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尼采与柏拉图主义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尼采是一位极富争议性的西方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对当代西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有关他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大抵而言,这些争论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展开:尼采的哲学究竟有没有某种统一性?假如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尼采一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为彻底颠覆两千多年的西方柏拉图主义或行而上学传统,并且克服它所导致的现代虚无主义后果:正是这一基本意图,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为此本书一方面通过以尼采经典文本的诠释勾勒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也把尼采放到二十世纪的争论语境中最大程度地凸显其哲学思想的复杂性。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很短但是认认真真看了一个上午hhhhhh能把尼采讲的这么学术还平易近人真的不容易。主要是以超人,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三个概念的涵义作为阐述核心,分别论述了后尼采主义的三种理解和继承——海德格尔同尼采一样认为西方现代虚无主义的源头在柏拉图主义,但海认为尼采本身就是这场形而上学的推动者和闭幕人;德里达和德勒兹等后现代主义则完全不同于海眼中“构建理论”的尼采,而是反对一切的,尼采是反文化的代表,是差异性和边缘的代言人,这也是为何尼采成为反中心的各种理论的代言人;施特劳斯派则从政治哲学入手将其看做反对柏拉图主义但实际正是一个柏拉图式政治哲学家,现代性的全部危机是政治哲学的危机,承认尼采对哲学和自由精神的显白推崇,也看到尼采反对迎合民众又要建立自然等级秩序的显白。吴无疑是偏向第三派的,需要“理智的诚实”
吴增定 哲学 哲學 尼采 思想与社会
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此一话题在欧美学术界曾引起强烈争鸣,相信也会引起中国读者浓厚的兴趣。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性情气质”的公理法则的现象学探究+历史中具体的“性情气质”的批判考察;“羞感”作为积极的价值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不敌作为消极的价值情感的“怨恨”;引用的那句“羞感是身体的遮蔽物”很妙;最有启发的是对羞感作为一种自我感觉形式的阐述,是一种“转回自我”和保护性功能;参编里提到的“市民阶层的尊严”很有意思,可惜只剩下了只言片语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心理学 政治哲学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豆瓣
Nietzsche’s the Birth of Tragedy: A Reader’s Guide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伯纳姆 / (英) 马丁·杰辛豪森 译者: 丁岩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7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针对尼采最重要著作——19世纪哲学的关键文本——的导读性作品。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最具争议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悲剧的诞生》——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一个经典文本,它对那些试图理解和发展尼采思想的人而言仍是必读书目。本书对这一极其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简洁、易于进入的指引,它是特别为那些第一次接触尼采的学生而写就的。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不是概括或取代《悲剧的诞生》一书,而是帮助读者深入阅读原著。我们希望读者将原著与本书同步阅读。读者可以一边阅读尼采如迷宫一样的论证,一边参考本书的评论。本书对原著所有的章节,及其中大部分的段落都有评论。在不同章节之间,我们尽量采用交叉引用的方式,以便读者阅读。我们不仅对尼采的论证以及文本风格进行解析,同时也提供背景信息。我们不希望本书抹杀原文,理解原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原文,体验原文的魅力。
如果要问,读者(包括一般读者以及对尼采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在阅读尼采发表的第一本著作时,能够得到什么益处,最简短的答案将是: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它简明扼要地将19世纪思想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此书不仅为尼采其他的作品做了铺垫,也为19世纪后发生的文化及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1章和第2章,我们将论述对尼采影响最大的几个事件,其他的影响会在本书主体章节(第3章)陆续提到。在第4章,我们会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发表后的反响,被读者接受的情况,以及它的长远影响。
瞧,这个人 豆瓣
Ecce Homo: 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作为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后世对尼采的评论毁誉不一。出于对自己成就的认可,这位目空一切的天才和疯子写了自己的传记,让后人得以理解他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在这本书里,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因而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
2019年4月22日 已读
自传和导读,从他反复将身体作为一切理论的载体可以窥见他为何选择展现舞蹈之美的狄奥尼索斯,认为偏见源于内脏,思想来自运动,灵与肉的统一。将文化精神和饮食相联系,虽然崇拜酒神却劝告人应该禁酒,不吃两餐间的小食,不喝咖啡只喝茶,茶只能一点点,但要浓。毫无顾忌地表达对女性的偏见,既留恋又决绝地告别瓦格纳,最后一章前的尼采狂妄自大,但诚实的可爱。但最后喃喃不止的“你们理解我了吗”却又显露了这个人和孤独的斗争与呼喊。“我非常担心,有一天人们会称我是神圣的:你们也许猜到,为什么我预先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预防别人拿我胡作非为,我不想做圣人,宁愿做傻瓜,也许我就是一个傻瓜”
传记 哲学 商务印书馆 尼采 德国
尼采与哲学 豆瓣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周颖 / 刘玉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0
《尼采与哲学》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尼采的哲学思想,清晰地再现了尼采哲学形成的线条、尼采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是研究尼采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目。全书分为“悲剧”、“能动与反动”、“反叛”、“从怨恨到内疚”、“超人:反辩证法”五部分。
2019年5月15日 已读
享受德勒兹把尼采的格言和术语当做褶子梳理的过程,对“权力意志”这个关键词的梳理非常详细和深刻,“不能以斗争的结果和成功与否作为评判强弱的标准。因为弱者获胜本来就是事实,它甚至是事实的本质。”“我们暂时纵情于生活,是为了在另一时刻以静默的态度关注生活”,存在为生存所肯定,关于爱和虚伪,痛苦和懦弱的解释也非常精彩,邪恶的行为也胜于卑微的思考是最近的解药
deleuze 哲学 哲学研究 哲学-哲学 尼采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1 - 8
《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内容简介: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唯一一部专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著作。尼采认为,长久以来,前苏格拉底哲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尼采试图依靠残篇断简并且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复原希腊悲剧时代哲学家的群像,从而重现“哲学的原型”。
尼采与古典传统 豆瓣
作者: 奥弗洛赫蒂 译者: 田立年 2007 - 5
本书采用这样一种做法,好处昭然。通过将尼采关于古典传统的解说与另一种往往同样天才的解说平行对置,我们对他的所思所感就有了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那些与他的思想加以对置的所思所感也有了一种理解。由于尼采的批评兴趣惊人广泛,涵盖古典传统中的一系列主题,便为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这种比较研究提供了超乎寻常多的机会。必须承认,在这样一种选编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任意性和主观性。一些读者会希望看到与尼采有关的这位或那位作家的讨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希望可能是完全正当的,但编者只能在某种局限的实践下工作。本书将这些研究汇集起来,提供给读者,但并不官称它们已经完全将一个如此广大的多重主题囊括无遗,无论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完全”意味着什么。
本书包括涉及下述时期的论文:教父时期、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颓废文学。在本书收集的15篇论文中,5篇曾以某种形式发表过:一篇曾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德文发表(第7篇);一篇增订甚多(第6篇);一篇曾经作为一项更大研究的一部分以英文印行(第15篇);一篇基本未加改动地重印(第8篇);一篇虽然是为本文集写的,但曾经较早面世,现经出版者许可,多少作了些变动后出现于此。因此,论文中有11篇是专为本书创作的。
尼采与古代 豆瓣
作者: 【英】彼肖普 主编 译者: 田立年 2010
本书是2002年9月在格拉斯哥大学召开的[国际]尼采学会第12届年会的论文集,主题是尼彩与希腊古典主义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尼采论古代犬儒主义未刊残篇:第欧根尼的第一个夜晚》《尼采、内哈马斯和“自我创造”》《尼采与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搏斗》《尼采对19世纪模仿问题的审美解决》等。
尼采遗稿选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虞龙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尼采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哲学家,他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不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向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本书收集了尼采部分遗稿,编者君特·沃尔法特是德国乌泊塔尔大学哲学教授,他把多年来研究尼采哲学思想所得的看法以两篇论文的形式一起加以发表,这是对尼采哲学的重新诠释。
早期尼采与古典学 豆瓣
作者: 凌曦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早期尼采与古典学: 绎读》中批评19世纪德国古典语文学的过度实证史学化倾向,并大胆地提出“古典语文学的研究必须与哲学思考相联系”的“新的语文学”构想。《悲剧的诞生》本身正是尼采这一将语文学和哲学联系起来的写作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对古希腊悲剧史的讨论与对德意志现代文化的批评联成一体,尼采后期的哲学思想在这里初见端倪。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
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
《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
目录: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刘小枫)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瓦格纳事件:1888年5月都林来信
附言一
附言二
附言三
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我敬佩的地方
我有异议的地方
间奏曲
瓦格纳作为危险
一种没有前途的音乐
我们是对跖人
瓦格纳属于何处
瓦格纳作为贞洁的信徒
我是如何摆脱瓦格纳的
心理学家发言
后记
关于最富有者的贫穷
译后记
—————————————————————————
译后记
按原计划,《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同《偶像的黄昏》并为一卷出版。现情况有变,前两部作品在此单独成书。就它们均与瓦格纳有关,变动顺理成章。
背弃瓦格纳,在尼采生平中,是个重大“事件”。尼采曾在不同的论著中,试图对这一“不可理喻”之事,进行说明或辩解。而比较集中涉及此题的,即为《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但是,通观尼采以上著述,可见这些理由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并不怎么令人信服。其实,尼采对于此事的真正原因,始终讳莫如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材料不断呈现,尼采所举审美或价值判断方面的缘由,往往蜕变为与瓦格纳的个人恩怨。曾有德人,仅就此事,旁征博引,写出几百页的专著。不过这是另话。
多年前造访拜罗伊特,看完瓦格纳故居后,入一雅静餐馆。墙上有一幅字,赫然入目,至今让人难忘:
Irgendwann einmal sitzen wir alle in Bayreuth zusammen und begreifen gar nicht mehr, wie man es anderswo aushalten konnte.
试译为:不知何时,我们大家聚坐拜罗伊特,就再也无法明白,以前怎能忍受别处。事后,还在一旁书店里,觅得印有这句话的明信片。据考,此言出自尼采1873年2月底给女友马尔维达·封·迈森堡的一封信。那时,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尚处“蜜月”期。可见,尽管尼采以后对瓦格纳百般“攻讦”,拜罗伊特人对他似未生气,至今还引他为荣。这是尼采的魅力所在。
本著作的法文F版注释由黄迅余博士译出,法文G版注释由姜宇辉博士译出,谨对他们的劳作,表示感谢。
卫茂平
2007年6月28日补记于上海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比起重建德国神话,瓦格纳从激进运动的摇旗手进入了基督教的拥趸者,尼采心中爱豆的人设毁灭了,造神的诱惑难以抵挡,生命的审美游戏滑向媚众的音乐,但瓦格纳终究是尼采的初心
nietzsche 哲学 学术文献 尼采 德国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嘛,五星是给德勒兹的,翻译虽然问题很多,但可爱的地方在于有问题的地方都附上了原文,也算一种解决方案。读德勒兹会有一种罕有的快感,类似于毛绒绒的动物被顺毛,心里的一声满足的喟叹。德勒兹对各个概念举重若轻的梳理,在知识脉络中万花从身过片草不沾身,当然最后还是拾了几枚拈花一笑。不过捋清打结缠绕的思想话语诸面貌的同时也会看到地下诸层更加错综复杂的千高原,反俄狄浦斯的风险就在于承担差异中没有本源的身份认同,但在生成和流动中,欲望开启了生命的冲动。千高原的生命力其实不是藤蔓似的疯狂外延,而是一种从地表向历史深处渗透的强度。渗透之中的枝蔓是对主流的逃逸和对边界的解域,一种新的感知向感受发出召唤。书很薄,但细读可以读大半天,收获不少
deleuze 哲学 德勒兹 德勒兹研究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德里达最后说风格(他全文引用的尼采的女人)不止是马刺,而是至少两个马刺,在它们之间的深渊里,知识的船锚抛下冒险和迷失。而马刺不仅是一种击打(coup),在法语中和尖尖的船头是一个词汇。所以马刺是帆船,而风帆(la voile)是德里达的面纱(levoile),也是德里达所说的雨伞,既能穿刺又能格挡。总之是处于后现代脉络下对尼采的一种解读,只是论深渊的否定和生命的耗费不及巴塔耶,论生命的生成和身体的敞开不如德勒兹,论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不如布朗肖,德里达的尼采背后是黑格尔,正如尼采的苏格拉底。译者序写的不错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理论 西方哲学
导读齐泽克 豆瓣
Slavoj Zizek
8.4 (31 个评分) 作者: (英)托尼·迈尔斯 译者: 白轻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斯拉沃热·齐泽克不是一个普通的思想家。他把精神分析、哲学和政治引人注目地融为一体,他的方法总是新鲜而令人着迷的。他的话题范围同样令人振奋,从当代生活的政治冷漠,到一个认为自己会被鸡吃掉的疯子的笑话,从《生死时速》中基努·里维斯的道德英雄主义,到厕所设计对民族心理的揭示。
在这本书中,托尼·迈尔斯给出了齐泽克关键思想的一个清晰而迷人的指引,并解释了齐泽克思想的主要来源,包括他对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参与。运用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例子,迈尔斯第一次概述了齐泽克作品所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 主体是什么并且它为何如此重要?
• 后现代性为何如此可怕?
• 我们如何区分现实和意识形态?
•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种族主义为何总是一种幻想?
《导读齐泽克》是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的在精神分析界,诚然也是一般文化理论界的最令人敬畏的杰出倡导者”——的思想的人的必要读物。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齐泽克最大的特点还是对拉康的理论三界中被忽略的实在界的强调,想象界和象征界是重点,但不是最后的抵达。只有无法到达的the real——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一个无法企及的状态,一个弗洛伊德意义上的物自体才是齐泽克斜目而视现代生活所发现的关键所在。就像他前段时间接受界面采访时对“幸福”话语的否定的同时对“爱”的肯定。不过这本书收获最大的还是它对齐泽克思想中的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解说,在黑格尔的“具体的普遍性”的上看到了“属概念总是其自身的一个种概念”,所以消隐的中介是否定的否定之后的第三个辩证时刻,不过对齐泽克思想中和性与女性相关的部分并不出彩,仍然只是围绕着建构和症状,不如直接阅读《快感大转移》和《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哲学 精神分析 西方哲学 齐泽克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 豆瓣
作者: 张祥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彰显理性的哲学写作一定是线性的吗?作者在此处展现了一种另类的哲学写作,一种作者同自己文本之间的对话。或许所谓字里行间正是意义蓬勃生发的所在,因为思想的每一时刻都处在一个放射状的树冠顶点,莫非这就是最原初的理性。在此,作者正是要努力恢复理性这一原生质态。当代哲学笔记。
2019年10月12日 已读 我真的不适合(没能力)学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四五六七章看得太痛苦了。非常张祥龙的一本书,比如可以看到他把叔本华的“意愿”和王阳明的“良知”放在一起,戏称反形而上学和反唯一真实观的现象是“实体已死,境思当立;岁在玄冥,天下大吉”;讲尼采认为其早期思想微妙交合的诗意比后期好,后期的线性化缺少老庄的迂回,举例超人的天性盎然和冷酷无味时用的李逵还蛮有意思的
张祥龙 当代哲学 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