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 豆瓣
作者: 林少华 2005
林少华,祖籍山东蓬莱,1952年生于吉林九台。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务农。197S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日文专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93年于暨南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至1996年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1996年回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1999年调往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赴东京大学任特别研究员(Fellowship),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招收日本文学与翻译方向研究生。译有《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30卷本村上春树文集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等名家作品凡40余种。其中《唐招提寺之路》获第五届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1年),《挪威的森林》获2002年上海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海边的卡夫卡》获2003年上海市优秀图书二等奖。同时撰有中日古诗比较和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亦从事散文创作。
村上春树是日本一颗璀璨的文学明星,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创下了行销700万册的记录。在中国,村上的小说同样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那么,作为小说家的村上和作为普通人的村上魅力何在?其文学世界的奥妙何在?由翻译家林少华先生就此做一番评说,想必是非常合适和有益的。
这本书将有助于读者走近村上春树,走近翻译家,走进他们的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村上春树与后虚无年代 豆瓣
作者: 岑朗天 2006 - 4
每一代思考的人,在其生命某一个路口,难免跟虚无照面一次以至多次,陷入迷失。不过,虚无很快便会被打成一种主义,俨然一个反派,然后我们的英雄或圣人会教导种种克服和超越它的方法;很快以至过快,我们又能站起来,重新做人了。
会否太过轻易?会否,我们其实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盖了问题?
在村上春树、尼采、加缪、卡尔维诺、梭罗等的文本中,让我们重新和虚无对话,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处境中跟虚无狠狠而深深地接一次吻。因为我们努力活过来,实实在在,情愿做一个凡人。
目录
写在前面
决定推石上山之后
浪人
疯狂是一种浪荡
浪荡是一种坚持
浪人之“游”
浪人之“浪漫”
浪人之“历史”
逍遥游
心灵之游
冒险游
英雄游
圣人游:无何有之乡
圣人游:大小之辨与三重“逍遥”
圣人游:游必有方
由“游”至“游”的考古学
地狱为懒散的浪人预备
入口
村上式处境
村上式孤独
忽然失落
失落的两重世界
“那边”就是内边,也是下边
人口在哪
出口
有入口,便有出口
出口一:电话亭的呼唤
出口二:舞舞舞吧
面对“那个”的双面性
第三个出口:从死导引出来的活法
心灵之舞
后地震和后地下铁
虚无
作为哲学考察的虚无
作为人生体验的虚无
虚无的表象......
倾听村上春树 豆瓣
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鲁宾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村上春树在记忆的内部世界进行的冒险目的就是步普鲁斯特之后尘力图捕获时间之流,但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不同: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全书。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的时代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他处理的都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生与死的意义、真实的本质、对时间的感觉与记忆及物质世界的关系、寻找身份和认同、爱之意义——但采取的是一种易于消化的形式,不沉闷、不冗赘、不压抑,但又十足真诚,绝不故弄玄虚。他面向现今的我们讲话,用的足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对于活在这个世上所具有的全部好处和乐趣既敏于感受又秉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