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
纪录片 豆瓣
Documentary Fil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美]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 译者: 刘露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这本简明的纪录片观影指南带读者领略了纪录片多样的历史,探讨了制片人和学者们就如何最佳地再现现实和讲述有价值的真相做了怎样有趣和激烈的争论。
由纪录片制作的中心问题入手,奥夫德海德着重介绍了纪录片的重要分类,包括公共事务纪录片、政府宣传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的影片)、历史纪录片和自然纪录片。一个个主题使得读者由最初吸引他们的纪录片种类深入探究下去,比较不同时期纪录片的特点,揭示出围绕纪录片的核心争议,如主观性、宣传性和偏见等。
2019年3月18日 已读
简明扼要。纪录片承载着两个矛盾的核心:再现与现实。所以纪录片是关于生活的影片,但它却不是真实的生活。这一点就体现在了纪录片三位奠基者的分歧之中。虽然他们都声称自己是艺术家的同时也表现了真实,但弗莱厄蒂用《北方的纳努克》中宣扬的“高贵的野蛮人”传达高尚化的娱乐,格里尔森折服于弗莱厄蒂决定讲述有益于社会的故事,二人一起开启了纪录片的现实主义传统,即用艺术去模仿现实,通过省略剪辑,过肩视角和观众期待节奏制造现实的幻觉。但韦尔托夫对这种深恶痛绝,他倡导挑战性的实验性电影,强调抓拍瞬间和不表演,《持摄像机的人》备受争议的同时也传达了韦的理念——纪录片要有超越的力量。而他关于电影可以服务社会变革的观念也影响了格里尔森。三人关于伦理道德和形式的不同贯穿了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牛津通识读本 纪录片 美国 通识
视读尼采 豆瓣
Introducing Nietzsche: A Graphic Guide
作者: [英]劳伦斯·吉恩 / [英]皮埃罗 译者: 蒯乐昊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9 - 1
《视读尼采》多层面深度地剖析了这位19世纪的伟大思想者,作为对虚妄和错误信仰的大无畏的批评者.尼采被弗洛伊德推崇为“所阅读过的自我认知最完善的哲学家”。上帝已死?传统的教义不过是一个有用的错误?是不是“权力意志”导致了纳粹大屠杀?科学知识的局限是什么?人类的真正解放是否才刚刚开始?弗里德里希的哲学提出了综上所述的所有命题。
尼采对于现世的意义难以估价,他对人类心理、道德、宗教以及权力的超凡洞见。在今天看来依然带有敏锐的前瞻性: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清楚地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以及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