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有个半岛叫欧洲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 - 3
《有个半岛叫欧洲》由赵毅衡所著,是作者的一本散文集。美国比欧洲“后现代”,中国很多方面不如欧洲“现代”,另一些方面却比美国更“后现代”。《有个半岛叫欧洲》收录了“欧洲:破碎之美”、“橄榄肚人士DIY”、“书店书城书册水”、“婚礼是问号?葬礼是惊叹号!”等,供读者阅读学习。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写的很好玩~从中西表面文化差异看到一些深刻问题
很符合书中的那句话“既为文人,道他人所谓能道,是我们存在的理由,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散文 赵毅衡 随笔
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章光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这是一本在诸多收集旅游回忆的方法中,谈论有关摄影的书。面对我心怡的风景,我感觉我确曾在那儿,或者,我应当去那儿。罗兰・巴特说,“对我而言,风景相片(城市或乡野)应是可居,而非可访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可以居住在巴涂、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题目拯救一切但也会让内容显得有些不足。选图倒都是挺不错的,排版设计再加一星~虽然是三人的各种论点杂糅,但也能体会到一种瞬间的火花。但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闭上眼睛的卡夫卡和那个发光的蜥蜴和橘子树的故事
图文 城市 巴特 摄影 文化
胡金铨谈电影 豆瓣
作者: 胡金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内容简介
其实,古装片和时装片毫无分别,可能我找故事跟其他的电影同业很不一样,我找故事以它最适宜拍“电影”为原则,有的人找故事要情节好,有的人是要对白好,有的人是为了容易表达,电影因而有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我个人是找那些最容易拿形象来表现的故事。《胡金铨作品与研究系列:胡金铨谈电影》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电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胡导的随笔就和他的电影一样,娓娓道来,古朴确不迂腐,处处透露出一股可爱和超然的气韵。他的文字和他的主角一样虽身处闹市却又心在山湖,虽行于大漠深山之间却又有人间烟火。虽然是重读,却仿佛是老友重晤,跟着他在水湄高山,寺院市街,在想象的中国和武侠中行行重行行
电影 电影研究 电影评论 胡金铨 随笔
空气女的时间志 豆瓣
私という謎
8.4 (28 个评分) 作者: [日] 寺山修司 译者: 张冬梅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0
★他是银幕诗人、是先锋戏剧导演、是小说家……
★他说:“我的职业就是寺山修司。”
★日本电影最后的实验派大师、东方“费里尼”寺山修司自传随笔集
《空气女的时间志》集合了寺山修司的自传、作家论、电影导演论等内容。极具洞察力与想象力的寺山修司,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对成长、家庭、爱情、诗歌和戏剧的理解。他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奇诡魔幻的绚烂世界,在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之中,探讨个人与社会的本质。
将错就错 豆瓣
6.2 (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将错就错》是甘阳的随笔文章结集,分八辑,近一百六十余篇,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作者于美游学期间对于社会、政治、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思考。
2019年5月7日 已读
甘阳写杂文真的是个妙人,什么领域都可以谈,且气度和视野俱佳,深入浅出,看的开心;他本人就是狐狸和刺猬里的狐狸吧,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引用《诗经》的,“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虽然他更喜欢芝加哥和港中文,但用的那句北大时期读书的话却最有趣:天下本无对与错,权且是将错就错;谈左宗棠鸡的时候说川菜本来不辣为了别苗头而由甜变辣,其实也是一种误读,真正的川菜本来是号称百菜百味的,还有陈皮蒜泥鱼香怪味椒麻and so on;写叶芝的八卦和梁任公的潇洒很好;十几二十年过去了很多事还是没有变,“一到黑灯瞎火,所有的猫都是黑猫”不就是现在的研究状况吗;读完马了不少书,但是正如他在芝加哥所学一般,在会鉴别书以后要学会知道并忍住在什么时候不去看这些书;于沉默处见意味深长
散文 文化随笔 杂文 甘阳 随笔
潜行者 豆瓣
Zona: A Book About a Film About a Journey to a Room
5.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杰夫·戴尔 译者: 王睿 / 袁松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6
当杰夫·戴尔的轻盈幽默,遇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忧伤深沉,会发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自嘲为传统学术研究的“破门而人者”,在爵士乐{《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摄影(《此刻》)、D.H.劳伦斯(《一怒之下:与D.H.劳伦斯搏斗》)之后,这次将目光转向了一部影响他一生的伟大电影,《潜行者》。不出所料,跟以往一样,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电影写作:他犹如在用文字轻柔而淡漠地抚摸每…个镜头,每一道光线,每一个神态,每一句对话。因为,正如他用作题记的加缪的那句话:“谈论你所爱的事物,最好的方法是轻轻说起它。”
文化和价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正东 / 唐少杰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我太软弱、太怯懦和太懒散,以致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伟大人物的勤奋是他们的力量的一个标志,常常是不论及他们的内心如何丰富”,天才如维特根斯坦也会有这种时刻
ludwig_wittgenstein 哲学 天才 文化 文化研究
梦余说梦 豆瓣
作者: 黄爱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本书是当代著名电影评论家、影评人黄爱玲的经典代表作,内容包含了作者2002年以来创作的近百篇重要的电影评论文章。
黄爱玲的电影文字独具一格,篇幅短小,优雅动人,注重个人感受,不摆理论架子,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具有真正的将电影和人生融为一体的感知力。电影在书中不是文本分析对象,而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正如戴锦华所言:“爱玲的影评文字一如其人,素朴而典雅,平实而醇厚,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在观影谈影间,她投注了自己生命的晖光与温热。”
作者尤爱法国新浪潮电影、香港本土电影,并对日本经典电影和大陆第五代导演作品有极为精深的研究,是所有电影爱好者必读、必备的观影手册。
婉约、感性、妩媚的文字,细腻敏慧、人情练达的观察,高尚幽雅的品味。黄爱玲的影评,真的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来罕见优美的评论。这里面蕴涵着的是个宁静、平和和充满人性悲悯的至善世界。得以进入这个世界,只能说是一种幸福。
——舒琪
2019年10月25日 已读
“个体的人生,宏观的历史,到头来都是一台戏,名角大将站在辉煌的舞台上批袍挂甲,手掏翎子,威风凛凛,无名小卒则只能在简陋的站台上,捉襟见肘地扮演着寻常人家的悲喜哀乐”,其实电影和观影者也是
随笔 黄爱玲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比起后半部的个案分析,更喜欢前半部的历史叙述和反思。遗忘塑造记忆,空白也是史料,尤其是各个文化转型期,从网状结构的种族自然演化到今天的社会-文化建构背后的政治性,民族和族群在想象之外更要思考的除了话语发明前的具身经验,还要认识到新规范和新价值何以孕育,旧传统又是如何被叛逆。同时警惕对在历史书写中创造真实和现实以外的幻境的沉迷。批判其实不只是历史,应该是人文学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怀疑则是学术所需要的勇气和条件,想象力虽然有自带灵犀一点通BUFF的天才但其实也需要视野的开阔和练习,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对自己以及所在知识话语体系脉络的反思
2019 中国史 历史 历史学 罗新
母女同游美利坚 豆瓣
作者: 茹志鹃 / 王安忆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茹志鹃、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文坛中鲜有的母女作家。她们在文坛具有持续且深远的影响力。她俩于一九八三年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受到海外文化界的欢迎。她们沿途录下所见所闻所想。笔下不纯是异域风光的描绘,更多是对美国社会各种层面的体察 ,对美国华人世界特别是留学生的刻画,及与作家和文友交谊的抒描。
茹志鹃、王安忆母女此次访美,历经路程虽然一样,但由于阅历迥异,并加上年龄的差异,观念不尽相同,因此看待发生在美国的人和事,往往有不同的观感和见解,读者如作细读比较,将别饶兴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当代重量级母女作家茹志鹃、王安忆唯一合璧之作
★ 爱荷华、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寻路美国的精神漫游
★ 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速写,浓缩进游记里的当代文学史
讲述了茹志鹃、王安忆两位老师在1983年去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时的见闻,其中多有他们与吴祖光、萧乾、聂华苓、陈丹青等两岸三地作家们的交游
★ 四十年荏苒时光 猛回头 鉴往知来
从文学史角度看,很少有一本书可以同时照见中国当代文学两代重要作家的心路,并且是通过母女二人在美国每天琐碎的生活记录、交游以及点滴思考而来。这样的文字贴肤贴肉,最能真实的反应作家彼时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它产生自八十年代初,文学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大变化的年代。历史的后见之明,使得书中母女两人视角的反差颇具深意。茹志鹃老师的视角会产生横向的对比,如早她们二人去爱荷华的丁玲、艾青,这些经历革命风云的作家,面对芝加哥的霓虹、沃尔玛超市里的速冻牛肉,他们表现出的焦虑与淡然、吃惊与固执,在后来人的叙述中令人动容。而王安忆作为女儿在美国的见闻,与美国以及台湾知识分子的交流,从纵向的王安忆的创作上看,前后的变化也很值得思考,后来的《乌托邦诗篇》也许可以算一个印证。
★ 茹志鹃逝世二十周年,作为对茹志娟老师逝世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
★ 优雅皮面装帧,三十年经典珍藏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