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豆瓣
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译者: 刘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来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资本主义如果不处于运动状态,就会失去意义。马克思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也致力于扭转资本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说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简化为一个静态的、结构性的整体其实是很奇怪的。我坚信,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自1971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会教授《资本论》,甚至一年中讲两三遍,而且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群。在过去几十年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人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上,我喜欢每年都讲授《资本论》的一个原因是,每次我都必须问自己,应该以何种不同的方式阅读它?它又将带给我之前未曾注意的何种启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的理解,以及《资本论》文本中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2018年11月19日 已读
有所得,是很好用的导论。读之前,有一个预设。比如马克思的许多概念要在他们的动态关系中去理解,以及许多思想马克思自己也是含混不清的,但他如何总结抽象出来是一种很难的的思想资源(比如他提到过但本身并不敏感的个人工资与家庭工资和家庭再生产)
大卫·哈维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政治与文学 豆瓣
作者: 雷蒙德·威廉斯 译者: 樊柯 / 王卫芬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在文化研究领域,无论怎样赞美雷蒙德·威廉斯的贡献都不过分。马修·阿诺德和利维斯把文化视为人类“所思所言的精华”,宣称只有少数人才享有文化,他们强调了文化本身超越物质性的一面,以精神贵族自居,垄断了文化话语权。威廉斯则把文化定义为“一种整体生活方式”,彰显文化的物质性和日常性,从而颠覆了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念,用文化来诠释大众的日常生活。毫不夸张地说,威廉斯对文化定义的拓展预设了当代文化研究的疆域,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石。从事文化研究,威廉斯是必须加以了解的一个人物,《政治与文学》是《新左派评论》三位编辑对威廉斯的学术访谈,《政治与文学》内容涉及威廉斯个人生活和学术发展的几乎全部主要历程,对于理解威廉斯的学术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提问很犀利,回答很耐心,可以当做威廉斯的导读纲要和总结归纳,对很多概念模糊不清和存在争议的地方的地方做出了回应和解答,不过读完全集再看的话收获应该会更大(我需要影分身术)
政治学 文化 文化研究 英国 西方马克思主义
希望的原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布洛赫 译者: 梦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阿多诺说哲学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说理,另一种是表现,布洛赫无疑是后一种。而本雅明评论布洛赫是可以和卡夫卡和布莱希特相比,并能将德语散文推向完美境地。把乌托邦作为二十世纪的基本哲学概念,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是向前的梦,是具体的乌托邦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过去—未来形式。(散文化意味着中间有一大段实在忍不住跳了,然而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这书三卷也只出了一卷。。。
哲学 布洛赫 德国 恩斯特-布洛赫 新左派与后现代
保卫马克思 豆瓣
Pour Marx
作者: [法国]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顾良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该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收录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写的数篇重要论文。主要包括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论青年马克思、矛盾与多元决定、关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整合与颠覆 豆瓣
作者: 赵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着两种模式和两套话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构想了一种“整合”模式,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建立了一套“颠覆”模式。前者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补充论证、甚至通过本雅明的反证(他对传统艺术消亡时的怀恋)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后者同样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书写润色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宝贵资源。与此相对应,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也就形成了否定性与肯定性两套话语。两套话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都有其理论盲点,因此,二者扬弃其片面性进而沟通对话很有必要。中国的大众文化方兴未艾,大众文化理论却乏善可陈,本书对于思考、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关于阿多诺和本雅明以及马尔库塞的部分在《法兰克福学派内外》中已经有了更好的论述,这本书的更大价值其实在于对洛文塔尔思想的介绍
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