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豆瓣
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译者: 刘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来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资本主义如果不处于运动状态,就会失去意义。马克思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也致力于扭转资本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说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简化为一个静态的、结构性的整体其实是很奇怪的。我坚信,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自1971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会教授《资本论》,甚至一年中讲两三遍,而且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群。在过去几十年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人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上,我喜欢每年都讲授《资本论》的一个原因是,每次我都必须问自己,应该以何种不同的方式阅读它?它又将带给我之前未曾注意的何种启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的理解,以及《资本论》文本中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2018年11月19日 已读
有所得,是很好用的导论。读之前,有一个预设。比如马克思的许多概念要在他们的动态关系中去理解,以及许多思想马克思自己也是含混不清的,但他如何总结抽象出来是一种很难的的思想资源(比如他提到过但本身并不敏感的个人工资与家庭工资和家庭再生产)
大卫·哈维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豆瓣
作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97 - 5
本卷选载恩格斯1884-1895年的著作和《自然辩证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1842-1895年的书信。
1884-1895年这一时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入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斗争加剧,劳动人民的状况恶化,无产队级为未来的革命战斗正在积聚力量。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并得到了巩固,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团结加强,80年代末成立了新的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即第二国际。
本卷的首篇著作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和阶级本质。
2018年12月13日 已读
仅阅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部分。所谓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找源头基本在恩格斯这儿,马克思本人对女性相关的阐述并不多。但从这一章就能看出之后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如何能够天然地走到一起但又是如何分道扬镳。恩格斯说在罗马人那里Famulus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奴隶,而familia则是指属于一个人的全体奴隶,探讨了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私人化的历史。但家务劳动市场化却又是和马恩主张相悖的(见《女性主义走向国家主义》)。此外,恩格斯对女性的拯救的论证过程是从生物学的发展说明女性本身就是低一个等级的,这也为后面的部分女性主义对他的批判埋下伏笔。另外,这句“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竟然是用来描写两性的
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 豆瓣
Marxism and the City
作者: [美] 艾拉·卡茨纳尔逊 译者: 王爱松 2013
由于在东欧失败,在西欧受损,并且缺乏博学或通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统治指南已经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虽然即使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批评资源,但为什么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作为社会和实践理论,在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跨度中,马克思主义对城市谈论得相对较少。此外,在20世纪末,城市本身已经变得蔓延开来、模糊不清(像伟大的可汗地图集最后儿页上的城市),甚至也许走到了根本没有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范畴的一步。
2019年4月2日 已读
虽然是理论介绍,但其实应该读了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和马恩西马再看会比较合适。比起哈维更喜欢卡斯特尔,大概是卡又和雷蒙威廉斯的研究方法很像,城市“是由其空间的大小的和它过去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所组成……当记忆的潮水涌入时,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浸满记忆的汁液而随之膨胀……当然,城市不会诉说自己的故事,只会像掌纹一样地秘而不宣,将其刻写在街道的转角、窗户的格栅、台阶的扶手、避雷针的天线、旗杆的顶端之上,城市的一肢一节依次留下了抓痕、刻痕和涡卷形的痕迹”
城市研究 社会学 空间 艾拉·卡茨纳尔逊 马克思主义
希望的原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布洛赫 译者: 梦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 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阿多诺说哲学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说理,另一种是表现,布洛赫无疑是后一种。而本雅明评论布洛赫是可以和卡夫卡和布莱希特相比,并能将德语散文推向完美境地。把乌托邦作为二十世纪的基本哲学概念,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是向前的梦,是具体的乌托邦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过去—未来形式。(散文化意味着中间有一大段实在忍不住跳了,然而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这书三卷也只出了一卷。。。
哲学 布洛赫 德国 恩斯特-布洛赫 新左派与后现代
《巴黎手稿》研究 豆瓣
作者: 韩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本书立足于《巴黎手稿》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的新解释,即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中完成了从早期马克思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转变。这一新解释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极具创新性,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本书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文献学和手稿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手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