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的话就跳下来吧 - 标记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3 (215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郭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9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逃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4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李文俊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 - 10
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
我们逃离沉闷的家庭、僵化的感情,
逃离熟悉的人群、令人窒息的生活……
为此,我们付出代价,遭受混乱,造成伤害
2013年诺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最经典、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中文版累积销量已超70万册!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长文导读
对译文进一步修订,装帧精美典雅
本书获2004年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逃离》讲述爱的力量和无止境的背叛,讲述琐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错过的机会,讲述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门罗关注日常生活,善于捕捉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境况中的人,在门罗朴实克制的文笔下生动鲜活,似可触摸。
每个人总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 让你觉得像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能不感到疼。可是每当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便能觉出那根针一直存在。
“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人性。要时刻注意。”
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简单的。——艾丽丝·门罗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每读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诺贝尔奖颁奖辞
人们永远无法得知门罗的故事会在何时收场,作者拥有高深的心理洞察力。——《出版人周刊》
自然的精准,从容的洗练。门罗是创造独特人物关系和氛围的天才,唤起那些未说出口的压力和期待。——《卫报》
妙语如珠,泼洒而出,只为试图精准地告诉我们,生而为人意味着什么。表面沉静得像握在手中的一杯茶,内里却是暗涌的风暴和深不可测的深渊。——《泰晤士报》
《逃离》是一大盘航行于闪闪发光冰层中、配有珍珠色汤匙的鲟鱼鱼子酱。你记得:这也是为何你进食、阅读、做爱,诸如此类事情,还满怀崇拜和欣喜。--《华盛顿邮报》
超越了乔伊斯,击败了契诃夫,《逃离》的每一个故事中都饱含着丰沛的人生与张力,人物形象久久令人难忘。——《波士顿环球》
门罗是描写“决定性的瞬间”和“人生的岔路口”的大师。——亚马逊(日本)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黑暗中的女人 豆瓣
作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以古典肃剧世界作为思考的参照点,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女性类型在西方文明史中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样貌。她们名叫潘多拉,安提戈涅或阿佛洛狄特。她们从古希腊神话诗和肃剧世界中走出来,摇身变成二战期间在巴黎舞台上演出的女主角,或二十一世纪女性当代艺术展的女创作者。她们是中世纪晚期的神话诗书写者,是欧洲文明史上最早以写作谋生的职业女作者。她们是十九世纪末成就现代雕塑的转变因而也导致自身毁灭的女雕塑家。她们是二十世纪的女思想者、女智识人和女小说家。克里斯蒂娜•德•匹桑、卡米耶•克洛代尔、西蒙娜•薇依、玛格丽特•杜拉斯。她们的目光触及哲学、诗歌、戏剧、小说、艺术、电影等等不同创作领域。她们的生命轨迹离不开创作这一据说是让人类最有可能与神接近的动作。创作是她们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与此同时,女人身份与创作者身份在她们身上的撕裂似乎也比其他人明显。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野兽派太太 豆瓣
作者: [英国] 卡罗尔·安·达菲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英国现任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野兽派太太:达菲诗集》(原名《世界之妻》)是一本风格多元的诗集,时而幽默讥诮,时而嘲讽批判,时而忧伤抒情。她以戏剧性独白的手法,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情景,试图为通常被排除在神话和历史门外的女性——譬如小红帽、伊索太太、达尔文太太、浮士德太太、莎乐美等,注入新的声音。这是 一位具有技能、天赋和伟大心灵的诗人。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灵契 豆瓣
Affinity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沃特斯 译者: 沈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一个身陷囹圄的灵媒,一位渴望自由的富家小姐,一群被时代困住的女人。
富家小姐玛格丽特见到女囚塞利娜·道斯,惊为天人。她唤起了她对于被囚的痛感,对自由的渴望,对未知生活的向往。她无法控制地频繁前往监狱,对塞利娜关照有加,从同情到认同,从共鸣到爱意,玛格丽特对塞利娜的感情一发不可收拾。但这个谜一样的女孩,到底是信口雌黄的欺诈犯,还是天赋卓群的奇才?
该小说为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充满叙述力量和文字力量的作品,对女性身处的情感困境与社会困境的揭示深刻而尖锐。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卡珊德拉 豆瓣
Kassandra
6.6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克里斯塔·沃尔夫 译者: 包智星 / 孙坤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克里斯塔·沃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本书是她的巅峰之作,出版时曾引起当时的东西两德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小说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尤以《伊利昂记》为依据,叙述的是3000年前的特洛伊战争,但真正所抨击的是当年美苏两霸的核竞赛;它是一本借古喻今的针对性小说,是一种痛斥世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诗篇,其寓意深刻;在作者的笔下,希腊神话这一古老而永恒的题材焕发了新的光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又启迪人们去对世界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名门 豆瓣 谷歌图书
House of Names
7.3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王晓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9
“我已经熟悉死亡的气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率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伊几年以后,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开始讲述她的故事。此时,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与她的情夫埃癸斯托斯统治着迈锡尼,两人计划在阿伽门农凯旋之际暗杀他。
遭诸神嫌恶、诅咒的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揭示了导致这场血腥暗杀的家庭悲剧:三年前,阿伽门农为讨诸神欢心,保佑其出征特洛伊胜利,将长女伊菲革涅亚诱杀献祭;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则将地牢中的人质埃癸斯托斯变成枕边人和同谋;当阿伽门农归来时,俘虏中的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也已成为他的情人;最终,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杀死了阿伽门农,为女儿复仇。
在最新小说《名门》中,科尔姆·托宾用现代语言重述阿伽门农之死这一古希腊经典故事,赋予希腊神话中著名恶妇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以新的生命,使我们不仅理解她对复仇的渴望,甚至同情她。托宾出色地揭示了她的爱、欲望和痛苦。这是克吕泰墨涅斯特拉的故事,是后来杀死她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的故事,也是她目睹这一切的次女厄勒克特拉的故事。
阿伽门农和他的家族悲剧是希腊神话中反复讲述的故事。科尔姆·托宾在他的新作《名门》中,探索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从伊菲革涅亚的被杀到克吕泰涅斯特拉的被杀,赋予这个故事新意,远比一味尊重故事的原汁原味,或经常围绕着这个故事的“古典主义”光环更令人印象深刻。托宾的成功之处部分得归功于他的写作能力:一种巧妙地克制与细节观察的完美结合……伊菲革涅亚被献祭这部分很容易被写得如糟糕的歌剧一般夸张,而托宾则把它变成一个基于人性的动人悲剧……他也非常善于利用古代故事叙述中令人不解的空白部分加以发挥,尤其是关于俄瑞斯忒斯的部分。但托宾的心中还有更大的主题,尤其是似乎葬送了阿伽门农家族的暴力循环。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名门》能打动人心,是因为托宾赋予他笔下这些痛苦的、有缺陷的悲剧性人物以共情与深度,这些人物注定要“进入持久的阴影”,而在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中却栩栩如生。
——NPR
托宾对这个故事的重述贯穿着同情和责任感,聚焦于导致克吕泰涅斯特拉采取复仇行动的恐惧心理。她令人同情的第一人称叙述甚至使得谋杀一度显得合乎情理……托宾的文笔精确、自然,他用简洁的笔法写小说中那些暴力时刻。而它最大的成就是可读性强。在这个几千年来结局都一样的故事中,托宾让我们期待不一样的结局。
——《经济学人》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使女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Handmaid's Tale
8.7 (197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2
奥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她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更糟糕的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类不仅要面对生态恶化、经济危机等问题,还陷入了相互敌视、等级分化和肆意杀戮的混乱局面。女性并非这场浩劫中唯一被压迫的对象,每个人都是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里的受害者。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猫眼 豆瓣
Cat's Eye
8.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黄协安 2022 - 4
“透过这颗猫眼弹珠,我看到了我的整个人生。”
画家伊莱恩从来没有想过,时隔多年会再次回到家乡。
等待着她的不是故地重游的喜悦,而是挥之不去的“童年的鬼魂”——科迪莉亚,她的挚友与敌人,她源源不断的痛苦的制造者。
孤立、敌视、精神暴力,曾让伊莱恩生不如死;而只需要一次妥协,暴行就会步步升级。
成年后的伊莱恩,仍旧无法走出童年的阴影,只能不断逃避那段至暗的岁月。
其实,只要狠心反击一次,就能挣脱虚假的友谊。

★只要狠心反击一次,就能挣脱虚假的友谊。
★《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代表作!
★深入女性友谊中虚假的一面,以致命的准确性揭开了女性成长过程中共同的伤疤。
★60年来,阿特伍德一直引领世界文学
★炙手可热的诺奖候选人:诺奖赔率领先村上春树,石黑一雄因她没有获奖而向她道歉!
★横扫140多项世界重磅文学奖:2次布克奖、2次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卡夫卡奖、英国代顿和平奖……
★作品被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50余国,与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起进入名校教学提纲。
★《纽约时报》盛赞:《猫眼》比《使女的故事》更加真实!
★阅读阿特伍德,就是阅读所有女性共同的命运。

没有比《猫眼》更好的描写女孩间互相霸凌的小说了!——《卫报》
噩梦般的、令人回味的、令人心碎的。——《纽约时报》
相比《使女的故事》中女人的未来,《猫眼》直面女人的过去,描绘了一个更有血有肉的故事。——《纽约时报》
自格雷厄姆·格林和威廉·戈尔丁以来,还没有一位小说家如此有力地捕捉到校园霸凌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阿特伍德的权力游戏是由小女孩玩的!——《倾听者》
阿特伍德的所有优点都在这本书里:狡猾的幽默、不留情面的观察、尖锐的散文风格。《猫眼》是一本会让无数读者着迷的小说。——《科克斯书评》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阿特伍德非常擅长切换视角、调用各种各样的叙事者,推荐所有人阅读她的小说。——厄休拉·勒古恩(传奇科幻作家)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严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The Bloody Chamber
《染血之室》是卡特最为著名的一个短篇集,收录了包含题名故事在内的十个短篇。
这是一个纯粹以民间传说和童话为素材的集子,是蓝胡子、美女与野兽、小红帽、白雪公主等故事主题的多重变奏与盛大交响曲。
在这个集子里,卡特凭借强大想象力和文字表现力营造出来的那个奇异华美、幽暗诡异的艺术世界达到极致,而其中蕴涵的女性主义和现世视角也敏锐清晰,引人深思。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Goodreads
作者: Hannah Arendt /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流离失所者的美学抗争 豆瓣
作者: 李双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不缺黑马,从罗马尼亚边陲“德意志飞地”跑来的赫塔•米勒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在文坛一鸣惊人。她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经历,她对保守固化的民族执念的叛逆,她疾书昔日旧国黑暗历史的义勇,她对女性特有创痛记忆的触摸,*终化身为破碎悚然的意象与凝练奇崛的文字。她流离于各种身份之间,以漂泊不定的局外处境观看、感受、写作,成就了德语文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少有的美学奇观。本书从文化身份、性别意识与语言艺术三个角度切入,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观照,与读者一起去探寻让米勒成为米勒的文学历程。
赫塔·米勒,是打败众多声名卓著的热门候选人如奥兹、阿多尼斯、菲利普·罗斯、村上春树、北岛等,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从罗马尼亚农村跑出的诺奖“黑马”,她是谁?为什么是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作者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他在本书中深度剖析:米勒为什么值得我们关注?她以什么样的文学特质为世界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甚或再度改写了文学本身?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向研究赫塔·米勒的文学作品,即米勒作为罗马尼亚德裔的文化身份认同、作者批判性的女性视角,及其独具风格的文学语言。
作者认为,赫塔·米勒的文学价值主要有几个方面:米勒三十多年来逐渐变化的作品风格折射出20世纪欧洲的多重政治苦难对个体的深刻影响;她以非同寻常的叙事方式挖掘并释放出了德语中包含的创新能量;作为女性作家的米勒,在反抗男性霸权和坚持个性存在(而非简单地被贴上“女性主义”标签)之上,形成了她独特的女性批判性书写视角;她对德语的写作语言的拓展和实验,在个性中包含现代审美的共性,并延续了德语伟大作家对语言和自我的持续探索及表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研究书系已出版的著作还有关于君特·格拉斯、勒克莱齐奥等作者的文学研究。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铁皮鼓 豆瓣
作者: [德] 君特·格拉斯 译者: 胡其鼎 2015 - 6
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三岁的奥斯卡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尽管他个子不高,但智力超长,聪明过人。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人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技团赴前线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豆瓣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2 (8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是一部散文集,寓意丰富。作者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独到性”,讲述了她在秘密警察的监督下,颠沛流离的灰暗生活。她在极权统治扭曲语言的现状下,选择以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对现实环境的不安全感。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痴人之爱
看不见的女性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9.2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第一爐香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1 - 7
短篇小說集之二。收錄八個短篇小說及一篇散文。張愛玲說其中〈茉莉香片〉、〈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心經〉、〈琉璃瓦〉、〈封鎖〉是寫給上海人的香港傳奇。
這是她創作的高峰期,尤其〈第一爐香〉中把上流社會的算計及刻薄、女人的小心眼及愛情觀寫得淋漓盡致,充分展露出張愛玲靈巧的心思,與獨一無二的驚世才華!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随机播放 张爱玲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 豆瓣
革命·历史·小说
作者: 黄子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2
在地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古时候叫作“灰阑”。在这个“无往而非灰阑”的世界里,且看本书作者如何抓住语言的自我分裂、消解,从“标准”与“叙述”的缝隙间,窥见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创作是怎样以反讽消解“神圣”价值。
作者用温润而平和的笔调,举重若轻地展现“文本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互动”。一方面,“小说”是如何被卷入社会之中,担负建构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社会又如何深刻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在这一讲述过程中,“小说”形式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尝试多种解读角度,不断寻求新的阐释可能性,拒绝将文本意义固化。
此次出版为增订本,收录有2001年版全部正文章节。附录增加上万余字,其中既有对本书的深度解读,又有不少在之前的版本中从未出现过的新讨论。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性的湮灭
心兽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钟汇涓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1 - 3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二部
克莱斯特奖、都柏林文学奖获奖之作
一个女孩逃出权力阴影的冒险和悲剧
♝内容简介
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去大城市上大学,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心兽”充满寓意,即“内心的野兽”,是爱唱歌的祖母讲给主人公的,始终贯穿全书。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心兽》出版于1994年,获得当年的克莱斯特奖,德语文学的重要奖项。1998年,击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别名格蕾丝》,荣获国际都柏林文学奖。
◎ 年轻女孩萝拉从小村庄到城市上大学,但是灰暗的现实击溃了她。一个女性从满怀憧憬到逐渐失去希望的过程。
♝媒体推荐
米勒丰富、锐利、迷人的意象捕捉到了齐奥塞斯库时代罗马尼亚的超现实之美和困境。
——《波士顿书评》
赫塔·米勒胜在她的坦诚,《心兽》就是她的证词。……准确刻画了罗马尼亚生活的细节。
——《波士顿邮报》
作者的风格简朴又雄健,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很有力。这本不动声色叙述的书,既冷峻又美丽,既幽默又苦涩。
——都柏林文学奖颁奖词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性的湮灭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刘海宁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1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性的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