胡金铨
艺术的追寻:李安谈胡金铨 (2016) 豆瓣
Ang Lee on a Touch of Zen
8.6 (14 个评分) 演员: 李安
其它标题: Ang Lee on a Touch of Zen
2018年12月23日 看过
安叔说老胡的空间美学和神韵影响了他,基本侧重电影本身。强调剪辑的运用,蒙太奇和中国自然美学的融合,艺术的先锋,诗意的留白,京剧的表演,鼓锣的配乐,服设的考究,光影的追求,画面的安排,文化的意蕴。一句话,论技术如何表现中国艺术和美。但其实,从上海到香港再到台湾,执着于明末历史,武侠最后抱憾华工电影的老胡,要理解他和他的电影,不止于电影本身,虽然这是他最迷人的地方
李安 纪录片 胡金铨
龙门客栈 (1967) 豆瓣 TMDB
龍門客棧
7.9 (187 个评分) 导演: 胡金铨 演员: 上官灵凤 / 石隽
其它标题: 용문객잔 / 残酷ドラゴン 血斗竜門の宿
明朝中叶,宦官当权,兵部尚书于谦遭陷害入狱,满门抄斩,只剩下一儿一女被押送塞外龙门充军。东厂太监曹少钦(白鹰 饰)意欲斩草除根,派人截杀两个孩子,被于谦旧部朱骥阻拦。曹少钦又派心腹皮绍棠(苗天 饰)和毛宗宪(韩英杰 饰)赶到出关必经之地龙门客栈拦截。其时义士萧少镃(石隽 饰)也赶赴客栈与栈主会合商议搭救忠良之后,朱骥与其女扮男装的妹妹朱辉(上官灵凤 饰)也赶到客栈,三路人马碰头,怀着各自目的,试探彼此身份,很快变成一场混战,此时曹少钦也正飞速赶来龙门客栈,武功极高的他是义士们的最后宿敌……
侠女 (1970) 豆瓣 TMDB IMDb
俠女
8.3 (295 个评分) 导演: 胡金铨 演员: 徐枫 / 石隽
其它标题: 俠女 / 灵山剑影
没落书生顾省斋(石隽 饰)在小镇经营字画铺,靠着代写书信春联养活自己和家中老母。顾生偶然结识了家附近废屯堡新搬来的杨之云(徐枫 饰),与其暗生情愫。东厂密探欧阳年(田鹏 饰)跟算命瞎子(白鹰 饰)动手时,偶然被顾生与其母遇见,遂将受伤的算命瞎子就近带到杨之云处, 从而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保卫忠良之后的石门樵将军。因二人都被朝廷通缉,东厂追杀,顾生就此在屯堡设下重重计谋,又得高僧慧圆(乔宏 饰)帮助,以期摆脱东厂追兵,逃出生天。
电影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侠女》一篇改编。
2019年3月26日 看过
要说我有多喜欢这部电影的话,是那种愿意为它专门写论文的喜欢
1969 1970 侠女 动作 台湾
山中传奇 (1979) 豆瓣 TMDB
山中傳奇
8.1 (120 个评分) 导演: 胡金铨 演员: 石隽 / 徐枫
其它标题: 山中傳奇 / Legend of the Mountain
落第举子何云青(石隽 饰)受高僧所托,前往秦凤路经略府抄经书。云青所抄之书乃《大手印》,相传此经能沟通阴阳两界,超渡亡魂。途中云青三遇神秘吹笛女子,几经周折后他来到经略府,受到参军崔鸿至以及王婆的热情招待。当夜,云青受邀到王婆府上吃饭,结识了一位妙龄女子乐娘(徐枫 饰)。此时有个番僧闯上门来,云青认得他是跟了自己一路的人,王婆却很快把他赶走了。席间,乐娘击鼓助兴,云青在鼓声中渐渐昏迷。
次日云青醒来,发现与乐娘共处一室,他已不记得昨夜之事,乐娘却哭诉云青是个负心郎,王婆随即撮合二人成亲。结为夫妻后,云青与乐娘过上了神仙眷侣的日子,整天沉溺于床笫之欢中。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极大的阴谋,王婆与乐娘,真实身份到底如何……
2019年3月27日 看过
“看山何必待春晴,雨里看山分外明。持盖冲烟觅诗去,不知身在画中行”
1979 聊斋 胡金铨
空山灵雨 (1979) 豆瓣 TMDB
空山靈雨
8.3 (184 个评分) 导演: 胡金铨 演员: 田丰 / 孙越
其它标题: 空山靈雨 / Raining in the Mountain
故事发生在名为“三宝寺”的古刹之中。住持即将圆寂的消息惹得江湖之中一片风雨,原因在于寺庙之中藏有玄奘法师的珍贵手写经书《大乘起信论》,谁若能接替住持的衣钵,便能获得这无价的珍宝。住持有三个徒弟,传衣钵是大事,于是住持请来了王将军(田丰 饰)、施主文安(孙越 饰)和悟外法师 ( 吴家骧 饰)。除了悟外法师之外,其余两人均觊觎经书的连城价值,文安甚至带来了女飞贼白狐(徐枫 饰)以备不时之需。
住持有三个徒弟,大师兄(石隽 饰)和二师弟早已经被王将军和文安收买,只有三师弟慧思(秦沛 饰)是一心一意的为寺庙着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邱明(佟林 饰)的男子来到寺里剃度为僧,邱明身为流犯却实为含冤受屈,而令他受冤且害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不在别处,正在这寺庙之中。
大轮回 (1983) 豆瓣 TMDB
大輪迴
7.3 (49 个评分) 导演: 胡金铨 / 李行 演员: 彭雪芬 / 石隽
其它标题: 大輪迴 / The Wheel of Life
从古代、民初到现代,从贵族、戏班、到市井小民,两男一女轮回三世,冤冤相报的爱情悲剧。
《第一世》,明朝锦衣卫高手奉命护送一官员之女赴京,嫁给锦衣卫右都督作侍妾。途中他为将女子占为己有,杀尽随行人员,将女子掳入山隐居。女子的未婚夫为义军首领,为救未婚妻,一直尾随于后。在山中经过一场恶斗,将锦衣卫双眼刺瞎,女子二人亦惨死于锦衣卫之手。
《第二世》,民国初年,一个戏班经营遇到困难,正当无法维持之际,得到一富家公子的大力协助。公子与戏班花旦初见时即感曾在冥冥中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以身相许。公子之母坚决反对娶戏子为妻。花旦的师兄已暗恋师妹多年,因妒嫉师妹与公子相好,在演出《坐楼杀惜》时,假戏真做,将师妹杀死。
《第三世》,当代澎湖岛上一个法师及其做乩童的兄弟相依为命。一个现代舞蹈女艺人来到澎湖渔村 ,与乩童偶遇,一见钟情。女艺人要带乩童到台北去开拓新生活。乩童陷入传统势力与现代思想,亲情与爱情的矛盾之中。最后,在一次法会中,乩童不肯爬刀梯。法师无奈,只好自己爬上刀梯,不幸失足身死。乩童与女艺人终于结为夫妻。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 豆瓣
9.1 (16 个评分) 作者: 胡金铨 述 / [日]山田宏一 译者: 厉河 / 马宋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10
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唯一口述自传
详解如何借用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诗词、民间风俗
独创具有东方意蕴的武侠电影语言
【编辑推荐】
侠气古肠剑犹在,灵雨空山动江湖。
——我觉得胡导演的作品给我感觉是“侠气古肠”,他留给我们的作品,直到现在都仍有力度在,所以说“剑犹在”,他的剑还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他的精神是很高雅的一种气质文化,但他说的是江湖事。这两句话,是我尽最大的力量来描写胡导演。
——徐克
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唯一口述自传。
详解如何借用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诗词、民间风俗,
独创具有东方意蕴的武侠电影语言。
倾诉生在北京、于港台扬名世界、大洋彼岸未竟之梦,
如武侠电影一样精彩的传奇人生。
⊙ 本书是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唯一口述自传。整理自胡金铨多次前往日本参加电影节时与两位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的对谈。本书沿胡金铨导演漂泊四海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详解如何借用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诗词、民间风俗,独创具有东方意蕴的武侠电影语言的导演观念与手法。
⊙ 本书作者之一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20 世纪60 年代曾旅居巴黎,成为当时掀起法国电影新浪潮波澜的《电影手册》重要执笔者之一,更是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的至亲友人。本书采访形式也借鉴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深入追问胡金铨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对社会万象的诸多思考,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人导演全貌,如武侠电影一样精彩的传奇人生,是一本走入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的必备读物。
⊙ 本书对谈贯穿胡金铨导演整个电影人生,从拍摄处女作《大地儿女》之前的演职员生涯到拍出华语武侠电影巅峰之作《侠女》,再到未能拍成的作品《华工血泪史》《张羽煮海》,导演手法、拍摄花絮、幕后故事全面包括,更附有大量罕见剧照、亲笔画稿。同时,还收录了在台湾电影金马奖中两度封后的著名女演员、制片人徐枫,荣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现任财团法人胡金铨导演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的石隽,二位感怀恩师胡金铨的珍贵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胡金铨导演生前的唯一口述自传,由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与他展开的多次对话整理而成。全书采访形式借鉴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沿胡金铨漂泊四海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详解其导演观念与手法,深入追问他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对社会万象的诸多思考,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人导演全貌,是一本走入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的必备读物。
2017年4月24日 已读
比那位新加坡作者写的一系列好多了,也不是说他的不好,只是那个系列太多术语叠加和阐释看的我很累。。。这部就不一样了,全是胡老的采访,口述体看起来不累,而且这本书信息量很大,胡老的生平和他对每部电影的看法以及部分电影演员的看法都有谈到~很珍贵的资料~
后浪 武侠 电影作者 胡金铨 胡金铨及其研究
老舍和他的作品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胡金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0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2019年2月14日 已读
1977年香港出的单行本,虽然老胡是为了调查老舍的自杀开始写的,但可惜还是没有写到70年代。用老舍的语言写老舍,可以说是最贴切的了。行文精简,不拖泥带水,品鉴往事是又如老友叙旧。小粉丝写偶像不是捧着进神坛,而是善意的调笑,所以你会看到对朋友哭穷但是坐头等舱的老舍,在国外为了赚钱翻译《金瓶梅》却从不肯提起的老舍,因为实在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在《宇宙风》上刊登拒稿的《磕头了》一文。读的过程非常开心,像是看老舍小说里的插科打诨,听胡导电影里的京剧鼓点。当然作为研究作品,自费跑了伦敦东方图书馆、美国斯坦福大学现代中国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等地的考据狂魔在小事上做到了无一处没有出处,审察当时时事,串起老舍的作评,面面俱到。尤其是老舍和当时社团文坛以及国外友人的相关事件,梳理的很好,不提理论,但文中处处都有
老舍 胡金铨
胡金铨谈电影 豆瓣
作者: 胡金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内容简介
其实,古装片和时装片毫无分别,可能我找故事跟其他的电影同业很不一样,我找故事以它最适宜拍“电影”为原则,有的人找故事要情节好,有的人是要对白好,有的人是为了容易表达,电影因而有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我个人是找那些最容易拿形象来表现的故事。《胡金铨作品与研究系列:胡金铨谈电影》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电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胡导的随笔就和他的电影一样,娓娓道来,古朴确不迂腐,处处透露出一股可爱和超然的气韵。他的文字和他的主角一样虽身处闹市却又心在山湖,虽行于大漠深山之间却又有人间烟火。虽然是重读,却仿佛是老友重晤,跟着他在水湄高山,寺院市街,在想象的中国和武侠中行行重行行
电影 电影研究 电影评论 胡金铨 随笔
胡金铨与《侠女》 豆瓣
作者: (新加坡)张建德 译者: 张汉辉 2014 - 9
胡金铨的《侠女》是首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认可的华语电影(荣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的技术大奖),影响深远,启发了无数武侠片创作,包括李安的《卧虎藏龙》。本书是对这部经典电影的首部研究著作,填补了多年来学界对它的严重忽视,并对它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如精神分析和文本细读)。作者探讨了人物关系中隐含的心理症状和寓意,并认为电影的重要性在于描绘了女主角的女性主义欲望。作者还分析了影片作为动作片的形式、作为创作灵感和主题的“禅”。就此而论,本书指出《侠女》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企图超越电影本身的类型限制,达到普世的超验性高度。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分析,但似乎没怎么理解到点上,只是理论的蜻蜓在文本的湖面轻轻一点,最多惊起一圈淡淡的涟漪。不过作者对老胡电影的喜好倒是和我出奇的一致。另外,又是一本引用不给出处的书
新加坡 电影 电影理论 胡金铨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豆瓣
作者: 吴迎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本书是国内外全面解读胡金铨执导电影的第一本著作,立足对胡金铨电影的影像解读,结合胡金铨本人一手论述资料,总体揭示胡金铨在中国两岸三地政治分置和文化对峙的现实语境中,通过电影书写追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根本追求,并具体落实在胡金铨电影内在的美学、家国、信仰三重观照上,而其中贯注着胡金铨所代表的“南下影人”一代人的疏离他者并自我疏离的悬置性精神处境。
书稿通过“总-分-总”式章节总体结构(导论,第一至五章,结语),由总体到局部,整部书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本书始终注重将电影的影像元素分析和思想阐述结合而论,既在避免纯技术分析,也在避免纯理论玄谈。
本书资料较为丰富翔实,通过各种途径搜寻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法国高校图书馆等港台和英美法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胡金铨电影的全面分析。
山客集 豆瓣
作者: 胡金铨 / 钟玲 远景出版社 1979 - 7
1977年,导演胡金铨在作家钟玲结婚,后胡金铨应印度国际电影节之邀担任评审委员,同钟玲同赴印度。
同年,胡金铨与罗开睦、胡树儒合作,筹拍《空山灵雨》。又与第一公司黄卓汉合作,筹拍《山中传奇》。8月,《空山灵雨》、《山中传奇》于韩国开镜。
1978年10月,《空山灵雨》、《山中传奇》杀青。
本书即为胡金铨、钟玲夫妇二人期间琐记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