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欢迎回家 (2018) 豆瓣
Welcome Home
8.4 (112 个评分) 导演: 斯派克·琼斯 演员: 小枝女孩
其它标题: Welcome Home / Apple HomePod: Welcome Home
随着少女的舞动,单调的蜗居生活,瞬间变得变得五彩斑斓、天马行空。
2019年1月18日 看过
于琐碎日常中寻找生活的意义的救赎,技术在生活中的另一种角色。想到黑格尔的那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广告 斯派克·琼斯 美国 舞蹈 视觉
哥斯拉 (2014) 豆瓣 TMDB Min reol
Godzilla
6.2 (536 个评分) 导演: 加里斯·爱德华斯 演员: 亚伦·泰勒-约翰逊 / 卡梅隆·CJ·亚当斯
其它标题: Godzilla / 哥吉拉(台)
拥有幸福美满生活的大兵福德·布罗迪(亚伦·泰勒-约翰逊 Aaron Taylor-Johnson 饰),内心隐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15年前,他和父亲乔伊(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饰)、母亲桑德拉(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 e 饰)生活在日本。父母供职于一座大型核电站。就在福德的爸爸生日当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摧毁了核电站,他的母亲在灾难中丧生,语焉不详的政府隐瞒真相,以防止核辐射的名义封锁了该地区。但是乔伊却从种种异状觉察到反常之处,十五年来他一直试图揭开当天的灾难之谜,终于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一只如山一般巨大的怪兽所引起。
怪兽哥斯拉从沉睡中苏醒,令人难以预测的灾难席卷而来……
2019年6月20日 看过
怎么能够把哥斯拉拍的这么难看;但有一个点非常有趣,爱德华斯说自己的哥斯拉是对东宝经典哥斯拉的还原和致敬,但哥斯拉在这一部从日本对美国以及核战争的恐惧的符号象征被180度颠倒,变成了美国对日本这个东方国家多变和不定的想象化身;导演执导过BBC的广岛纪录片;怪兽片里面总是会拿生态主义和环保做幌子,不过这一部还没近年那么草率;但有一点共通就是去掉人类戏份没差;哀怨我的莎莉在下一部就没了;哥斯拉击败了另外两只以核辐射为食的怪物拯救了美国和世界后,这个本身是美国原子弹下的产物完成了从政治隐喻到商业爆米花的转变;导演说怪兽造型借鉴了异形,侏罗纪等,难怪那么丑,特摄和CG特效(环太平洋)的精华都没吸收到;最后哥斯拉站起来然后自己扑腾进海里消失的镜头太喜感了
怪兽 灾难 科幻 美国 视觉
当代艺术的主题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罗伯森 译者: 匡骁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3 - 1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2019年3月5日 已读
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一件艺术品多变的意义。讨论的话题放在今天也是热点,在新媒体和社会文化冲击下,以视觉为线索和出发点,贯穿身体,身份,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的话语论争。最后的大事记很贴心。是可以重复看的书
当代艺术 文学批评 简·罗伯森 艺术 艺术史
清华美术(卷5) 豆瓣
作者: 杜大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清华美术(卷5):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主要内容:城市犹如一个有机体,有生死、有兴衰,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经力波澜起伏;也有偶然性,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即使是数百万人集聚的城市,其成长的节律亦可能是非逻辑的,令人无法揣度。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将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开创一种局面,但这与中国文化的当代使命仍有距离,我们不敢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在21世纪中国人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则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包括中国城市文化能够奉献什么仍然耐人寻味。
2018年12月20日 已读
把成都那几篇看了,和我的预期很不一样。。。。看完感觉最好的还是第一篇的徐师的。不过很多地方蛮有共鸣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新世纪以来,滞后的城北给我留下的印象莫过于满墙的“拆迁”和从未停止的修路
城市 城市·建筑 城市视觉文化 文化 清华美术
视觉机器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张新木 / 魏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地形记忆和视觉遗传之间知觉后勤的连接和过度;今日不是18世纪的图像的形式逻辑时代,也不是19世纪的电影摄像的辩证逻辑的时代,而是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数字图像的“反常逻辑”,城邦时代的公共空间让位于公共图像,错时在场和错位时间让真相不再被掩盖,而是被彻底废除,今天的殖民不是国家之间的,也不是文化之间的,而是技术对人的感知的内部殖民;图像的军事功能,对人眼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见,摄像和电影作为记忆和回忆催生一种很容易让观众表示自我认同的强大意志,用于描绘时间和情感;“我们的技术没有未来,它只有过去”;比鲍德里亚更加明确的“反技术原教旨主义”倾向
当代艺术 文化研究 法国 维利里奥 艺术理论
理解一张照片 豆瓣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任悦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 3
约翰·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写摄影”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汉泽洛娃、阿拉姆·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2019年5月6日 已读
文论加评论集,再次感叹伯格的文笔真好啊,墓地是持久永恒的存在对稍纵即逝的存在的表彰,“在个体生命里,那些无视时间流逝的瞬间就好像是透过一扇窗户的一瞥;这些窗户会嵌入生命,远眺变化缓慢的历史,朝向从不改变的永恒时刻”
2018 摄影 理想国 约翰·伯格 艺术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对光学设计如何被符码化与正常化为视觉消费系统的阐释,突破处在于详尽而仔细地研究了生产力发展后的科学与技术及其话语如何在文学与艺术中流行并交织。以这种对知觉和视觉的交叉把握重新看待19世纪的现代性,看到了本雅明所说的占有客体影像的现代性视觉核心,而不仅仅是福柯的全景式的监狱管理,更多是德勒兹的生成与混合
乔纳森·克拉里 哲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艺术史
哈哈镜 豆瓣
THE DISTORTING MIRROR: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 彭丽君 译者: 张春田 / 黄芷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3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2019年7月23日 已读
两点特别突出,一是沿着齐泽克-周蕾的途径,指出近代主体是一个空洞范畴,不在场的实在,是欲望背后的现代性。只是这个欲望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一个装置结构;另一个方面是彭丽君看到了现代性的多样性同时,不是一味的强调另类现代性,而是强调多样的背后还有内含的情感结构维持着现代性的再生,这个情感结构就是欲望。由此,两个方面形成一个逻辑链。对近代主体部分的分析,可与阎云翔在剑桥讲中国人的主体性对看;对于装置部分的讲解想起了拉图尔的杂合体和增殖。(悲喜交加,想写的几个点都被写了,而且人家写的真的好
文化研究 现代性 视觉 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