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2004年6月第1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6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
2017年4月28日 已读
这本书的引言是“借助明清文章,呈现三百年间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起学生对这一古老问题的兴趣,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后面那一样这本书真的达到了,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喜欢陈平原老师这种带有关怀和体贴的讲解与文字
文学史 明清散文研究 陈平原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2
本书由章太炎、胡适的个案出发,对于二十世纪的学术转型进行论述,从而展开专题研究。为了展现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性,尤其是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已经相当严密的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作者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晚清及五四两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国学术的转型,并以大量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证明了这一点。
2019年3月4日 已读
单独先读了第八章《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与“六朝散文”》。材料的把握和阐释能力令人惊叹。意外收获是鲁迅的《题未定草(七)》
69天后我终于把这本书读了。。。谈胡适比章太炎多,不过毕竟胡适的转折意义更大。虽然更多是对胡适的矫正,但也算从另一个角度对胡适的思想进行了梳理,论述治学的博与专之间的差异。比如我读完才很惭愧的发现原来双线文学概念和对民间文学的高扬是从胡适这儿出来的。另外,神话母题的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放在今天也很适用。另外,整本书很多地方能够感受到在借彼谈今
中国学术 学术史 思想史 陈平原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9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2019年3月25日 已读
通过碎片化的日常(那一天是谁带头将游行的学生队伍引向了赵家楼,又是谁放了第一把火)试图还原出一个真实有活力的五四现场,这个五四是陈平原所说的政治(运动)的五四,即1919年的那一天或者那一年。随后,陈开始分析作为文化的五四,即1917年新文化运动,这其中又以《新青年》研究为核心和主干。把章太炎单列一章能看出陈从《现代学术之建立》就有的学术思考——对话五四更多地要回到传统内部,强调晚清和五四的合力与竞争。围绕这个思想展开的是新白话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与舆论,兼论老北大所象征的现代中国大学理想的生成。不过陈自己也承认避免“宏大叙事”也会有“一地鸡毛”的危险,但他也的确还原出了五四的一个侧面,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侧面,不是启蒙科学和理性,是青年五四,那个复杂却又喧嚣,富有生气的时代
五四 学术史 文学史 陈平原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3月9日 已读
左图右史的对照观看取代了绣像小说的图像对立。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在照相术和传统印刷术之间石印书对画刊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讨好观看者,又为了达到低调启蒙的目的,西学东渐下一切旧与新的事物混杂出现在画刊之上;比起报刊,画刊因为通俗易懂更能让今人贴近历史上日常生活的余温;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和文字互相补充,构造飞车与女学的时代景观,组成传统对现代的想象;其实是论文集,很多文章是发表过的;材料多而广,但论述深度还有可以发掘的地方,适合用作寻找论文灵感
2018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文学研究 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