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潜行者 (1979) 豆瓣 TMDB
Сталкер
8.9 (402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 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其它标题: Сталкер / Stalker
清晨,空荡幽暗的卧室。潜行者(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Aleksandr Kajdanovsky饰)悄然无息地起身准备与另外两人会合前往一片恐怖复杂的地带。可妻子(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Alisa Frejndlikh饰)却极力哀求他不要冒险进入该地。而这位训练有素、 经验丰富的潜行者,即将穿越的是一片有着千变万化陷阱和圈套的地区“The Zone”。这块二十年前因陨星坠落而荒芜的恐怖地区,传说有一个名叫“The Room”的囚室,它能满足人们潜意识里最深层的意愿和欲望。潜行者与为寻求灵感的作家(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和为探明真相的科学家(尼古莱·格陵柯 Nikolai Grinko饰),踏上了这片变幻莫测的死亡之地。
这部极具史诗片气质,探究人类灵魂本质的科幻电影《潜行者》,用诗意而极富隐喻的长镜头,挖掘着人类潜意识与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与深层意义。1957年,一场发生在苏联车里亚宾斯克附近名叫玛雅卡工厂的核灾难,深深触动了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成为本部电影中的创作素材。影片也改变自小说《The Roadside Picnic》。本片荣获1980年第33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
2019年5月7日 看过
是烈日下的水母,在极简主义电子和机械感的噪音中伴随着长镜头,和潜行者和随行者进入直面自己欲望的房间。前半段类似于冒险公路叙事,长达四分钟的轨道镜头后的色彩变化真的惊艳,绿色在漫无边际的黄棕之后更显生机,沼泽吞没城市,裂缝布满墙壁,苔藓掩盖建筑,铁锈遮蔽金属,水雾弥漫整个空间,诗意镜头和叙事的背后是克制的非写实和臭水坑。俄罗斯宗教里有天堂和地狱,但却没有居于中间的炼狱,极端的二元对立正如别尔嘉耶夫说俄国的知识阶层要么生活在未来要么生活在过去,却没有对现在的勇气,正如两位潜行者——作者和科学家在最后丧失了意愿,只剩下似白痴似疯子的潜行者绝望哭泣。最后在欢乐颂背景音乐和雨声中,老塔点出真正的奇迹在生活中——残疾的女儿可以意念移动水杯,玻璃在那一刻泛着大理石雕像般的质感。道德拯而不在非人的zone中
1979 哲学 文艺 科幻 苏联
灰姑娘 (1979) 豆瓣
Cinderella
导演: Mark Hall
其它标题: Cinderella / Золушка
灰姑娘和父亲、继母和继母的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灰姑娘的继母为人狡诈阴险、虚荣做作,视灰姑娘为眼中钉,继母的两个女儿又丑又笨,却同她们的母亲一样,对灰姑娘指手画脚,灰姑娘的父亲是个老实的钟表匠,他心疼女儿的处境,却自身难保、无能为力。可怜的灰姑娘成日忙碌着,她唯一的希望就是,童话中的王子能够来拯救她。当然这不过是梦。在皇室城堡里,王子拉尔蒂斯也正苦恼着,他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和诗人,国王父亲却总是逼着他和不同的公主相亲,虽然她们一个比一个漂亮,却一个比一个没有头脑。她们的愚蠢无知简直让王子烦透了,他很希望遇上一个能理解他的女孩。国王为儿子的婚事伤透脑筋,心腹大臣为此向国王献计,建议皇室举办一场舞会来为王子物色对象,邀请全国的女人来参加。国王同意了。皇室举办舞会的公告激起了全国女人的热情,灰姑娘的继母和两个女儿也不例外。舞会那天,继母和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走了,可怜的灰姑娘只能在家里继续工作。突然,奇迹发生了,过世的祖母出现了,她施展魔法,让灰姑娘穿上了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还将南瓜变成了马车,将两只老鼠便成了两匹马,她告诉灰姑娘魔法只能持续到午夜,午夜钟响时,一切都会复原。灰姑娘高兴的走了。灰姑娘来到舞会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王子和灰姑娘一见钟情,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飞逝,午夜钟声敲响了,灰姑娘赶紧离开,匆忙之中,她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看着所爱的女孩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下令无论如何要找到她。水晶鞋成为唯一的线索。结局同经典童话一样,灰姑娘是唯一能穿上水晶鞋的人,她被迎娶到宫廷里…
2019年1月15日 看过
时常限制在剧情上有所薄弱,但苏联作为中西贯通的艺术大国很好地表达出了迪士尼所没有地东方韵味——细节之处的情动。一反寻常的低饱和色彩和通达简明的线条不同于以往的华丽公主,但却充满了浪漫色彩,这其中音乐的配合加分不少。这也显示除了作为声画结合的苏联动画的强大之处。另外,大多数灰姑娘都会把重点放在变身部分(马猴烧酒真的是各国通用),但这一版着重处理了舞会片段,作为最重要的片段这个安排显然更为合理(当然这一段的声画配合真的很不错)。另外,善与恶通过大与小来表达,以及对小脚的挚爱真的不是只有中国古代才有
动画 苏联
持摄影机的人 (1929) 豆瓣 TMDB Min reol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9.2 (184 个评分) 导演: 吉加·维尔托夫 演员: Mikhail Kaufman
其它标题: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2019年4月7日 看过
在《柏》后两年诞生,但几乎是对前者的全面超越。虽然都展示城市从清晨开始种种公共空间的苏醒,技术发展下劳动力和生产方式(主要是福特制的主宰)的转型,生老病死的轮回和现实主义的建构。但《持》的拍摄手法更加先锋,陌生化角度,分画面技术,超快速蒙太奇,定格,快慢动作和“主视角”拍摄等等。内容方面,《柏》是机械天堂,而《持》更关注人与机器的关系,只是“机械芭蕾”和健身凝视背后究竟是维尔托夫想要展示的未被异化的劳动还是马克思的工业训练,值得存疑思考。当然《持》最特殊的是经常出现的那个凌驾于城市之上的摄影机和重叠画面中的“眼”,这种自反也是结构主义对“人”“机”一体的诉求。如果说《柏》赋予了都市空间一种审美形式,那《持》则建构了景观城市的幻象。所以爱森斯坦对维尔托夫的自反性电影空间进行了“恶作剧”的批判
1920s 1929 dziga_vertov 俄罗斯 纪录片
战舰波将金号 (1925) TMDB 豆瓣 Min reol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8.7 (244 个评分) 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 演员: 亚历山大·安东诺夫 / 弗拉迪米尔·巴斯基
其它标题: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 波特金号战舰(港)
影片发生在1905年,一艘名为波将金号的战舰上,原本这是一艘沙皇海军的骄傲,可是因为连续数月的伙食太差,导致了一场哗变。沙皇海军波将金号战舰上,水兵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受着非人的待遇。一连数月,水兵的伙食很差,供应的牛肉甚至长满了蛆,引起了战舰上水兵们的极度不满。部分水兵策动起义,却受到了军官的镇压。指挥官下令枪杀叛乱者,但是由于起义之火在众人心中燃烧。行刑队拒绝开枪,起义者们拿起武器将军官丢入大海。波将金号被起义者们夺取,并驶入敖德萨石阶进行补给。敖德萨的群众对水兵们的遭遇非常同情,义愤填膺,纷纷声援起义的水兵。而群众的声援却遭致沙皇军队的镇压,一场血腥的屠杀就此展开……
2019年7月7日 看过
和库里肖夫的linkage不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是conflict,所有的文本都被分裂成单独的符号,最后被他通过结构主义的技巧重组为概念和感觉盛况下的视听景观。但表意符号的背后是宣传性质的集权主义,所以老塔会抱怨他的压制性质。但爱森斯坦对艺术的不连续性的看重,对震惊效果的追求,发展出的montage of atrractions总是让人想起20年代末期的巴赫金,复调与狂欢的音乐性为他们共享。比起敖德萨阶梯,更喜欢战舰起义前对捏紧的拳头,战舰的船头,红色的旗帜和愤怒的表情等特写的蒙太奇
1925 爱森斯坦 经典 苏联 蒙太奇
镜子 (1975) 豆瓣 TMDB
Зеркало
9.0 (351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 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其它标题: Зеркало / 写真
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导演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
2019年8月21日 看过
《乡》我知道很好,但《镜子》直击灵魂,理性判断之外多了感性迷恋。看了《镜》才更体会到塔可夫斯基对镜头的运用,总共两百多个镜头里流淌着时间的痕迹,正如桌上慢慢消失的蒸汽水印。镜子不仅是人物之间的互相对照,更是记忆与物质之间的辉映。纪实的黑白与记忆的虚构一起搭建出彩色的现实。两个镜头大爱,一个是雨中奔赴印刷厂的无言镜头,一个是风中麦田男人的回首。尤其是后者(想到《夜以继日》里最后阴影的镜头),男人在荞麦田中渐渐远行,一阵风从远处吹来,所有的情绪随荞麦田野的起伏而崩腾,流淌,就像海水冲击脚边到一个时间点我们会低头看水一般,男人也回首相望。最惊艳的是切到女主角后,下一个远景里回首的男人距离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一切涌动不能言的感情都在这微妙的变化中生发,此刻不朽,直到“人生的飞针不再将我如丝线穿引世间”
1975 塔可夫斯基 苏联
博物馆的来访者 (1989) 豆瓣 TMDB
Посетитель музея
6.9 (14 个评分) 导演: 康斯坦丁·罗普桑斯基 演员: 维克多·索科洛夫 / Vera Mayorova.
其它标题: Посетитель музея / Posetitel muzeya
苏联总会有天才的电影人出现,历来如此...
Excellent film
I've seen it once on a festival, at the time it came out, and I was impressed. Would love to see it again, but it doesen't seem to be published in the western Europe.
I don't remember much of it nowdays, but the main idea was that there is a forgotten underwater museum somewhere in the sea!
So the main characters go in search for it. There are a lot of horrific scenes with a great number of real mentally retarded people, and it takes some bravery to watch it, but, at the end the film can be compared to the ones of Tarkovsky.
2019年8月25日 看过
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做是《潜行者》的续集,不过比起七十年代的思想批判,八十年代的苏联科幻反乌托邦色彩更加浓厚鲜明,而且不同于《潜行者》的种种挫折,这部电影不仅没有被禁还获得了当年的莫斯科电影节大奖,从中也可以管窥两年之后的苏联解体。末日废土下的生存启示,学老塔更像的不是静物拍摄和长镜头,而是同样对羞愧和忏悔的自省观察,“我的灵魂就像手中的沙子,群星在我手掌之上倾听一粒沙子的哭诉,因为这粒沙子是无数的,而时间的荒漠是无限的”;博物馆和垃圾场同时作为收藏物质的场所形成了强烈对比;最后固定长镜头的落日与远行比垃圾山上的攀爬更加震撼
1980s 1989 科幻 苏联 苏联电影
压路机和小提琴 (1961) 豆瓣 TMDB
Каток и скрипка
8.5 (204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伊戈尔·福姆琴科 / 弗拉基米尔·扎曼斯基
其它标题: Каток и скрипка / 小提琴与压路机
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萨沙(Igor Fomchenko 饰)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他和小朋友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有的淘气鬼甚至戏称他为“音乐家”。萨沙很苦闷,还要尽力躲开孩子们的奚落。有一天年轻的压路机驾驶员瑟黎卡(Vladimir Zamansky 饰)帮萨沙解了围,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开始了仅有半天的友谊。瑟黎卡约萨沙晚上去看电影《夏伯阳》,严厉的母亲得知后,将萨沙锁在家中,他们的约定最终未能成行……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处女作,亦是他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2019年8月28日 看过
意外的温暖,男孩和工人既可以看做超越阶级的同伴,也可以看做缺位的父亲与欲望的象征,是批判理论的,也可以是精神分析的。但最在意的还是老塔以后长片意象的雏形。喜欢测试小提琴在空气中回响时的后退一步,是无意识的跃跃欲试和下意识的真诚奉献。还有最后诗电影式的结尾
1961 短片 苏联
伊万的童年 (1962) 豆瓣 TMDB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8.7 (375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爱德华·阿巴洛夫 演员: 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 / 瓦连京·祖布科夫
其它标题: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伊凡的少年时代(台)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12岁男孩伊万(Nikolay Burlyaev 饰)的童年,母亲和姐姐早年被德国军队杀害,小小年纪的伊万也不得不走上战场,成为一名在战火和死亡中穿梭的侦察兵。
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尉戈克森甚至不敢相信伊万的身份,但从科赫林上尉(Valentin Zubk ov 饰)的口中,他得知眼前这瘦小的男孩竟如此果敢。科赫林上尉希望将伊万带离战场,送他到远方读书。然而伊万却拒绝离开,这个勇敢的男孩决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019年8月28日 看过
虽然故事性和戏剧叙事效果都比后来作品更加浓厚,但仍然可以窥见诗电影的轮廓。从最开始的梦境到后来的苹果与马,再到最后中校与伊万仿佛合二为一,时空和视角不断扭曲的叙述和情绪的变化相贴合,伊万只有在梦里才是儿童天真的模样,现实战争的摧残让星星坠落井中。梦与现实的交融处是透明的水汽,是埋头水中耳边传来的布谷鸟的回荡,是恍然间感受到的白驹过隙。这种微妙的距离给人提供一种体验和经验的审美空间,梦幻即日常。
1962 苏联
牺牲 (1986) 豆瓣 TMDB
Offret
8.7 (147 个评分)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演员: 厄兰·约瑟夫森 / 苏珊·弗利特伍德
其它标题: Offret / Le sacrifice
评论家亚历山大(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 饰)在瑞典的家中庆祝自己的五十岁生日,年幼的小儿子刚做完咽喉手术不能发声。两人在静默中种下一株树苗期待它生出绿色的枝叶,然而就在当天晚上,电台广播了一则发射核导弹的消息,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绝望的亚历山大向上帝祈祷不要发生战争,甚至他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来阻止世界末日的来临。期待世界重生的亚历山大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烧毁了自己的房子。在熊熊大火中,亚历山大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小儿子来到岸边继续为他们共同栽种的树苗浇水,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杰作《牺牲》,荣获1986年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在内的四项大奖,并提名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于1988年荣获第4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2019年9月5日 看过
塔可夫斯基补完,最喜欢的还是镜子;虽然文学上与陀氏和托氏相关,但却让人想起荒原,“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她回答说,我要死 ”;其实更相近的还是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里的那句“我生来注定受煎熬”;塔永远是在他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着关于爱与拯救的寓言(不过真的好多没看懂,不评价了,需要恶补音乐史和美术史,这个时候就对自己说老塔说过比起懂他的电影感受就好了)
1986 塔柯夫斯基 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