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Goodreads 豆瓣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杨素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 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 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杨素秋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25.12] 和书名并没有太大关系的一本书,高开低走的阅读体验。前面关于筹建图书馆和官场的部分比较有意思,后面的人物小传则太过流水账(喜欢《阅读树枝的女人》这一篇)。作为一本纪实作品,并没有看出作者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入认识,文笔比较平庸,豆瓣评分虚高。
非虚构
深夜中的栗子
真夜中の栗
作者: 小川糸 译者: 王盈盈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 - 1
2025年2月19日 已读
[25.09] 看到小川糸的名字,随手抓来的一本书。和《山茶文具店》这类的小说相比,这本散文集/日记会有些平淡。意外发现她竟然就住在柏林,难得能看到亚洲女性长居德国的视角,会有一些相似的感叹。看到蒸桑拿那一篇真的是忍不住想和她隔空击掌。翻译稍微有些奇怪,尤其是特有名词。
日本文学 非虚构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5年2月13日 已读
[25.06] 明明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任何虚构的作品都惊骇残忍。犹太人集中营广为人知,但东欧强制劳工却好像从未被提及。姨母莉迪娅回忆录的部分最牵动我的心。
历史 女性 战争 离别 非虚构
我的母亲做保洁 豆瓣 谷歌图书
8.0 (42 个评分) 作者: 张小满 光启书局 2023 - 11
【编辑推荐】:
★城市巨轮运转下,保洁员群体被遮蔽的日常
是谁在维系超级城市的“体面”与“洁净”?这是一群用体力劳作填满超长工作时间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在深圳这座包容万象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污渍、垃圾为伴,支撑起城市文明对整洁细节的无限追求。作者张小满的母亲就是城市保洁群体中的一员。他们落脚城市的初衷是如此相似,一路走来的人生又与时代发展的轨迹紧紧捆绑。他们在深圳寻找自己的生存缝隙,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知道如何寻找机会,很清楚自己在整个阶层划分中的地位,用一种贬低自己的语气谈论着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城市的“整洁”“舒适”“便利”几乎与他们无缘。而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命运本质,其实也映照着绝大多数的我们。
★母与女,“蓝”与“白”,两代人的隔阂与交融
当母亲成为一名城市保洁员后,“我”与母亲重新生活在一起。母亲用批判的眼光观察“我”的生活,而“我”也激烈地回应。但“我”爱母亲,更想理解母亲。“我”试着从了解母亲在超级商场的保洁工作开始去理解她,母亲又为“我”带回非常具体而生动的保洁员群体日常素描,母女二人一起拼贴出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母亲一辈子都是付出体力劳动的蓝领,而“我”则是看似跃入“体面阶层”的白领,母亲向来以此为荣。随着母女二人在记录保洁员群体故事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回望自己的来处,越来越感到,自己很多看似努力的行为,看似接触到的圈子,其实不堪一击,“我”与母亲、与保洁员们,一样是无法豁出去的人,我们有共同的来处。而母亲也在这一过程中,颇感悲伤地意识到,苦读成材的子女,最终也不过是在城市生活中勉力维系一份螺丝钉般的工作,稍有不慎,同样会滑至“主流生活”之外。通过保洁员群体的故事,或许我们也能关照自身的处境,对自身的生活有所省视。至于“我”与母亲,两代人之间的真正理解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记录、书写母亲生活的这一过程,令“我”与母亲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信任对方、支持对方。
★梁鸿、陈年喜、黄灯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2024年9月28日 已读
[24.33] 女人苦难的只是为了托举儿子,忽视女儿,真的不值得
中国 女性 非虚构
同意 豆瓣 Goodreads
Le consentement
8.6 (69 个评分) 作者: [法]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译者: 李溪月 文汇出版社 2023 - 2
是的,我同意了,那年我十四岁。
他们说我不是受害者,而是同谋。

推动法国性同意立法的现象级图书
授权29种语言 法语版销量超30万
让-雅克·卢梭自传奖| ELLE杂志读者大奖非虚构奖

这是一部关于创伤、痊愈与勇气的回忆录。
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以冷静、精确而坦诚的文字,讲述了自己14岁时被年长她30多岁的法国作家G引诱、控制,并发展出一段畸形关系的经历。关系破裂后,这段经历仍被G作为文学素材一再书写,他在文坛也声名愈盛,而瓦内莎仿佛被囚禁在文字中,失去了诠释自己人生的能力,永远停留在十四岁。
“选中那些孤独、敏感、缺乏家庭关怀的女孩时,G就清楚地知道她们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名声。因为沉默便意味着同意。”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打破沉默的勇气之作,以亲身经历反思“同意”背后的权力不平等与暴力
直击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的层层疏漏,避免房思琪式悲剧再次上演
当谎言被伤害书写成浪漫,被掠夺的青春又由谁来偿还?
“爱情不分年龄,可问题并不在这里。”
“文学视自己凌驾于一切社会道德评判之上,但作为出版人,我们有义务让读者明白,成年人和未达到性同意年龄的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应当受到谴责,也会遭到法律的惩罚。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推动法国社会变革的胜利之书,标志着法国社会对待恋童问题的态度转向
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舆论震荡,《纽约时报》《卫报》《世界报》《金融时报》等重量级媒体纷纷撰文推荐
《同意》像一枚燃烧弹,向法国的脸上掷去,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又高度克制的愤怒之作……出版以后,检察官对G展开调查。他与三家出版社的合作被终止,终身津贴被取消……政府宣布将性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无论从哪一种维度来看,她的书都是一次胜利。 ——《纽约时报》

鼓舞无数受伤心灵的治愈之书,引发万千读者深刻共鸣
我想代表我们所有人感谢作者:那些被强奸的年轻女孩,那些“荡妇”,那些不敢发声的人,那些发声却受到阻碍的人,那些不知所措的人,幸存下来的人,没能幸存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自恋的变态者摧毁的人,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的人。我再一次发自内心地感谢她。——亚马逊读者

小开本设计,平装双封,轻便易携,舒适阅读
--------------------
《同意》是一个优雅铺设而成的陷阱,一部对欲望与文学提出尖锐质疑的回忆录,它还质疑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痴迷于女性的青春与她们的经验匮乏,而非她们的艺术。 ——《巴黎评论》
斯普林格拉写下这部回忆录并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她写作是为了呼吁人们停止将那种有毒的男性气质正常化,它不应该因为这个男性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受到赦免……《同意》是悲剧性的,但也充满力量,并且它是有史以来关于这个话题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当代世界文学》
《同意》实际上探讨的是权力问题:我们把权力交给谁,以及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限制。它亦是对不平等问题的纠正。 ——《星期日泰晤士报》
2024年6月13日 已读
[24.26] 这本书其实不是很厚,但我看得很慢,因为看得很痛。作者真的很勇敢,冷静的刨析自己,在矛盾中证明自己,在伤痛中治愈自己,最终成为自己。成人都无法辨别性自由和性暴力的界限在哪里,更何况十四岁的女孩。(翻译得很顺畅,内封很美)
女性 法国文学 非虚构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豆瓣
8.4 (64 个评分) 作者: 洪愛珠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3
★「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洪愛珠首部著作。
★備受矚目、眾人垂涎敲碗的飲食書寫新聲音。
★舒國治、馬世芳、蔡珠兒、古碧玲、詹宏志、韓良憶、簡媜重量級推薦。
∣ 她的老派,是養成,是本性,也是鄉愁 ∣
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
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
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
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龍月堂的綠豆糕和鹽梅糕這類小姐點心,製得極細,以印著紅字的油紙包裝,內有六枚綠豆糕,每片僅指甲大小,化口沙碎精緻非常。將綠豆糕放舌尖,再抿口茶,就在口中化成一團芬芳的煙霧。」
〈粥事〉:「這種糜,是以碗就口,以筷子撥著吃的。手曲成弓形,拇指勾碗緣,食指撐在碗足,臉湊近,先啜一口泔,再食粥米。長輩餵嬰兒吃糜時,將糜舀在匙尖上, 送入小口前,臉湊近,頭輕搖,來回吹涼。吃糜時候,人垂眉斂目,神態最溫柔鬆軟。」
∣ 她的少女,是好奇,是清亮,是真的喜歡 ∣
「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
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
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滷肉之家〉:「母後至今,如遇困難,無端端孤兒意識滋長起來的時候,就滷肉。慢慢切件、翻炒、滷一大鍋。趁熱下肚,以治心堵。當香氣開始流瀉在小公寓裡,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
〈吃麵的兆頭〉:「憑藉吃麵,看清彼此的參差,有我趨吉避凶的直覺,和頻繁進出本地寺廟,可能的庇蔭。總之見識過不少感情成災的事,是從生活裡的碎石細沙開始崩塌的。事先有兆,不必自欺欺人。」
〈居家隔離式吃飯〉:「災難迫使太平盛世中的嬌人,重新面對生活基本技能,也算禍福相倚,實用的預習。人實在渺小,須盡量自強。煮飯即自強,餵飽自己照顧他人,以應人生萬變,一直一直來。」
2024年5月12日 已读
[24.23] 差点因为书名而错过的一本书。作为一个对台湾和潮汕食物缺少了解和想象的北方人,读到第二章才开始感到与描述的食物有所连结。虽然对提到的食物感到陌生,但是对于家人、故乡的情感却很相似,勾起了很多儿时的记忆。也很喜欢关于马来茶室的描写,非常想念那里。我对潮汕食物的印象真的都来自槟城。
但书中还是有些地方让我耿耿于怀,每每读到祭祖、年菜和外公,不由得有些窒息。
台湾文学 非虚构 食物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4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妈妈走后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Crying in H Mart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米歇尔·佐纳 译者: 蔡雯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
☆奥巴马年度荐书
☆美国亚马逊年度百佳TOP2,1.5万读者4.5星推荐
☆全球读者票选Goodreads年度最佳回忆录,21万读者打分4.29/5
☆感动全美的惊人处女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一年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娱乐周刊》《费城询问报》等媒体年度选书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
以血泪书写的悼念之书
以伤痛铺就的理解之路
以食物构筑的安慰之处
-
2014年5月的一天,米歇尔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母亲患癌的消息,随即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米歇尔的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从小成长于两种文化之中,却无法靠近任何一种,青春期时,因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与母亲势同水火。
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母女二人进行了从不曾有过的交谈。几个月后,母亲离世,为了纾解心中的哀痛,米歇尔开始去一家母亲时常光顾的亚洲超市,试着做母亲曾给她做过的韩国食物,并真诚地写下了自己的内心告白。
挣扎于两种文化旋涡中的米歇尔,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在这场关于爱与失去、自我确认与伤痛疗愈的回望之旅中,她找回了母亲赋予她的品位、语言和天赋,也在食物与音乐构筑的空间中,让母亲“重生”。
——————
《妈妈走后》有力地描绘了一段复杂的母女关系,佐纳清晰而坦率地写了她母亲的离世。佐纳探索了食物和身份之间的联系,她对食物的描述把我们带到她旁边的餐桌上。这本书揭示了在失去母亲和通过烹饪韩国食物让母亲“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佐纳如何成为她自己。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这是一部温柔、优美、令人心痛的书,讲述食物如何将我们与已故之人紧紧相连。佐纳对海鲜葱饼、松仁粥和紫菜包饭等菜肴的描述令人垂涎,她的故事流畅、诚实、亲切。当所爱之人去世时,我们会打开所有感官去寻找他们存在的迹象。佐纳让我们通过味觉进入故事,这一点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
——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部温暖、全情投入的文学作品,它真诚而细致地描述了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悲痛,其中也夹杂着希望、幽默、美好和清晰的观察。这本书不容错过。
——《西雅图时报》
我读《妈妈走后》时,心快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在这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米歇尔·佐纳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母女之间永不消逝的联结,触及爱、摩擦、忠诚与悲伤。所有的母亲和女儿都会在这本书中认出她们自己,也认出彼此。
——丹妮·夏彼洛,《母亲的模特》作者
《妈妈走后》是一个奇迹:一个美丽、深切动人的关于母亲与女儿、爱与悲伤、食物与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它震撼了我,也让我心碎。
——艾德丽安·布罗德,《我的母亲、她的爱人,还有我》作者
2024年2月5日 已读
[24.10] 拆开封皮才发现是Crying in H Mart的中译版,这个书名翻译和封面设计真的是无力吐槽(内封很好!)。两年前在audible听过这本书了,当时的印象是前半部分很细腻很真诚,后面一般般。这次读完是很相似的感受,读完有去查了一下作者本人,Michelle Zauner看起来很灵动,乐队Japanese breakfest的音乐蛮有意思,Peter真的很帅
女性 非虚构
洋盘 Goodreads 豆瓣
Outsider
6.7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译者: 于是 文汇出版社 2023 - 10
一个在上海住了近20年的外国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20年前的上海,蓄势待发而万物尚且淳朴,那会儿他在干什么?
这高速发展的20年,这个城市这么多变化,他感受到的是什么?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80年代有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90年代有何伟的《江城》,《洋盘》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 从24岁到40+岁,从五星酒店的厨师到美食作家,在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一个老外如何谋生,如何去爱,如何应对起居饮食社交衰病。
出身中产家庭,放弃稳定生活,怀着“冒险”精神,于2005年来到上海。从24岁到40+岁,他在最好的年纪闯进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以“局外人”的率真与好奇,探寻着日渐被我们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理解中国食物的时候,也是在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只要你走出去看看,这世界就总会给你带来惊喜。
他游走在老城厢的窄巷,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生活,用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16个月评测52家上海小笼包店,与上海各路角色聊天;他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几乎去过所有的省份,寻觅、倾听、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 都市青年共同的“边缘人”生存体验:“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 → “我想,我可以再待一年。”
以年为单位分割的时间,被不确定包裹的当下,短暂的过客身份,“在而不属于”的尴尬处境,临时搭建的情感乌托邦……一只脚在圈内,一只脚在圈外。是每一个外来的局外人用尽全力,却可能随时失去的生活。
★ 无意中发现的传奇家族史,两代人相隔100多年的中国“冒险”经历形成历史的呼应。
同样在24岁的年纪来到中国,100多年前,外高祖父刘海澜带着他的传教士队伍,从俄亥俄州远赴大清帝国,经历过1900年前后近代中国的大震荡和大变革,与他建立的亚斯立堂、同仁医院、汇文学校,埋骨的老城墙,一起定格在家族老相册里;100多年后,Chris放弃在迈阿密的中产舒适圈,卷入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大潮,度过不确定的疫情三年之后,仍然留在上海……两代人在中国游走的轨迹交会,串联起一段关于中国、关于上海的激荡故事。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杨樱诚挚推荐。
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Chris 真诚地探究了外籍人士在中国生活意味着什么,既感人又引人入胜。他的跌宕起伏的沪漂经历与他的外高祖父在北京的冒险交互对照,有忏悔录的笔触,又有历史作品和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
美国人梅英东写过北京胡同(《再会,老北京》),何伟写了涪陵(《江城》)和很多地方,但都不是自己的生活……终究没有人以一种拉家常的口吻,说一说自己如何应对这个大都市的起居饮食社交衰病,一切必要,一切非必要。从这个角度说,Chris写的东西可算史料补白。 ——《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之一杨樱
———————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
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2024年1月11日 已读
[2024.04]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读过很多外国人写中国的故事,对这本书也没有什么期待,但越读越觉得有意思。是一本书真诚的书,也了解到一些冷知识,没想到在中国的异乡人也有着签证焦虑。最喜欢第四章关于那一段我不熟悉的北京历史和第六章的异乡人感记。另外:书名翻译得蛮好的。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