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
哲学解释学导论 豆瓣
作者: [加拿大]让·格朗丹 译者: 何卫平 商务印书馆 2009 - 7
《哲学解释学导论》内容简介: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晚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被引人中国,然而其生命力之旺盛,却在短时间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它本来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因而在我国固有浓厚基础的经典诠释传统中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以致西方解释学与中国经典解释传统的结合在我国形成一个学术浪潮。许多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希望借西方解释学的方法来开展对中国思想史的新研究,而许多西方解释学研究者则想借中国经典诠释的漫长传统和经验而得以发展解释学基本理论。但是在这种相互补充的学术进展中也出现了问题:西方解释学概念是否就是指中国经典解释中的解释?显然西方解释学在其早期,即施莱尔马赫及其以前时期,乃是一种如何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的技艺学,但当解释学发展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时期。
2018年12月9日 已读
学术著作能写到兼顾理论深度和平实易懂真的是很不容易。从古代局部的解释学到经教神学上由施莱尔马赫(误解)生发出来的一般解释学,再到狄尔泰集浪漫派(斯兵诺莎的探讨表达的意义而非表达的真理)和历史主义(解释学循环)大成的精神科学方法论。海爷将解释学带入新解释派,为解释学建立生存意义上的本体论。其后的伽达默尔用对话和效果历史,在艺术经验,语言本体论和实践哲学中确立解释学的普遍性(因此全文基本以伽达默尔为线索)。于是,解释学的普遍性的形式在不断的转化中得到不断的深化,这种内在逻各斯和外在话语的背后就是理性本身
格朗丹 解释学 阐释学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 豆瓣
作者: 周裕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举的阐释理论或阐释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阐释学理论足可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相媲美。《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异,力图建构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网络,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体系的跨文化对话。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没有三星半,想了想还是四星吧。博士论文,虽然后记里也说没写《文心》,《文选》和陆王心学很遗憾,但还是很哀怨。。。私以为这三个不该遗漏的。另,周师说受《道与逻各斯》的影响的很大(研究方法和写作角度的确很像),想到阎师天天吐槽《道》hhhh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理论 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