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如何读中国画 豆瓣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慕文 译者: 石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中国赏鉴书画的方式被称为“读画”。那么我们如何去读一幅画作呢?绘画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仅靠文字不足以充分传达出画作所呈现的意境。《如何读中国画》一书,力图通过对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视觉解析,以揭示其成为杰作的缘由。
何慕文先生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深入探讨每幅作品的丰富意蕴。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作者以大量的彩色局部详图伴以详实的解说,带领读者深入到每幅作品最重要的层面来赏析。
作者以图文相结合,逐步展示中国画的多种主题和特征。“读”一幅中国画就如同在与历史对话。细细阅读一幅画卷或一本图册,人们共享了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作品的内涵得以逐渐被揭示出来。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细节部分清晰地让人落泪。画为主,文字为辅,讲解简明扼要还能让人有所启发,科普与启迪并行,有几个选题很有新意。
何慕文 海外中国研究 绘画 艺术史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罗伯森 译者: 匡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2019年3月5日 已读
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件艺术品多变的意义。讨论的话题放在今天也是热点,在新媒体和社会文化冲击下,以视觉为线索和出发点,贯穿身体,身份,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的话语论争。最后的大事记很贴心。是可以重复看的书
当代艺术 文学批评 简·罗伯森 艺术 艺术史
论美术的现状 豆瓣
作者: [法]让•克莱尔 译者: 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开始于当今绘画的各种糟糕病态,论及的不仅是美术的“现状”,还有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衡量它的尺度。克莱尔批判了各种“先锋”和“现代”:它们筑基于怎样的理论和臆想,又呈现出并终结于怎样的悖谬?面对博物馆里那些如同超级市场的食品一样整齐一致的作品,克莱尔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回归个体和地域的特殊性,回归具体和幽僻的范畴,一如全书末尾埃贡•席勒在狱中的喃喃自语:“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很薄,可快速翻完,虽然叫《论美术的现状》,但中心更多是副标题的“现代性之批判”,封面上引用的席勒“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是全书的结语和落脚点。另外,译者的过度干涉和夹带私货让阅读体验降低了很多。。。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艺术史 让·克莱尔
阴影 豆瓣
Shadows: 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投影”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果然想写的都已经被写过了,这本装帧真的不错,但也是真的短,十五分钟就可以翻完,适合在图书馆看hhhh文学史上有镜与灯,不知道美术史能不能有光与阴影。阴影能够表达出光线所无法传达的微妙感情,传达出身体正面所不能看到的来自于身后事物投射出的信息。虽然模糊但却增加了在场感,使其立体。作为光线的对比,阴影的反差高低也说明了光的强弱与否。当然,如果阴影脱离了光线的控制就会成为恶魔的象征(影子戏)。另外,高居翰提出的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见《顾洛阜藏中国书画》)很有趣,古画一般不画投影,但这副因为所配的诗提到了,所以画家通过月光再现了投影
绘画 艺术 艺术史 贡布里希 重庆大学出版社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1辑) 豆瓣
作者: 周宪 编 2018 - 1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我院主办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1辑终于面世了。作为一本以艺术学理论为学科基础,聚焦于艺术理论及艺术史、艺术批评前沿问题的集刊,本刊旨在通过刊发国内学界具有自觉本土问题意识的优秀研究成果、推介国外学界具有前瞻性和启示性的重要理论文献,搭建起一个更具思想活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此,在栏目设置上,本刊一方面力求追踪当前理论前沿,以专题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另一方面精心编排常设性栏目,致力于推介域外学人的思想成果,并以艺术批评的方式对艺术实践领域保持持续的关注。
本期重点推出的专题“艺术理论:学科与知识谱系”,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在学科建制的大背景下探讨了艺术理论的若干关键问题。众所周知,随着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艺术理论在学科层面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对这些问题的深度反思,本次专题由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各三篇论文组成。其中,前者是精心编选的三篇西方艺术学科发展史上涉及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美学等关系问题的重要文献;后者则是本土学者面对仍在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比如赵奎英的《艺术学理论的名称、对象、边界与谱系》一文,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事实上,这一专题也将成为本刊始终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以期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体系发展和知识谱系建构添砖加瓦。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先锋艺术和最后的访谈有收获。不过15年的会议上视觉文化研究还是热点,前几个月的讲座上就已经是退潮了
周宪 学刊 艺术史 艺术理论
论新 豆瓣
Über das Neue.Versuch einer Kulturökonomie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Boris Groys) 译者: 潘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 内容简介 -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2019年4月13日 已读
什么是“新”意味着什么是价值,也就是“新”究竟有什么意义。“新”不是一种发现和创造,而是某些人们经常见到喝想当熟悉的东西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所以科技相关的不是创新,而是改进(各种功能上的变化)。但是艺术品可以在世俗语境和文化语境之间直接获得新的定义。这本书的可贵之一就在于格罗伊斯提出了创新交换理论,不再创造新的术语和理论神话,强调“新”是文化喝世俗世界之间界线的变化。创新首先总是对传统的重复,到创新交换种个体的特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薄而精的一本书,第一章“新”与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很精彩
2018 哲学 当代艺术 拜德雅 艺术
分殊正典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译者: 胡桥 / 金影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2019年3月5日 已读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太精彩了,但最喜欢第二章,享受被理论轰炸倾轧。“正典”作为从过去保留到现在,经过社会与文化鉴别的传统不仅构建了过去更组成了当下,在这个“选择性”的历史中,女性建立起了混合的主体。在这种复杂性中再审视话语所产生的客体,在动态的社会历史中有别于一般的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概念,拓宽性别的暂时性和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改变的可能。这个差异性的分歧立于现代性的潮流之上。由此又引出城乡中乡村成为一个幻想的健康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和自然的解码呈现,画作的身体是一种性别的地形学。而家庭中重要的亲密关系则被福柯和弗洛伊德指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映射。没有故事,只有讲述,每一次讲述打开不同的意义和可能性
女性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 艺术 艺术史
艺术社会学 豆瓣
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
9.0 (8 个评分) 作者: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译者: 章浩 / 沈杨 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9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
《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本版为2009年《艺术社会学》的再版,收录在集团凤凰文库丛书下。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3月9日 已读
左图右史的对照观看取代了绣像小说的图像对立。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在照相术和传统印刷术之间石印书对画刊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讨好观看者,又为了达到低调启蒙的目的,西学东渐下一切旧与新的事物混杂出现在画刊之上;比起报刊,画刊因为通俗易懂更能让今人贴近历史上日常生活的余温;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和文字互相补充,构造飞车与女学的时代景观,组成传统对现代的想象;其实是论文集,很多文章是发表过的;材料多而广,但论述深度还有可以发掘的地方,适合用作寻找论文灵感
2018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文学研究 晚清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对光学设计如何被符码化与正常化为视觉消费系统的阐释,突破处在于详尽而仔细地研究了生产力发展后的科学与技术及其话语如何在文学与艺术中流行并交织。以这种对知觉和视觉的交叉把握重新看待19世纪的现代性,看到了本雅明所说的占有客体影像的现代性视觉核心,而不仅仅是福柯的全景式的监狱管理,更多是德勒兹的生成与混合
乔纳森·克拉里 哲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艺术史
缝纫机、蝙蝠伞邂逅于手术台 豆瓣
現代芸術は難しくない
作者: 田渊晋也 译者: 金晶 / 顾铮 审校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1
田渊晋也,日本当代艺术理论大师。一本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艺术普及图书。
本书系统地为读者讲述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发展,各个流派以及特征,并有大量现代艺术作品的图片,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该书以一种讲故事般的语言,将现代艺术的发展历史、各流派的理念、代表作品娓娓道来。
● 本书会让你体会:了解现代艺术、爱上现代艺术很简单,因为我们就生活在现代艺术的包围之中。
本书对现代艺术的诞生、发展与嬗变,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书中对杜尚、毕加索、施维特斯、毕卡比亚、安迪·沃霍尔等现代艺术史上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大玻璃》、《泉》、《无母而生的女儿》、《梅尔茨之柱》、《两个艾维斯》等著名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解读。另介绍了一百多位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和数百件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并配以上百幅精美的图片,有助于全面了解现代艺术。
2019年10月25日 已读
进入现代以后逐渐打破传统fine art定义的艺术,核心问题还是对现代艺术冲击下何为艺术的回答,一种从摹仿到美再到意义产生的变化路径。在此影响下是艺术品的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变化。场域的概念明显来自社会学的布尔迪厄,但又带有一些现象学的色彩(从艺术本质到回到艺术的事实层面)
日本 田渊晋也 艺术史
建筑、空间与哲学 豆瓣
作者: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这本哲学文集,精心选编、翻译了列斐伏尔、齐泽克、德里达、鲍德里亚等当代著名哲学家论现代建筑与空间概念的若干理论文章。列斐伏尔谈及“走向享乐的建筑”;哈贝马斯讨论“现代与后现代建筑”;齐泽克从“建筑视差”概念入手,围绕建筑学侃侃而谈,并对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闪灵》、科波拉的《对话》、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和《迷魂记》等加以独到的解析。荷兰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雷姆·库哈斯(封面人物)则展示了“‘大都市的生活’或‘拥挤文化’”。美国学者莫里奇奥·马里内利的《中国空间中的对话》通过福柯和本雅明历史理论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艺术家张大力的作品,着眼于主观表现与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现代西方美学史 豆瓣
作者: 牛宏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现代西方美学史》讲述的是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戏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20世纪末叶重新换幕,期间纠缠着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为审美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问题、美学“语言转向”问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裂变问题等四大主部主题的出场及其变奏。
伴随着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卡西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劳斯、巴特、福柯、德里达、古德曼等思想主角分次登场的,还有表现、抽象、文本、丑、荒诞等术语主角贯穿其间。
跟随《现代西方美学史》,你将置身审美现代性不同主题和各种主角之间形成的张力场中,经历一次深邃的思想历险。
亚洲类型电影:历史与当下 豆瓣
作者: 周星 / 张燕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6
《亚洲类型电影:历史与当下》是对亚洲主要电影生产国家电影生产创作的梳理和总结分析,涉及韩国、日本、印度、越南、伊朗等国家的电影,围绕电影产业发展、电影创作生产以及电影发展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试图从整体上反映亚洲电影当下的生状况。
2019年6月19日 已读
三星未满;看完发现是本科教研专项资金资助就想开了很多;但还是有些选题很有意思的;竟然有一篇是和动画纪录片相关的,可惜太浅了;没有一篇有参考文献实在不应该
文艺理论 电影 艺术史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 豆瓣
The Tyranny of Greece over Germany: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Exercised by Greek Art and Poetry over the Great German Writers of the Eighteenth,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玛丽安·巴特勒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6
本书研究了希腊的艺术与诗歌对德国18世纪以来的伟大作家的影响。全书分为8章,第1章是概论,第2章到第8章依次论述了希腊对温克尔曼,莱辛与赫尔德,歌德,席勒,荷尔德林,海涅,施里曼、尼采、斯皮特勒、斯蒂芬乔治的影响。作者在概论中对德意志的文化和精神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对全书的框架做了简洁的说明。在接下来的7章中,作者以温克尔曼为起点,开始论述希腊在艺术、心理、哲学、文化上对德意志的伟大作家的影响。但作者不局限于研究希腊对他们的影响,也着力分析德国伟大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温克尔曼对后来的作家的影响,歌德对其之后的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这些作家身上随处可见。此外,从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巴尔特读出了他们对德意志的身份认同,挖掘了其中复杂之处。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一种真正的对希腊化的研究,这本书中的德意志不再是借古希腊言民族精神,而是被希腊理想所诱惑后的观念的产物,主客体关系完全翻转。有许多和今天学界定论所不一样的观点,尤其是将尼采作为这场暴政姗姗来迟的遗产继承者,而非颠覆的发起者。提出真正给温克尔曼高贵而静穆的希腊理想以致命一击的是海涅,尼采是海涅的新范式启发下的后来者,也是“第一位受害者”,将德意志对狄奥尼索斯的关键发现归于海涅。尼采所做的是赋予了狄奥尼索斯审美力量和生活的生命力。但自歌德依赖,现代生活解体下的世界注定英雄时代的观念只能是幻梦,反基督的狄奥尼索斯作为被撕成碎片的神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基督其实是有着天然亲和力,也正因此,异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如旋涡一般难以规避和解决
希腊 德国 思想史 政治哲学 艺术史
贡布里希文集:图像与眼睛 豆瓣
The Image and The Eye: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作者: [英]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思梁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3 - 7
这是一部有关图画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论文集,引人注目而发人深省,是作者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艺术与错觉》的有益补充。《通过艺术的视觉发现》介绍了透视问题;关于动作、表现、手势和运动的再现问题,关于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再现中的真实性标准问题,贡布里希教授将一位艺术史家的洞察力与知觉心理学家严谨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长久以来,《艺术与错觉》不但启发了艺术专业学生,也对科学家颇有启迪。在这部补充论文集中,作者仍旧以其清晰而热忱延续着艺术史与科学的对话。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郑岩 / 李清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美术史家巫鸿最富争议的学术专著,被誉为“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
作为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本书沿循两条线索对中国古代美术传统进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较的线索,即,首先反思“纪念碑性”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普遍经验,然后通过考察重新定义的“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特殊表现,来探索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逻辑。另一个是历史演变的线索,即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之间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导论:九鼎传说和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别为:一、礼制艺术的时代;二、宗庙、宫殿和墓葬;三、纪念碑式城市——长安;四、丧葬纪念碑的声音;五、透明石头:一个时代的终结。
因为这部书,美术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学术上的“科索沃战争”(李零语)。自本书问世以来,围绕本书的内容以及东西方治学理路的大讨论,波及美术史学科以外,绵延至今。今天,提起《纪念碑性》这本书,仍然是一段学术史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本书是《纪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2020年3月5日 已读
可能自己不是艺术史方向,所以最有启发的还是序论部分谈宏观叙事与历史细节的分与合部分,读巫鸿的书总是能有一两点独特的启发,但却无更深的震撼,也可能是我功夫不到家,而且独特启发已经难得。说回纪念碑性,其实这本书可以和记忆场所对读,因为纪念碑作为记忆的场所但其根本不是纪念碑而是人本身,纪念碑不是以碑为主体的凝视,而是以人为主体去居住其中,从而回到公共空间和社会,进而在公共空间里让大众知晓自己就是纪念碑,就住在纪念碑里。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古代艺术建筑的纪念碑性的确适合与礼制挂钩,也适合探讨墓葬艺术,因为都是死去的产物
巫鸿 艺术史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西方艺术史观念 豆瓣
作者: 高名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的学术专著,开创性地提出了“再现”是贯穿西方艺术史理论发展的主线。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既提纲挈领又详实地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独特的论述,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
60年代的兴起 豆瓣
作者: [美] 托马斯·克洛 译者: 蒋苇 / 邓天媛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0 - 6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克洛在前言说本书的核心是指出1955-1969时期艺术家在反抗立场和新全球市场之间的矛盾,整本书也的确将异见立足于高雅艺术/主流社会价值观/商业消费这三重矛盾之上。但对反抗立场的书写做到了,然而这些不合时宜的选择与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前夜有什么关系并没有深入阐释(大众文化和现代艺术之间的暧昧勾连也是如此)。更适合用来做艺术史扫盲(彩图印刷质量也不错),从行动到观念的多视角叙事是优点(也意味着对当代艺术史了解如浆糊的读者/我 不怎么好读)
1960s 托马斯·克洛 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