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
水与梦 豆瓣 谷歌图书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顾嘉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越来越强烈的形象。在形式的想象之下,读者会在水的实体中,识别出一种亲近,这种亲近极不同于火或土的“深度”给人造成的亲近。当读者具有了在物质本原中对某种深度的认识时,他最终会理解水也是一类命运,不再仅仅是流逝的形象的无为的命运,即永不会终止的梦的无为命运,而是一种不断地在改变着存在实体的根本的命运。
人们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洗两次澡,因为,人在自身的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水确是那种过渡的本原。它是在火与土之间的本质的本体论变化。许给水的存在是一种眩晕的存在。它每分钟都在死去,它的实体中某种东西在流逝。每日的死亡不是火光冲天的火的旺盛的死亡;每日的死亡是水的死亡。水不断地在流淌着,水往下流着,它总在水平的死亡中消亡。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更令人沉思:水的苦难是无止境的。
2019年9月22日 已读
比起巴什拉劝退的认知学,他的诗学明显有意思很多,对物质进行归纳后重新想象与阐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保持一种迂回前进的关系。不过这本书明显更偏向感性,是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骑士之棋
加斯东·巴什拉 法国哲学 诗学
空间的诗学 豆瓣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张逸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出版时恰逢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巴什拉强调建筑被剔除掉的“幸福空间”前景,所以无论是用诗歌的家宅,抽屉,柜子,贝壳,鸟巢还是角落,都是为了强调自我不是启蒙以后祛魅世界里的大写的人,而是与空间中形象互相吸引所构成的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针对这个结论有许多精彩的引用和分析,其中我觉得最形象的是“发现鸟巢”这个行为,“诗歌带来的不是对年轻时候的怀旧,而是对表达年轻之方式的怀旧”,也就是回到童年第一次面对事物的冲动。换言之,我们要强调空间中异质性的共存——一种想象力使形象成为过程而非结果的研究。很有意思的是如此诗意的文本分析和现象学还原,最后影响到且成果显著的是福柯,戴维哈维和列菲伏尔这三个搞批判理论的(其实自己感觉最隐微而亲近的体验是夜晚微醺的时候感觉在是世界的摇篮中
哲学 巴什拉 建筑 现象学 诗学
美学与意境 豆瓣
作者: 宗白华 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美学与意境》讲述了:素净典雅的封面设计,正如这些图书的内容一样凝重而深邃,不看其他,单看那些作者的名字:李达、艾思奇、冯友兰、金岳霖、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吴晗、翦伯赞、薛暮桥、许涤新、于光远、吕叔湘、季羡林……这就足以令读者感到欣喜与震撼。“人民文库”系列图书是人民出版社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2010年建社60周年,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披沙拣金,历经3年时间,精选出的在当时产生过重要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深刻思想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
2018年10月13日 想读 宗先生是真的做到了中西贯通,用诗的语言,雕塑的质感,音乐的韵律,绘画的多彩提出了中西美学中许多独特的见解。很多放到今天来看仍然是理论前沿。重点是很少有人能真的将西方理论和中国艺术及文论融合地如此和谐,又能和而不同,互见其美。没有卖弄的故作玄虚的术语,只有知识真谛光芒下的灵韵闪现
中国艺术史 宗白华 美学 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