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江差追分 豆瓣
发布日期 2003年5月16日 出版发行: キングレコード株式会社
日本传统的民谣或者民歌,在古时也称为风俗歌。
顾名思义,是极为乡土化和民间性质的东西。
相对日本的古典艺能比如能乐、文乐来说,民谣的形式简朴,音型也简单。大多数民谣运用不出现半音的五声音阶。
日本的民谣类型多按地域区分,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流派的节奏型和音型,细分起来种类相当丰富。
但从大的音乐风格来说,可以分为追分型、八木节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类型。
追分样式的民谣,节拍自由,多在母音的基础上附以装饰性的自由延长。
这种类型特征也给了各路民谣歌手竞相演绎、追求风格的机会。
这张唱片正是由多位民谣艺人所演绎的不同版本的《江差追分》一首著名的北海道民谣。
细细体味歌手在表现相同段落时一张一弛、各有千秋的处理,叫人大呼过瘾。
最后的两首是老一代民谣家的Mono录音作品,尤具历史意义,弥足珍贵。
雅楽~平安のオーケストラ 豆瓣
8.4 (5 个评分) 宮内庁楽部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King Record
关于雅乐:

1. 雅乐是日本的古典音乐,一种高贵典雅的宫廷艺术。名字的意思是“朝廷的音乐、端庄而雅正的音乐”。 是经由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传来日本的亚洲各地古代歌舞和日本传统歌舞为基础的,一千多年来,由舞蹈和音乐构成的雅乐完全保持着其传统形式流传至今,是宫廷中流传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艺,也是现今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交响乐队形式。

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西元453年,允恭天皇葬礼的时候,新罗国王派出了80多名的乐人前往日本,为之演奏哀乐;554年钦明天皇在位时,朝鲜的百济又派出另一队的音乐家到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期间,先后十九次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唐乐,并带回日本本土;到了西元701年,日本治部省内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外来的音乐,而雅乐最初就是外来音乐的总称。大宝二年(703年),根据《大宝律令》,日本设置雅乐寮,用来培训专业的乐师、音乐家,并只为宫廷服务,使得雅乐走向了专业化,高雅化的道路,影响逐渐壮大。

2. 雅乐堪称为是世界上很古老的音乐。它不仅在日本受到保存,且受世界音乐文化学者的重视。虽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但其内涵已是用很多日本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其中转变,与原来的涵义大有不同。

日本雅乐在表演时没有指挥,用鼓来打节奏,且鼓置在舞台的两彻。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绿色地毯,演唱家与舞蹈家是穿红色服装在舞台左侧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着偏蓝色的服装在舞台右侧演出。因此得知红色、绿色、蓝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爱的颜色。这与中国喜爱红、黄、蓝是有所不同的。
僧太鼓 豆瓣
Soh Daiko Taiko Drum Ensemble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Lyrichord Discs Inc.
Brand new digital recording of a virtuoso fifteen member Taiko ensemble playing the massive thundering traditional Taiko drums of Japan. With bamboo flute, conch shells, brass bells, gongs and other instruments. An incredible listening experience that is not to be missed!
日本传统音乐 -《三味线·壹》 豆瓣
Various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1.距今四百年历史的“近世邦乐”,被日本人看作是自己民族音乐传统的源头。
所谓“近世邦乐”,它就象传统筝歌《樱花》那样,
在音阶中不包括5和2这两个音(称为“都节调式”和“去四七小调式”),也有的与中国的羽调、微调相象。
“近世邦乐”的特色与它所用的乐器也有关系。
我国一般所谓吹拉弹唱,指的乐器是笛、二胡、琵琶,其中拉弦乐器占着重要的地位。
而日本的“邦乐”中没有拉弦乐器,以弹拨的三味线、筝与尺八(箫)的音色相混。
三味线原是中国的三弦,明朝初年传到流球。
一五六二年再由流球传到日本。
最初用于伴奏民谣的演唱,后来又用于木偶戏和歌舞伎的伴奏,
并逐渐形成了以三味线为主体的“三味线音乐”。
日本三味线的形制和我国的三弦相似,只是不用蟒皮,而用猫皮或狗皮蒙面。
“三味线音乐”中只有“地歌”中的“四段砧”是器乐曲,其他都是用三味线伴奏的声乐曲。
“三味线音乐”一般按表演的场所分为剧场音乐和非剧场音乐两个类别,
剧场音乐的特点是和舞蹈表演相结合,音乐富有变化,感染力强,
非剧场音乐则变化比较小,具有室内乐的特点。
2.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想来就是作为弦弹奏乐器之一的三味线了。
三味线用于诸多类型的日本音乐,同时,三味线使日本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据传,古时中国的三弦乐器经由琉球(现在的冲绳)传来日本,这就是日本的三味线。
三味线由两部分构成,即共鸣箱(兽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带有三根弦的琴杆,弹奏时用琴拨弹拨琴弦发出音声。
传来日本当初,三味线是用套在食指上的拨子来弹奏的。
使用琴拨进行弹奏的琵琶,其传来日本要早于三味线。
出现三味线以后,琵琶演奏者开始使用琴拨来弹奏三味线,从而丰富了三味线的音色。
用琴拨从上向下弹拨时,琴拨在拨动琴弦的同时敲击鸣箱的蒙皮,发出类似击鼓的音声。
而用琴拨从下往上抄拨时,便会产生琴弦自身的纤柔音声。
此外,用左手指来弹拨琴弦,便出现更为鲜亮的音色。
可以说,三味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能使各类音色的声响交纵汇合成一种美妙之乐。
三味线的音色并非完全取决于演奏方法,作为三味线结构组成部分的琴弦、琴杆、琴拨等的材料以及部件的大小、
粗细、轻重等的变化都会使音色出现相应的变化。
三味线有着近20个种类,根据声音的高低以及音色的不同来分类并加以使用。
那么,音声究竟会出现多大程度的差异呢?
三味线的长度都是一样的,但琴弦、琴杆和琴拨等的差异甚至会在音域上产生八度音程的差异。
这一点与西洋弦乐器正相反,
小提琴、中提琴等主要以琴身大小的变化来使音色以及音声的高低度产生变化。
当需要用较强的声音来进行音乐表现的时候,就要使用粗弦的三味线和较厚的琴拨,
而当歌手演唱脉脉含情的歌曲时,则需要三味线以能奏出纤细音色的琴弦为其伴奏。
不同的音乐场合需要不同音色的三味线,
例如歌舞伎有歌舞伎的三味线,小曲有小曲的三味线,演奏者根据艺术表现的要求使用相应的三味线。
同样,其它各种各样的日本传统乐器也是以种种细微的调节来实现所需的音色表现。
诸多的音乐实践使日本传统音乐的音色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音韵表现形式。
Koto Music of Japan 豆瓣
8.4 (5 个评分) Zumi-Kai Original Instrumental Group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1994年7月18日 出版发行: Legacy
这张唱片的cd版最初由laserlight公司1993年发行。作为一个廉价品牌,比如像laserlight这样的。代理的唱片有时候总会让行家摸不着头脑,甚至大跌眼镜。在一大堆不入流的垃圾唱片当中,偶然也会有一两张珠玉珍宝叫人啧啧称奇。《Koto Music of Japan》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张唱片最早的LP版本叫做《Classical Japanese Koto Music》,是一个更小的公司Everest最初发行,至少已经有35年以上的历史,实际录音时间则可能更早,属于西方最早的一批日本音乐录音制品之一。现在更多流行的、在网上还能淘到的几乎只有磁带版本。这个专辑最有说服力的地方就是历史性,对比CD年代以后的筝乐,《Koto Music of Japan》所表现出来的朴素的音乐感,显得比其他任何我听到过的日本筝乐都要镇定、从容。第一、四曲有尺八的伴奏,第四、五曲还有一段吟唱。
能乐:石桥 / noh:the Stone Bridge (pont en pierres) 豆瓣
Various Artists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3日 出版发行: Ocora
日本能劇:石橋《The stone bridge》

這是一齣由日本能劇大師Zeami之子Motomosa(1394-1432)所創作的戲劇。
能劇在日本傳統藝術裡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結合音樂、舞蹈、文學、戲劇效果的舞台美學表演,其本質上是一種舞劇,劇本是用來創造舞蹈動作的背景,能劇中對話極少,動作、音樂都只是一個大概的象徵。表演者幾乎是以某種形式的譬喻來表達具體的概念,所以必須對日本歷史文化有一定的認知,才能明瞭表演者所表達的內容。能劇的以捕捉情感與意境的精髓為目標,一段情節往往要費時很久,精彩部份以極端特定風格化的靜止姿勢與體態呈現,舉手投足、吐氣語調都要遵守既定規則。樂團掌管配樂部份,並且控制每一個姿態持續的時間,產生種繁縟典禮或儀式的整體效果。

在法國Ocora公司出版的石橋《The stone bridge》劇中,我們可以聽到主角以一種近乎詠嘆調的方式演唱,音符進行平緩級進,龍笛則以獨特的跳躍性音符穿插其中,太鼓及大鼓具有力度的伴奏也頗為震撼,劇尾為高潮段,合唱的加入,擊樂多變的節奏,音樂熱烈進行。

本劇情內容如下:
當龍笛獨奏吹奏序曲時,次要主角(tsure)以日本侶僧侶身份出現並介紹自己:「我是僧侶Jakujo ,我正在進行一個中國的朝聖之旅,我似乎看到Seiryo山著名的石橋了,我到這裡是要調查某一個人的。」然後經過龍笛與鼓手的導奏後,主要主角(shite)就以一個帶面具年輕人唱著歌的形式出現在舞台上。

這兩位主角在舞台上對話,年輕人對這僧侶解釋,僅有那些虔?#092;、長期克制自己慾望修練到到聖潔層次,加上他的幫助之人,才可以通過這個石橋,這石橋將我們的世界與神聖的菩薩的天堂分開。這時合唱隊開始吟詠描述的這石橋。針對這僧侶的問題,這年輕男孩再次陳述這下面故事:「這石橋並不是出自人類之手,而是神賜的。狹窄的橋上覆蓋著滑苔?#092;,深不見底的溪谷和從天空落下的小瀑布,和撕裂人心的回聲,將世界分成兩邊,沒有神的幫助,誰有可能可以穿越?」在橋的另一邊是一純粹的陸地,一聽見神仙的音樂,這年輕男孩就消失在僧侶眼前,僧侶了解這提示,預示他即將見證到一個異常不凡的景象。當樂器曲引入時,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描述,長時間的沉默,被一鼓打破,其象徵這絕對寂靜的這山和這聲音的這回聲。這主要的主角返回到舞臺,孤單一人或或者有樸役同行。根據這特殊演出,這主角此時是以一個有白色、紅色鬃毛的獅子,表演著舞蹈,並跳躍和搖動他的長鬃毛,以一種程式化的方式表演。而合唱隊在最後是以節奏性的歌詠讚頌的這萬獸之王,為了他如神獅一樣的永恆的力量。 這片CD除了音樂欣賞之外,還附錄一份非常詳細的文字介紹,包含日本音樂的五個歷史時期,有各自明顯的音樂風格特色,還有「能劇」的四個主要組成部份,音樂(聲音、樂器)、舞蹈(舞蹈、手勢)、文學作品(文本)、戲劇性效果(服飾、面具、舞台道具)有詳細深入的介紹。編輯者提到現存有250個能劇劇目,大致分成五大類,神事物、武士、婦女、狂人、惡靈;演員扮演主要角色(shite),次要角色(tsure)及兩人可能會各有一名從僕,全部的演員都是男性;劇情角色的安排,很多劇本中,shite會一人分飾兩角,前半段是扮演轉世後的普通人,後半段才恢復他真是真正的身份,還有解答疑問推動劇情發展的waki,和aikyogen;還有合唱、樂器(龍笛、大鼓、太鼓、三鼓)的介紹。
日本筝的艺术 卷一 / 八桥检校 吉沢检校 作品 豆瓣
9.1 (15 个评分) Nanae Yoshimu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elestial Harmonies
八橋検校 KENGYO YATSUHASHI (1614-1685)
01. Rokudan 06:10 このトラック
吉村七重 (琴)
02. Midare 07:53 このトラックの
吉村七重 (琴)
吉沢検校
03. Zangetsu 17:44 このトラックの
深见石原 (三味線)
吉村七重(琴)
八橋検校 KENGYO YATSUHASHI (1614-1685)
04. Godan-ginuta 10:53 このトラックの
深见石原 (琴)
吉村七重 (琴)
吉沢検校(二世) KENGYO YOSHIZAWA II (1808-1872)
05. Chidori 11:23 このトラックの
吉村七重 (琴)
Japan - Traditional Vocal & Instrumental Music 豆瓣
9.0 (11 个评分) Ensemble Nipponia
发布日期 197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onesuch
日本音乐起源于一种古代的传统,这种传统的源头有民间音乐以及来自中国唐朝音乐的影响,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流传下来。日本音乐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但是各种类型的音乐和乐器,并不是使用统一的音高与音阶型式,在koto与三味线音乐中,主要是用阴与阳两种五声音阶,前者为D, Eb, G, A, Bb,后者为D, E, G, A, B。日本人对于音乐的品味,喜好较广泛的音色变化,尤其在音乐中,对于许多没有特定音高的音色非常重视,例如在吹奏尺八的时候,开始的气音,代表着风吹树叶摇曳的声音,非常的考究。
Sakuhachi、koto、Shamisen、Biwa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在此张CD中完全收录了这四样乐器的演奏形式,其中包括演奏方式、演奏时间、演奏题材来源以及演奏风格等。
Sakuhachi(尺八)是以竹管制成的竖吹类乐器、有五个按孔,尺八在德川时代被一群僧侣广泛吹奏,吹奏尺八要与禅宗的精神结合,以达到顿悟的效果,此称为吹禅。因此在吹奏的过程中,无论是吸气或是吹气而使音通过乐器释放,都要用最大的精神去诠释。在此张CD 中有两首sakuhachi的独奏曲,第一首乐曲kumoi jishi是属于日本传统曲的题材,而第六首曲子Eashi Oiwake则超脱了原始的框架以新的方式演奏。
Koto是一种十三弦的大型筝,演奏以跪坐的方式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体平卧在演奏者前面。CD的第五首曲子“五段砧”呈现了 koto的二重奏形式,音乐形式发展来自于十九世纪中叶。全曲共分五个段落,每段的长度不等,速度富于变化,且有些段落会呈现复调的效果。其复杂的音乐表现题材是来自于有名的传统筝乐曲Rokudan no – Shirabe (六段?调),且在其原主题上更发展出新的主题材料,丰富了其整体音乐的表现力。
Shamisen是同源于班祖琴的三弦乐器,以大的龟壳类弹片演奏,其演奏与日本传统歌舞伎kabuti有相关连,其题材曲自于日本将户时代的传统民谣Nagauta的一部分乐段,所以演奏时间都不长,大约只有两分半钟。
Biwa是日本的琵琶,其有五条弦以木头制的拨弦片拨弦发音,在这片CD的第三首曲目是Biwa的独奏曲,其全长有十分三十九秒,其非常具有音乐风格和特色,乐曲的起源与一种有关于传说故事的扇子舞有密切关系。整片内容分别还有第四、第八等二首合奏曲,在在表现了日本音乐的和谐性。
此片CD是由日本传统演艺团体(Ensemble Nipponia)于1976年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在纽约埃?克特拉唱片公司赞助而录,并发行于世界各地。内容清晰无经过装饰而呈现自然、深厚日本风味的音乐型态,并为曲目及日本音乐做完整的介绍,而成为介绍及呈现日本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也是欲了解日本音乐的音乐人所必须研听的。
宮田耕八郎 : 尺八 豆瓣
9.3 (23 个评分) Kohachiro Miyat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17日 出版发行: Elektra / Wea
日本尺八的流派,
主要有黑泽琴古所创立的琴古流和中尾都山所创立的都山流。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尺八的吹口不同。
宫田耕八郎是古琴流尺八名家,
同时也是日本音乐集团(Ensemble Nipponia)的始创成员之一。
因此他在西方非常著名。
其名声与另两位琴古流大师——
已故的琴古流大师山口五郎,武满彻的御用尺八演奏家横山胜也
——可谓旗鼓相当。
被尊为人间国宝的山口五郎,
曾在Nonesuch公司出过经典专辑——
A Bell Ringing in the Empty Sky,
而宫田耕八郎的本专辑也是Nonesuch Explorer在70年代的再版,
无疑也是不容错过。
技艺的娴熟自然不在话下,
而尺八的演奏尤其是对古代曲目的演奏,
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个人修为。
一吐一息,无不表现出东方音乐讲究的“气”、“韵”,
恐怕才是尺八音乐的核心所在。
喜欢尺八的朋友也不要错过world network系列的最后一辑
No.49——山本邦山:尺八巨匠
山本邦山是都山流尺八大师,而且被誉为当今日本尺八第一人,
能表现出最微妙的尺八音色和非凡的“超强吹”。
日本:尺八的傑作 豆瓣
9.1 (7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layasound
尺八是日本竖笛的代表,被誉为世界上最奇妙的乐器之一。
因为普通尺八长约一尺八寸,故名“尺八”。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是六孔的,但中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五孔尺八。
据说现在的尺八觉心禅僧在宋朝留学时和所学的曲子一起带回的,这就成了所谓的普化尺八的起源。
目前的尺八除了五孔更有七孔和九孔的。就专家而言,七孔尺八使用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