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理论&艺术史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2018年12月11日 已读
我一直觉得汉学家治学较国人更好的地方是材料的收集整理取舍的能力,虽然我喜欢看汉学研究也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论视角有趣而生动,很多时候角度决定成败,材料决定质感。作为对艺术史中的物质层面的研究,前面几章的文献与材料看似轻薄实则最见功底。但到了最后的理论部分,海外汉学的天然隔膜又会渐渐显现,再现与摹仿本是西方柏拉图开始的逻各斯道路,中国绘画艺术一开始并不是聚焦主题和再现,想到阎师的答案,是“随物赋形”(还是东坡厉害)。但高居翰同样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点,比如以宋为分界线的绘画题材的缩小和儒家的关系,庄子中的理想画家和神话。另外虽然国内对古画的市场机制研究还没有西方的赞助人体系热门,但想看到关于绘画上的印象研究。以及,我对那个一笔带过的慈禧让两名宫女代笔很感兴趣《墨林今话》卷6.7.12(待查)
海外中国研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绘画 艺术评论&理论&艺术史 高居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