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PIECE OF MY WISH 豆瓣
9.2 (8 个评分) 今井美樹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1年11月7日 出版发行: フォーライフ ミュージックエンタテイメント
「PIECE OF MY WISH」(ピース・オブ・マイ・ウィッシュ)は、今井美樹の7枚目のシングルである。1991年11月7日発売。発売元はフォーライフミュージックエンタテイメント。
TBS系ドラマ『あしたがあるから』エンディング・テーマ曲である。今井にとって初のオリコン1位を獲得するとともに、ミリオンセラーを記録し、現在まで「PRIDE」に次ぐ売り上げとなっている。
2019年4月3日 听过
“為了日復一日到來的明天,抱著不向大雨低頭的志氣,也能讓你穿過烈焰”
1990s 1991 j-pop jpop 今井美樹
杀死一个人 (1994) 豆瓣
To Kill a Dead Man
导演: Alexander Hemming 演员: 吉奥夫·巴罗 / Beth Gibbons
其它标题: To Kill a Dead Man
A black & white short film Alexander Hemming shot for Portishead in 1994. An espionage takeoff, the 10-minute short starred the band members and featured the song "Theme From To Kill A Dead Man". Scenes from the film eventually became the video for "Sour Times".
A shifty-looking loner in a trench coat (Barrow) is hired to assassinate a dignitary while the dignitary's wife (Gibbons) looks on. A shot is fired, the dignitary goes down, and the wife becomes hysterical. Carted off to an asylum, she is sedated and forced to watch replays of the assassination. After her discharge, she engages in a symbolic game of chess. She then hires the same assassin to kill the dignitary, since the dignitary faked his death hoping to drive his wife insane. For the film's classic denouement, the wife's car pulls up to the dignitary's Mercedes. He glances over at her and then puts his hand over his face, realizing that the man he just let into his car is going to kill him. She closes her window and drives away, avenged.
Geoff Barrow: "When I look at To Kill a Dead Man, I can't stand it. I think it was a dreadful piece of film. Basically, it was done so that we could write some film music. Not to put down anyone involved with the film, but we should have done it with pure images, rather than having us in it. It was misunderstood, what we wanted to get out of it. It created an image, and the whole idea was for it not to."
Still, Geoff's happy Portishead made the film, since it was, after all, a practical decision. "We made a tenminute film, wrote a soundtrack to it, got all the artwork for the album and used it as a big promotional video all for the cost of making a mediumpriced video... And all without having to wear any trendy clothes."
2019年1月4日 看过
不規則鏡頭的運用,部分情節設計很發條橙,如果是音樂mv可以給四顆星,但先做了音樂而後配上的這部電影作為電影不行。但是音樂真的很好,没看簡介前就感覺到畫面在服從聲音。另外,樂隊主唱小姐姐很好看~
1994 portishead 短片 英国 音乐
欢迎回家 (2018) 豆瓣
Welcome Home
8.4 (112 个评分) 导演: 斯派克·琼斯 演员: 小枝女孩
其它标题: Welcome Home / Apple HomePod: Welcome Home
随着少女的舞动,单调的蜗居生活,瞬间变得变得五彩斑斓、天马行空。
2019年1月18日 看过
于琐碎日常中寻找生活的意义的救赎,技术在生活中的另一种角色。想到黑格尔的那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广告 斯派克·琼斯 美国 舞蹈 视觉
波西米亚狂想曲 (2018) IMDb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Bohemian Rhapsody
8.3 (1768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辛格 演员: 拉米·马雷克 / 本·哈迪
其它标题: Bohemian Rhapsody / 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港)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
2019年1月28日 看过
很矛盾的一部电影。如果是皇后乐队乐迷,电影里每一首原声现场都会让人肾上腺素激涨。这种久别重逢的难耐和动人,让对于牙叔和乐队的一切,在音乐响起来的那一刻粉丝就已经为这个故事划定好了完美的设定和起承转合。对于他们来说,在场即是传奇。可是问题就在于这种效果你看演唱会记录和听专辑或者做成一部音乐纪录片就足以收获了。作为电影,他很悲惨地沦为了mv式串联的PPT,去掉这些现场,故事发展和剧情安排实在难以说优秀。灵魂之友,争吵的家人,作为归宿的乐队以及最后的爱人,包括非常重要的性觉醒和挣扎,并没有给到到位的描写。有一些镜头,但不够,所以最后一幕本应该更加动人。时间哪里去了,在全片一场场现场里,包括最后长达二十分钟的超高还原演出,也许回到音乐就是属于他们的最好的传记片。他们的辉煌不可复制,They are the legend
2018 lgbt queen 传记 摇滚
幻想曲 (1940)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Fantasia
8.9 (125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阿尔格 / 福特·毕比 演员: 华特·迪士尼 /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其它标题: Fantasia / The Concert Feature
1940年,迪士尼公司制作了第三部长片动画《幻想曲》,为动画史贡献了一部迄今仍难以企及的经典名作。本片由8部音乐短片组成,最早诞生的《魔法师的学徒》讲述了在魔法师严西(Yensid,迪士尼Disney倒写)手下学徒的米老鼠偷戴师傅的帽子,利用魔法指挥扫帚挑水并惹下大祸的 有趣故事。该片原打算收入“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ies)”系列,但因严重超支,入不敷出,故迪士尼决定另外结合几支经典名曲拍成一部音乐短片合集,一并发行。只是因过于艺术化以及二战等方面的原因,《幻想曲》并未取得预期的收益。除杜卡的《魔法师的学徒》外,本片收录曲目还有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蓬基耶利《时间舞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和舒伯特的《万福玛丽亚》。
本片获第14届奥斯卡特别成就(音 乐和录音技术)2项金像奖。
2019年6月16日 看过
声画呈现上也许是声音本位而非视觉效果;最喜欢魔法师的学徒一章,受表现主义风格影响蛮多的,博士小屋的影子杀人,大都会的工人异化,身与心的控制,到处都是梗,看的很欢乐hhhhhhh其余几组都是音乐的表现超越了画面,虽然作画十分精细,但止于优美;时光之舞部分最无感;田园交响曲初始版本和最后的dvd版本的种族歧视又是另一个话题了;荒山之夜的恶魔和后来的恶魔人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形象设定太像了
1940 disney 动画片 经典 美国
刘三姐 (1960) 豆瓣
8.0 (92 个评分) 导演: 苏里 演员: 黄婉秋 / 刘世龙
其它标题: Third Sister Liu
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
砍柴女刘三姐(黄婉秋)以唱帮穷苦人解气的山歌名闻四乡,却也因此被视她为肉中刺的财主陷害,幸运捡得一条命后,她一路歌声沿江而下。老渔夫(张巨克)和儿子阿牛(刘世龙)通过歌声将她辨出,将她接入家中。远近乡民听闻,都赶来与刘三姐赛歌,以为她已人头落地的哥哥刘二(梁音)也因此机与她重逢。因为歌词中多处直揭财主对穷苦人的盘剥,乡民叫好同时亦令当地财主莫怀仁(夏宗学)极为恐慌。
为防乡民暴动,莫怀仁想以淫威令刘三姐噤声,只换回自己的难堪,刘三姐言称若赛歌胜过她,她自不会开口再唱。刘二怕妹妹重蹈覆辙,想带她远走他处,但刘三姐誓要好好惩治莫怀仁。莫怀仁找来一帮酸臭文人信心满满与刘三姐赛歌,不想个个被她骂得狗血喷头。为让刘三姐屈服,莫怀仁暗中将她绑至府中,施以锦衣美食,只换来刘三姐的几声冷笑。早已与刘三姐暗中生情的阿牛、刘二及众乡民,则颇为担忧她的安危,正想办法将她营救。
2019年8月14日 看过
提神醒脑,放松心情绝佳,自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剖,但就像赵树理的小说一样,人民艺术也好艺术人民也罢,蓬勃而纯洁的生命力却是最难得的
老电影 音乐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卫茂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本书系“尼采注疏集”之一种。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
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
《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
目录:
尼采注疏集出版说明(刘小枫)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瓦格纳事件:1888年5月都林来信
附言一
附言二
附言三
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笔记
KSA版编辑说明
Puetz版编辑说明
前言
我敬佩的地方
我有异议的地方
间奏曲
瓦格纳作为危险
一种没有前途的音乐
我们是对跖人
瓦格纳属于何处
瓦格纳作为贞洁的信徒
我是如何摆脱瓦格纳的
心理学家发言
后记
关于最富有者的贫穷
译后记
—————————————————————————
译后记
按原计划,《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同《偶像的黄昏》并为一卷出版。现情况有变,前两部作品在此单独成书。就它们均与瓦格纳有关,变动顺理成章。
背弃瓦格纳,在尼采生平中,是个重大“事件”。尼采曾在不同的论著中,试图对这一“不可理喻”之事,进行说明或辩解。而比较集中涉及此题的,即为《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但是,通观尼采以上著述,可见这些理由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并不怎么令人信服。其实,尼采对于此事的真正原因,始终讳莫如深。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材料不断呈现,尼采所举审美或价值判断方面的缘由,往往蜕变为与瓦格纳的个人恩怨。曾有德人,仅就此事,旁征博引,写出几百页的专著。不过这是另话。
多年前造访拜罗伊特,看完瓦格纳故居后,入一雅静餐馆。墙上有一幅字,赫然入目,至今让人难忘:
Irgendwann einmal sitzen wir alle in Bayreuth zusammen und begreifen gar nicht mehr, wie man es anderswo aushalten konnte.
试译为:不知何时,我们大家聚坐拜罗伊特,就再也无法明白,以前怎能忍受别处。事后,还在一旁书店里,觅得印有这句话的明信片。据考,此言出自尼采1873年2月底给女友马尔维达·封·迈森堡的一封信。那时,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尚处“蜜月”期。可见,尽管尼采以后对瓦格纳百般“攻讦”,拜罗伊特人对他似未生气,至今还引他为荣。这是尼采的魅力所在。
本著作的法文F版注释由黄迅余博士译出,法文G版注释由姜宇辉博士译出,谨对他们的劳作,表示感谢。
卫茂平
2007年6月28日补记于上海
2019年6月14日 已读
比起重建德国神话,瓦格纳从激进运动的摇旗手进入了基督教的拥趸者,尼采心中爱豆的人设毁灭了,造神的诱惑难以抵挡,生命的审美游戏滑向媚众的音乐,但瓦格纳终究是尼采的初心
nietzsche 哲学 学术文献 尼采 德国
论晚期风格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萨义德 译者: 阎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本书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莫扎特的《女人心》、根据兰佩杜萨的《豹》改编的电影及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等多位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探讨了当他们不如人生最后阶段时,如何“由于时代的错误和反常”而使死亡径直进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萨义德认为,本书讨论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充斥着深刻的冲突和一种难以理解的复杂性,尽管它们经常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反差,但是它们恰是未来的先驱,都属于天才作品。本书极具启发性,亦为萨义德的晚期著作。
2019年6月16日 已读
一二七章算提纲契领,晚期风格不局限于时间线上的先后,而是以风格和形式关照思想的变化,风格将晚期作品超越了时间限制转变为了空间,也就是阿多诺所说的“断裂的景象”,一种以寓言的方式折射出内在的张力和对纯粹的资产阶级的否定。风格既是修辞学和形式的,也是审美和时代的,既超越了自身的时代又返回到被历史所遗忘的领域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艺术评论 萨义德 音乐
中央樂團史(1956-1996) 豆瓣
作者: 周光蓁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
中國的中央樂團曾出訪歐美載譽而歸,與世界一流指揮卡拉揚、小澤征爾、斯維特蘭諾夫,及獨奏巨擘奧依斯拉赫、史頓、曼紐軒等合作,並為數以百萬計的工農兵演出,熬過多次運動的爭議與起跌,一度更貴為全國艷羨的樣板團,最終卻因市場經濟下的改革浪潮而解散,令人唏噓不已!
本書引用了大量的樂師回憶以及文件互相佐證,五個附錄更是把此中華第一國家交響樂團的歷年演出、錄音,以及外國樂團到訪的資料,巨細無遺地展示。本書更附送一張錄有22段歷史性錄音的CD,殊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