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无花果叶:历史上最大的遮羞布 (2011) 豆瓣
Fig Leaf: The Biggest Cover-Up in History
导演: 罗茜·舍伦贝格 演员: 斯蒂芬·史密斯 / Aurelie Perraut
其它标题: Fig Leaf: The Biggest Cover-Up in History
【纪录片. 无花果叶:
历史上最大的遮羞布.Fig.Leaf.The.Biggest.Cover.Up.in.History.2011】
最著名的遮羞叶片在亚当夏娃身上。从Michelangelo、Bernini、Rodin直到现代艺术,本片回顾两千年来西方艺术和伦理的变化。
2018年8月15日 看过 由雕塑中的裸体看艺术史,以小见大。从《圣经》开始,人类主体意识觉醒后,裸露便是邪恶的。此后,裸体只有在表达邪恶和地狱时才能出现。知道米开朗琪罗打破了这个“正确的场合”,一切都化为了美,即用外在美表达他心中的内在美。但当时的宗教人士仍有异议,强行遮盖。米开朗琪罗的风格被后来的贝尔尼尼继承,但贝继承的是裸体的倡导性,在裸体关键处,贝仍然遮盖,不过他采取流动性的扭结半遮,虽然遮盖却更令人好奇。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王的偏好让遮盖重新成为主流。不过,女王的决定也很快遭到抵制,The French came
bbc 纪录片 艺术
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8) 豆瓣 TMDB
地球最后的夜晚
7.3 (838 个评分) 导演: 毕赣 演员: 汤唯 / 黄觉
其它标题: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罗紘武(黄觉 饰)因父亲离世再次回到贵州。12年前,好友白猫(李鸿其 饰)被杀,罗紘武在追查凶手左宏元(陈永忠 饰)的过程中,被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汤唯 饰)所利用。从此以后,这个神秘的女人构成了他所有的记忆、欲望、信念和梦魇,一段追寻之旅让他发现了被隐藏多年的秘密……
2019年2月14日 看过
更喜欢前半段,毕赣的诗意在那阴雨绵绵的南方泥土中,只是可惜乡村里的世界不是这样。阐释空间的丰满是用情感和内容的匮乏换来的。悬疑片的重点在悬疑,在那雾气之间的缠绕,所以最后表现梦境的超长长镜头反而没有前面的黑色电影真假难辨。长镜头的时间感和带给观众的心理空间感远不如之前破碎的场景更加到位。而这种宝贵的散步似的梦的氛围被之后身份漂移等文本叙事技巧冲散。另外,汤唯穿绿色长裙真的好看啊,像怪兽。但是万绮雯这个角色薄的像张纸
2018 内地 奇幻 悬疑 文艺
脸庞,村庄 (2017)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Visages villages
9.2 (687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演员: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其它标题: Visages villages / 眼睛相旅行(港)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2019年1月1日 看过
电影里有太多新浪潮的影子。习以为常的脸庞,各个角落里正在消逝的村庄,他们的相遇赋予了平凡到被忽视的生活关注的视线,尘埃也可浩瀚,平凡即伟大。这个变化,是艺术,是生活。最后瓦尔达没有见到戈达尔,但身边有另外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们相遇,对话,无言,望向那蓝色的海岸
2017 法语 瓦尔达 纪录片 艺术
永远 (2006) IMDb 豆瓣
Forever
8.6 (28 个评分) 导演: 赫蒂·霍尼格曼 演员: 木村佳乃 / Bertrand Beyern
其它标题: Forever / 跟永恒照面 (港)
本部纪录片主要围绕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展开。拉雪兹神父公墓是来自世界各地极富才华的艺术家们的安葬地。他们生处在不同时期,可至今仍受世人景仰。本片记录下了慕名而来的很多祭拜者,他们有的在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是放置一束鲜花。镜头跟随着这些虔诚的敬慕者,一起谈论着艺术带给他们的生活馈赠。
《永远》以其宁静优美的视角,让我们讲述着爱与死亡交融生辉的不朽艺术。本片荣获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等,又在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奖等多项大奖。
2019年2月3日 看过
本科上艺术史课,许多专业知识都不争气地还给了那些昏昏欲睡的夏日午时,但王尔德那印满了口红印的墓碑却一直记得,墓碑被玻璃包围后周围放满了纸巾和手帕,上面或浅或淡地留下了双唇,大佬问我们为何会这样。大概就是艺术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吧,在生与死之间,艺术抚慰现世中人的心灵。贫瘠的生活赤裸而平庸,人们需要艺术的氛围引领自己进入曙光中的破晓时刻。所以那个静坐在博物馆中的女性说她感觉自己被包围,她并不孤独,而普鲁斯特和莫迪利亚尼的墓前总会有人递来陌生的钢笔和画笔。人们远赴千里,在死亡的门前和过去相聚。“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但艺术能够在时间的雪地中留下脚印,哗哗的声响在寂静的上空盘旋
拉雪兹公墓 纪录片 艺术 荷兰
盗梦特攻队 (2018) IMDb TMDB 豆瓣
Ruben Brandt, a gyüjtö
8.5 (326 个评分) 导演: 米洛拉德·科斯蒂奇 演员: 伊万·卡马拉斯 / 加布里瑞拉·哈默里
其它标题: Ruben Brandt, a gyüjtö / 盗画梦惊魂(港)
心理治疗师鲁本的梦境饱受“妖魔化”的名画侵扰,蒙娜丽莎、维纳斯全都成了骇人的噩梦怪物;若想一觉好眠,唯一的办法是偷走所有入侵他梦里的名画。为帮助鲁本脱离梦魇,他与四名身怀绝技的病人联手组团偷遍罗浮宫、泰特现代艺术馆等各大美术馆一场飞天遁地、瞒天过海的疯狂盗窃计划也就此展开...
中华未来主义 (2016) 豆瓣
Sinofuturism
7.4 (7 个评分) 导演: 陆明龙
其它标题: Sinofuturism
"Sinofuturism is an invisible movement. A spectre already embedded into a trillion industrial products, a billion individuals, and a million veiled narratives. It is a movement, not based on individuals, but on multiple overlapping flows. Flows of populations, of products, and of processes. Because Sinofuturism has arisen without conscious intention or authorship, it is often mistaken for contemporary China. But it is not. It is a science fiction that already exists.
Sinofuturism is a video essay combining elements of science fiction, documentary melodrama, social realism, and Chinese cosmologies, in order to critique the present-day dilemmas of China and the people of its diaspora.
With reference to Afrofuturism and Gulf Futurism, Sinofuturism presents a critical and playful approach to subverting cultural clichés.
In Western media and Orientalist perceptions, China is exotic, strange, bizarre, kitsch, tacky, or cheap. In its domestic media, China portrayed as heroic, stable, historic, grand, and unified. Rather than counteract these skewed narratives, Sinofuturism proposes to push them much further.
By embracing seven key stereotypes of Chinese society (Computing, Copying, Gaming, Studying, Addiction, Labour and Gambling), it shows how China'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n be seen as a for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0年6月13日 看过
另一种傲慢与偏见,但抓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提炼了几个具有探讨价值的关键词,看了打算去补墨镜的2046
2010s 科幻 艺术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 (1988) 豆瓣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8.7 (30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哈斯 演员: 大卫·霍克尼
其它标题: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康熙南巡图》,这幅著名的中国卷轴画描绘了康熙皇帝在1689年第二次访问他的南方帝国。这幅画是由王翚(1632-1717)和他的助手们创作的。霍克尼将这幅画卷更流畅的空间描绘与后来由徐阳和他的助手——乾隆皇帝南巡(1764-1770)——绘制的画卷《乾隆南巡图》进行了对比。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豆瓣
Women Making Art: History, Subjectivity, Aesthetics
作者: 玛莎·麦斯基蒙 译者: 李苏杭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 1
《女性制作艺术:历史 主体 审美》一书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阐释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下的女性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女性制作的艺术在特定社会形势和审美认知系统中的价值和意义。该书对视觉图像、人工制品以及性别差异的分析梳理,颇具理论深度。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三星半,总体是在讨论装置艺术,有些散乱。纪念碑作为一个“荧屏”是一个可供放映的屏幕和开放空间,触发公众情感又使他们的忧伤浮现。人体和公共空间的互动激活了场馆这个领域,创造了情景对话。由此导入巴特勒的物质化研究和哈拉维的情境认知。呈现不仅是物体的相互影响和生成,还有情境化的认知。而这个“物”的形体化在巴特勒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是从默然的男性欲望之物到有意义的物质性的转变。女性主义理论承认具象化、物质化和过程化对于主体建构的重要性为了抵抗这种物化的凝视,愉悦的声音浮出镜面。交互区域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利用成为一种介入性观察模式
女性艺术 艺术 艺术理论
当代西方美学 豆瓣
作者: 朱狄 1984 - 1
本书第一章列举的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象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早就已经去世,鉴于他们目前还有为人们所公认的巨大影响,也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些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我们这里就没有涉及。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我们这里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即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看来还是切实可行的。黑格尔说过:“哲学史的外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的。”既然哲学史可以这样写,当代的美学流派当然也可以这样写。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我仍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我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我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近因其内容过分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有些问题如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和艺术的起源问题,因我已写过论文和专著,所以这里就不再涉及了。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罗伯森 译者: 匡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2019年3月5日 已读
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件艺术品多变的意义。讨论的话题放在今天也是热点,在新媒体和社会文化冲击下,以视觉为线索和出发点,贯穿身体,身份,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的话语论争。最后的大事记很贴心。是可以重复看的书
当代艺术 文学批评 简·罗伯森 艺术 艺术史
阴影 豆瓣
Shadows: 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投影”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果然想写的都已经被写过了,这本装帧真的不错,但也是真的短,十五分钟就可以翻完,适合在图书馆看hhhh文学史上有镜与灯,不知道美术史能不能有光与阴影。阴影能够表达出光线所无法传达的微妙感情,传达出身体正面所不能看到的来自于身后事物投射出的信息。虽然模糊但却增加了在场感,使其立体。作为光线的对比,阴影的反差高低也说明了光的强弱与否。当然,如果阴影脱离了光线的控制就会成为恶魔的象征(影子戏)。另外,高居翰提出的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见《顾洛阜藏中国书画》)很有趣,古画一般不画投影,但这副因为所配的诗提到了,所以画家通过月光再现了投影
绘画 艺术 艺术史 贡布里希 重庆大学出版社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什么是“新”意味着什么是价值,也就是“新”究竟有什么意义。“新”不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而是某些人们经常见到喝想当熟悉的东西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相关的不是创新,而是改进(各种功能上的变化)。但是艺术品可以在世俗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直接获得新的定义。这本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格罗伊斯提出了创新交换理论,不再创造新的术语和理论神话,强调“新”是文化喝世俗世界之间界线的变化。创新首先总是对传统的重复,到创新交换种个体的特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薄而精的一本书,第一章“新”与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很精彩
2018 哲学 当代艺术 拜德雅 艺术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什么是'灵光'?
本雅明在书中为“灵光”下了个定义: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作为具体体现,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氛围:“夏日午后休息,对着天尽头的山峦或头顶上播撒树阴的枝条凝神追思,直至这个凝思的时刻与之所关照的事物的物象溶为一体——这就可谓吸纳了山峦或枝条的灵光”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
2019年2月13日 已读
赵勇在解释aura这个词的时候,谈到西方学者认为“灵光”作为术语属于格奥尔格派,而格奥尔格的朋友斯凯尔将其理解为“生命的呼吸”,认为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散发着灵光,这种灵光既冲破了自己,又包围了自己。这次读完,感觉更像卡夫卡的“朝最后的尘世边界冲击”
哲学 德国 本雅明 美学 艺术
艺术的共谋 豆瓣
Le complot de l’art
7.1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杨全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收入了让•波德里亚关于当代艺术的重要文章和发言,包括《审美的幻觉与幻灭》《艺术的共谋》,其后期重要的社会学长文《沉默大多数的阴影》,长篇访谈《忘记阿尔托》,以及一组对波德里亚的访谈。
《艺术的共谋》昭示了艺术界“受抑方的回归”。当然,它被替代了,但症状历来如此。而它 确凿无疑。然而没有人——尤其是那些大力经营弗洛伊德的人——承认以下真相:波德里亚只不过是以艺术界之道,还治艺术界之身。真正的丑闻并非他竟然攻击艺术,而是艺术竟然认为这种攻击是丑闻。
——西尔韦尔•洛特兰热
唯一还能运转的指称,便是沉默大多数的指称。所有当前的体制都在这种星云般的实体上运行,在这种漂浮着的物质上运行,而这种物质的存在不再是社会的存在,而是统计数据的存在,其唯一的出现方式便是民意测验的方式。这是社会事业视野上的拟真,或者说在拟真的视野上,社会事业已经消失。
——《沉默大多数的阴影》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波德里亚在他的拟真概念上更加激进地往前走了一步。他仍然嘲讽当代艺术中的种种乱象,嘲讽一些资本包装下的艺术共谋,犀利地指出世界的迪士尼化。反对符号,反对概念,包括自由,在他看来自由是对自己的奴役。也反对所谓的生活审美化,那时艺术自负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来看,鲍德里亚和伊格尔顿很像,都喜欢玩弄术语的游戏,并且都在偏激之处有所得,只是这种锋利也就造成了对一些有待商讨区域的损伤。世界或者社会固然是在符号化的,资本和政治将社会上的个体以能指和所指进行分离,只是这种批判理论是经验性的,无法兼顾个人体验
2015 文艺理论 法国 波德里亚 艺术
建筑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 译者: 卢永毅 / 周鸣浩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2019年2月21日 已读
虽然最后以阿多诺作为结束和再出发,但救赎的意味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本雅明。在海德格尔和诺伯格·舒尔茨之外寻找现代性和栖居的复杂妥协而非对立。另外,“以宣告大都市的不可居住而身居于此”莫名想到宅文化。。。
建筑 建筑理论 现代性 艺术
分殊正典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译者: 胡桥 / 金影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2019年3月5日 已读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太精彩了,但最喜欢第二章,享受被理论轰炸倾轧。“正典”作为从过去保留到现在,经过社会与文化鉴别的传统不仅构建了过去更组成了当下,在这个“选择性”的历史中,女性建立起了混合的主体。在这种复杂性中再审视话语所产生的客体,在动态的社会历史中有别于一般的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概念,拓宽性别的暂时性和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改变的可能。这个差异性的分歧立于现代性的潮流之上。由此又引出城乡中乡村成为一个幻想的健康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和自然的解码呈现,画作的身体是一种性别的地形学。而家庭中重要的亲密关系则被福柯和弗洛伊德指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映射。没有故事,只有讲述,每一次讲述打开不同的意义和可能性
女性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 艺术 艺术史
电影研究关键词 豆瓣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作者: [英] 苏珊·海沃德 译者: 邹赞 / 孙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电影学研究必备工具书
如果说电影学的概念异常丰富庞杂,初来乍到者恍若步入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的迷宫,那么本书则是那根导引路径的丝线,近二百个词条涵盖了类型片、电影运动、电影理论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各项术语,全面而权威。
本书词条按英文词序排序,为方便中文读者,正文前还提供了汉英对照表,读者可据中文术语名查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关词条。
《电影研究关键词》一书到位地收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词汇,且力求以富于理论色彩的语言,覆盖全球的例证,贴靠当下的文化概念,细致地解析了其内涵外延的学术意义。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电影正借数码再度羽化重生,变身为巨幕奇观、三维魅影与微屏絮语。在影院、在课堂、在私室,在枕边。爱电影之人,可以观影,可以把玩,可以碎拆,可以重组。影片细读,早已不是电影人的专利。但深入影片与电影工业的腹地,却仍需执利器,善游击,方能开启摄影机暗箱,一窥究竟。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是一座电影研究的微型武库,或助你在电影研究的演武场上酣畅嬉戏,战略纵深,分享别样的表意实践。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哲学的艺术 豆瓣
作者: [法国]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文学生涯是从艺术评论开始的。十九世纪,浮世绘在欧洲画家中蔚为盛行,由此衍生的漫画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哲学的艺术》收集了波德莱尔《哲学的艺术》、《一八五九年的沙龙》、《论几位法国漫画家》等艺术评论。
在漫画方面,英国人是些极端论者。“啊,深深的、深深的大海呀!”一个肥胖的伦敦人在一种怡然自得的凝视中喊道,他平稳地坐在一只小艇的凳子上,离港口只有四分之一里远。这个蠢家伙过于出神了,看不见他亲爱的妻子的两条粗腿直直地伸过水面,脚趾指向天空。水的样子伎这个头脑迟钝的家伙欣喜若狂。过了一会儿,这个酷爱自然的人将寻找他的女人,不过,他再也找不到了。
2019年4月6日 已读
从滑稽的漫画到博览会的美术作品再到肖像画、风景画,波德莱尔都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不同于幻想,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呈现和塑造不同的世界的关键所在。也因此,波认为闯入艺术的工业是艺术的死敌,而工业时代的趣味“令人害怕”,“蠢话这座巨大建筑物像比萨塔一样向着未来倾斜,那里面正在制定着人类的幸福”。但波也没有一位否定,因为“在大城市里感到的眩晕与在自然的神处感到的眩晕是相似的——面对混乱和巨大的快乐”,音乐和工业并立的霸权带来了颓废的征兆。纯粹的艺术是创造一种暗示的魔力,同时包含客体和主体,艺术家之外的世界和艺术家自身
文论 波德莱尔 艺术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2019年4月6日 已读
培根笔下只有情感,没有感情,也就是自然主义者所说的只有“感觉”和“本能”。感觉是塞尚认为的通向形象的道路。所谓形象,就是被拉到了感觉层面的、可感觉的形状;它直接对神经系统起作用,而神经系统是肉体的。而感觉在某一个时刻决定本能,而本能是从一个感觉到另一个感觉的过渡,是对更好的“感觉”的追求(更好并非是更愉快,而是在肉体落下、痉挛或膨胀时能够充实肉体的力量)。将时间放入形象之中,就是培根画中身体的力量,时间经由培根被画了出来,呈现出塞尚所说的非理性的“各种感官的逻辑”,通过确定的器官的暂时的、临时的和在场而得到定义。在梅洛-庞蒂的“眼与心”,克洛岱尔的“耳与眼”之外提出“手与眼”,德勒兹以手的触觉和眼睛的视觉混同为通感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培根的绘画以一种具有触摸能力的视觉取代了纯粹的视觉
弗朗西斯·培根 德勒兹 文化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