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鳄鱼手记 豆瓣 Goodreads
8.1 (133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輕快的生活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以莉.高露 / ILID KAOLO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1年10月28日 出版发行: 風潮
一年 最美麗無憂與搔動靈魂的創作女聲
暱稱小美的以莉 高露 一位來自花蓮的阿美族人
從吉納路安部落到大都會台北 再從繁華城市到宜蘭南澳種稻
夜光下她是提筆寫歌的創作歌手 日光中她是插秧除草的自然農夫
在嘹亮透著感性慵懶的歌聲裡 揉合爵士、Bossa Nova與阿美歌謠等
展現了濃郁迷人的都會情調 也散發令人嚮往的田園步調
在秋季裡,發出清澈純淨聲音的侯鳥叫「知更鳥」…(Robin);但四季中,如此歌詠不斷的,叫做…「以莉.高露」--胡德夫
是阿!這是迷人的歌聲,極致美好的作品。乘著風般地飛翔,赤裸地、寧靜地觀照著生命,貼近女人獨有內心遼闊的寂寞。也可以微笑,也可以隨著風,也可以飛翔。是阿!這是珍愛的─「以莉.高露」。--巴奈
以莉 高露這些歌,像在悠悠地唱給自己聽。我們倒像闖進她夢裡的不速之客,一遍遍按著PLAY,一面窺探著一幅幅埋在記憶深處的風景──那是開天闢地之初纔能有的天真與敞亮。貌似清淺,其實靜水流深,令人敬畏。 --馬世芳
〈音樂人介紹〉
以莉 高露 在朋友口中暱稱「小美」,是花蓮吉納路安部落的阿美族,有著一張鮮明而亮麗的臉龐,嘹亮淳厚的歌聲中,又帶著慵懶的感性。
如同許多原住民一樣,早期她來到了台北生活,先後隨著「原舞者」與「野火樂集」在各地演唱,在許多樂迷心裡留下深刻印象。數年前,她加入了「好客愛吃飯」樂團,並與主唱陳冠宇等人投入台東池上的有機稻米栽植,成為了左手種稻、右手寫歌的音樂人一員。而回到花蓮老家居住期間,以莉重新擁抱家庭溫情,也燃起創作火花。在移居宜蘭南澳後,開始著手將多年來輾轉曲折的生活經歷,轉化成一首首動人歌曲。音符間有貼切描繪都會女子所擁有的心情,也取材新編阿美歌謠來敘說關於家人與族人的故事,再揉入成為自然農夫後除草割稻的農忙生活,每一段都是如此光芒滿溢而獨特。
纽约客 豆瓣 Goodreads
8.8 (197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纽约客》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就已着手创作的小说系列,《纽约客》之名或许借自美国著名文学杂志New Yorker,却与《台北人》正好成为一个浑成的佳对。从收录在《纽约客》尔雅版这个集子中的六篇小说来看,《谪仙记》和《谪仙怨》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夜曲》和《骨灰》发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Danny Boy》和《Tea for Two》则是最近几年创作的作品。仔细对照这些分属不同时期的小说,或许可以发现,体现在白先勇《纽约客》中的创作立场,经历了一个从上个世纪的国族(中国)立场,到近年来的世界主义的变化过程。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39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豆瓣
7.8 (51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现代出版社 2012 - 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由九把刀编著。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讲述了:青春像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一次。
作为一部青春纯爱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每个人都记起了自己十七岁的暗恋。
小说主人公柯景腾就是九把刀的原名。 当时的他是一个成绩暴烂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交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沈佳仪来管理。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仪就会用圆珠笔戳他的衣服。沈佳仪对男生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幼稚”。
在班里,几乎所有男生都在暗暗地喜欢着沈佳仪。但柯景腾的喜欢方式与众不同。他通过疯狂地提高学习成绩来接近沈佳仪,却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不敢向她表白。与此同时,沈佳仪总是絮絮叨叨地向柯景腾说着自己身边的大小事情。他们的心,早就有着一种微妙的默契。
八年的暗恋结果如何早就不重要。重要的是青葱岁月里那种单纯的喜欢,还有被喜欢刺激着的成长。
台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9 (413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作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台北人》,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一流的短篇小说构成,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孽子 豆瓣
9.3 (264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目送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8 - 7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六十八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三毛经典作品(上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 - 10
收入三毛多年里创作的散文精品,包括“蝴蝶的颜色”、“惊梦三十年”、“雨季不再来”等,附有精美的照片。
三毛私家相册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师永刚 / 陈文芬 中信出版社 2005 - 4
《三毛私家相册》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一部已逝女作家三毛的最新传记,也是国内惟一得到三毛家人授权的传记。三毛家人提供了40张独家照片,同时作者发动了11位之前拍过三毛的摄影师,共提供不同时期的专业图片300多张。
这本书得到了三毛家人亲述的关于三毛与荷西、三毛与王洛宾的有关传闻的真实情况。三毛的七段感情也得到了她的家人的印证。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首次披露了三毛之死的真相及与王洛宾的关系。
撒哈拉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9.0 (19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
野火集 豆瓣 Goodreads
野火集
8.7 (154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文汇出版社 2005 - 8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