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鳕鱼往事 豆瓣
作者: 马克·科尔兰斯基 译者: 韩卉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2
本书作为《文明的进程》系列之二,揭示了人类发现和食用鳕鱼的历史,和对自然资源枯竭的更深层的忧虑。
作者具有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知识,著有《盐》、《巴斯克人的世界史》等,曾获得詹姆·比尔德食品写作优秀奖。
鳕鱼与生俱来的使命似乎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食欲,它为北半球寒冷地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营养与能量,对于仰赖鳕鱼为生的人,它是比黄金更加珍贵的宝藏。
本书以鳕鱼作为历史的切入点,生动记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
在马克·科尔兰斯基的笔下,鳕鱼已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浓缩了文明的曲折进程,承载了历史的辗转起合,它是来自天然的馈赠,更是人与自然的动人交汇。
2021年10月30日 已读
在喜马拉雅听的有声书,不过这种社科类的书,说实话,真不好用听的,当然跟播讲的人也有关系,中信书院的请的主播播讲水平真的不行,跟机器人一样,完全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录的。还是要图文结合看书才有意思。
历史 科普知识
什么是数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What is Mathematics
9.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R·柯朗 H·罗宾 著 / I·斯图尔特 修订 译者: 左平 / 张饴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 豆瓣
Wizards, Aliens, and Starships: Physics and Math in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8.7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阿德勒 译者: 雒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卫报》2014年度最佳自然科普图书之一
《物理世界》2014年度十佳图书之一
【内容简介】
从瞬间移形到太空电梯,从外星接触到星际旅行,科幻和奇幻作家笔下的世界总是充满奇思妙想。但是这些奇妙的设定到底是否可信呢?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威斯礼先生的飞行车能在现实中存在吗?哪些设定有可能成真?哪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本书探讨了科幻与奇幻世界中最富创意的那些细节:比如时空扭曲、变形魔法、火箭推进器、飘浮蜡烛的照明效果等等,还向读者展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物理学和数学原理。
本书作者查尔斯•阿德勒运用浅显易懂的数学模型,和仅仅高中难度的代数学知识,覆盖了大量有趣的科幻和奇幻主题。其中既有厄休拉•勒古恩的经典著作,又有《星球大战》和《阿凡达》等科幻大片,帮助读者得以认清可能性的限界。阿德勒先生阐述了《哈利波特》和《德雷斯顿档案》等奇幻作品难以严格符合科学原理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魔法在麻瓜世界的科学之处。他详细讲述了星际旅行,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它没有变得像科幻作品预言的那样经济又普及。阿德勒还从科学角度讲述了关于系外行星的知识,以及在现实中我们怎样寻找外星人,为什么工作的重点从无线通讯转向了太空望远镜。在全书的末尾,他探讨了人类与其他智能生物的终极命运。全书旁征博引,谈及巨量的科幻作家及其作品。不止在正文中包含若干故事梗概,还在附录里奉上了一份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速成简介。
《巫师,外星人和星际战舰》适用于任何科幻和奇幻读者,不管你是喜欢踏踏实实的技术,还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它都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有关科幻与奇幻的一切。
【读者定位】
1.从《星际迷航》的狂热粉丝到天体物理学家的所有读者。
2.科幻作家写作的案头利器。
3.科技宅人/geek的思考圣经。
4.创意意爱好者的学习指南
5.初高中热爱科幻的同学。
【推荐语】
作为一本科幻奇幻文学的拓展之书、类型文学作家的参考之书、创意爱好者的学习指南、科技宅人/geek的思考圣经,《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在中国的引进和出版是科幻奇幻领域的一个有价值的大事。希望这个作品能带动更多国人的同类创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吴岩
恰好,过去两年我在中山大学逸仙学院上过《人与宇宙的物理学》这门课,这门课的精神与《巫师》这本书很接近。我打算将来在中山大学再开一门课,这门课的教材就是《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这门课的课名也许就是《科幻和奇幻中的物理学与数学》。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李淼
“阿德勒完美地向我们展现出,即便是最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学也具有强大的力量。如果你个崭露头角的年轻科学工作者,还对代数学有点兴趣,你会喜欢这本书的。”
——罗伯特•马修斯,《BBC聚焦》
“我也说不清我对这本书的感觉是爱还是恨。爱它是因为它分析了奇幻、科幻作品中众多魔法和太空探索背后的物理学知识,令我为之着迷。恨它是因为它揭示了我永远都无法实现一个梦想的原因。一直以来,我都憧憬着能大喊一声:‘传送我吧,斯科蒂!’,然后完成瞬移。不过,查尔斯•阿德勒又将我拉回了现实……这本书中的物理学知识解释得非常到位,阿德勒举的例子也十分有趣。”
——诺艾尔•安•布拉德肖,《泰晤士高等教育》
“《巫师、外星人与星舰》这本书本身就非常棒,此外,它还可作为学习太空探索所需的物理学知识以及经典科幻作品的入门读物。”
——罗伯特•谢弗,纽约书评网
“对那些真正想了解太空旅行的真相或外星生命存在可能性的人来说,《巫师、外星人与星舰》无疑是绝佳选择。此外,它还可作为物理学和天文学课程上引人入胜的补充性读物。”
——西德尼•佩尔科维茨,“科学家的书柜”网站
“这本书内容充实,不仅适合科幻作者阅读,还适合任何想见识运用于实际的真正的科学的读者,它会解答你的很多问题。认真阅读它,保证你会赞不绝口。”
——G•F•威尔梅茨,“科幻瞭望台”网站
“无论是将其作为课程教材,还是自学读物,你都会发现这本书集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且能引人深思。”
——马克•胡尼亚切克,《美国数学协会评论》
“如果你想了解科幻和奇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本书一定适合你。”
——《月球与行星信息通讯》
“这本书写得很好,也很有趣,阿德勒为此下了不少功夫。对任何希望创作真正符合科学原则的科幻小说作者来说,它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大众科学》
“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会引起天文学和航天学爱好者的兴趣,我认为它也很有可能会吸引物理学专业的学生。”
——约翰•哈尼,《马格尼亚》杂志
“马里兰州圣玛丽学院物理系教授查尔斯•L•阿德勒和我们一样,是一名资深科幻迷,他这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无论是对阅读《类似》杂志的科幻迷还是有志于创作硬科幻的作者来说,《巫师、外星人与星舰》都称得上是一本好书。我想说,这本书中涉及的公式都是绝对经得起验证的。此外,阿德勒创作这本书是为了向波尔•安德森致敬……《巫师、外星人与星舰》是写给科幻的一封情书。”
——唐萨科尔斯,《类似》杂志
“该书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
——保罗•吉尔斯特,《半人马座梦境》作者
“这书太有趣了!”
——基斯•库珀,《当今天文学》杂志
“《巫师、外星人与星舰》在分析书中相关对象时,将科幻的文学性与科学的严谨性完美地贯穿起来。不论是变形术的质量守恒问题,在霍格沃茨点蜡烛,还是建造一颗行星,阿德勒笔下的科学知识向来通俗易懂,并深受宅男宅女们的喜爱。”
——格伦•达拉斯,《旧金山书评》
“《巫师、外星人与星舰》同时满足了我对科学与科幻二者的喜爱……我的确很喜欢这本书,并想将它推荐给任何一家收藏科普、科幻图书的学术图书馆。若是大型公共图书馆和很多中学图书馆能收藏此书,也会让借阅者们受益良多。它还可以作为一份很棒的礼物,送给具备一定科学背景的年轻(甚至不再年轻的)科幻迷。”
——约翰•迪普伊,《一名科学图书馆管理员的自白》
“这本书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肯定是你在任何地方能找到的所有的教科书里最酷的那本……任何渴望了解何为现实、何为想象的科幻迷或奇幻迷几乎一定会喜欢它,你们可以期待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不论是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真实的宇宙中,到底什么是可能实现的。”
——乔纳森•T•马莱,《探索》杂志
“这本书可读性高、妙趣横生、文笔出色,书中幽默之处众多。显然,阿德勒热爱所有类型的科幻作品——图书、短篇小说、电影和剧集,他乐于从科学的角度思考这些作品……总之,这本书不但全面介绍了众多科幻作品,还可以作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入门手册。”
——《选择》杂志
“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书……如果有人对物理学和科幻作品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我会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推荐给他,尤其是讲授物理学入门课程的老师们,这本书可以作为枯燥的物理学课本有价值的补充材料,它甚至可能会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我肯定会在我的课堂上使用这本书。”
——科斯塔斯•埃夫蒂米乌,《物理世界》杂志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是一本很棒的书。我刚开始阅读它,就立刻被作者查尔斯•阿德勒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情与兴奋所吸引。这是一本让人手不释卷的好书。” ——爱德华•贝尔布鲁诺,《今日物理》杂志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这一书名根本不足以概括这本书——它将科学与科幻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联系起来。从烛光到瞬移,再到古老浩瀚的宇宙,这本书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材料。它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了我们身处的世界,无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想象中的。它必将成为经典。”
——迦勒•沙尔夫,《重力引擎》和《哥白尼情结》的作者
“这本书非常棒,它利用严谨可靠的物理学定律分析了科幻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意象。从《星际迷航》爱好者,到天体物理学家,都会认为它很有趣。”
——保罗•纳辛,《逻辑学家与工程师》作者
“《巫师、外星人和星舰》严格地运用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科幻、奇幻书籍、电影及剧集中的概念、情节设计和其他元素。如果你认真阅读阿德勒详细的分析过程,你会对常见科幻作品中的修辞有更多的了解,学到大量物理学知识,并了解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书。”
——A•鲍登•万•里佩尔,《流行文化中的科学》作者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豆瓣
7.8 (21 个评分) 作者: 史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一本让你越读越饿,越看越馋的植物书
技术时代最靠谱的入门级吃货指导手册
在“养生知识”铺天盖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要用靠谱的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有技术又有情怀的植物学家,埋首几百篇学术文献,梳理蔬菜和水果的历史,分析营养成分和奇怪毒素的秘密,终于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面对植物最经典的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麵包科學終極版 豆瓣
作者: 竹谷光司 大境 2016 - 2
日本發行29版至今無可取代!繁體中文「麵包科學」終於出版!
將麵包製作的專業秘訣與經驗科學化
無論是烘焙高手或是精準熟練的專業人士
不能沒有的唯一聖經!
★匯整科學數據與實驗成果:所有麵包師都該充分理解的8個發酵觀念。
★集四十年製作演講教學經驗,將專業秘訣與技巧轉為易讀易學綱要。
★看攪拌就能分辨麵包師的技術優劣,如何精確判斷攪拌時機?
★精進烘焙技巧、領悟發酵原理,進入麵包烘焙界的必讀專書!
無可取代的技巧與秘訣-「麵包科學」!
麵粉、酵母、水、鹽,這4種材料混合,就可以膨脹發酵製作出各式各樣不同的麵包。但相同的材料設備,每一天卻有可能烘焙出不同的成品!?
麵包製作不能閉門摸索憑感覺,而必須將技巧與秘訣融合經驗,匯整科學數據與實驗成果,成為易學易懂的「麵包科學」,各種疑難困惑都能從中找到具體的邏輯與解決方案。日本麵包師人手一本,發行29版至今無可取代,不僅是原料製程領域裡最權威的寶典,也成為推動烘焙業界整體提升、快速邁步的推進力!
無論是烘焙高手或是精準熟練的專業人士,在麵包製作的過程中,一定有這樣的疑問…?例如:
Q:放入烤箱後的7分鐘,就是優質麵包的決勝點?
Q:麵團太黏是因為受損的麵粉?還是攪拌過度?
Q:為什麼第一發酵室很重要?
Q:三大酵素與發酵息息相關?
Q:何謂最適度的攪拌?對麵包體積影響有多大?
Q:配方用水需要使用冰塊時,該怎麼計算?
Q:成本如何計算?
Q:發酵種和自製酵母不同嗎?
Q:冷藏/冷凍法的優缺點
進入麵包烘焙界的唯一專書!
有機會獲得專業麵包教育的人,究竟佔業界服務人數的多少百分比呢?有多少是閉門摸索,跌跌撞撞找不到方法?無法進入「日本麵包技術研究所」的人們,究竟是閱讀哪些資料?由誰來教導他們麵包的理論與技術呢?
最初進入業界之初,即使想要研讀麵包相關書籍,卻不知在哪裡找?有什麼書?或是要在哪裡購買?雖然不需要與德國的Röling(職業教育)制度相提並論,但職業教育是進入麵包烘焙業界最重要的時期,因此做為教育的書籍,也必須更加齊備才是…。這本「麵包科學」就是引領有志者最重要也最實用的終極版指南,發行29版至今無可取代!
匯整科學數據與實驗成果,將專業秘訣與技巧轉為易讀易學綱要!
本書中,將帶領讀者們從麵包製作原料、製程、製作方法、麵包的歷史、進一步瞭解麵包的Q&A…等篇章,以詳細的圖文與表格,匯整科學數據與實驗成果,將專業秘訣與技巧轉為易讀易學綱要。更加入了竹谷光司大師累積了四十多年來「叮嚀小筆記」共68篇。
專家推薦
(社)日本パン技術研究所所長 藤山諭吉
大冒险!少年户外生存技能大百科 豆瓣
作者: 【日】风间林平 / 【日】海老名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1
《大冒险!少年户外生存技能大百科》是一本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野外生存技能为一体的趣味读物,通过漫画、手绘插图以及实景照片等多种形式,讲解各种适合少年学习的生存本领。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学习到生火、取水、制作简易工具、在野外烹饪食物、确定方位和移动、应对雨雪等恶劣自然环境、落水自救及求救,以及在城市中可能遇到的火灾、洪灾等危险中自救的方法。 除了各种简单有效的生存技能,《大冒险!少年户外生存技能大百科》还通过结合生存实践的方式,讲解了自然界的丰富知识和科学常识,这些知识都会在野外生存时派上大用场。
海洋中的爱与性 豆瓣
SEX in the SEA
8.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拉·J. 哈尔特 译者: 黄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情色”,一半是“科学”。本书以拟人化的诙谐笔法和科学严谨的写作,描写了海洋中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比如,石斑鱼会举办盛大的满月性派对,蓝头鱼每天要来150次闪电式性爱,美国龙虾的尿液是强力春药,银汉鱼喜欢上演五十度灰的戏码,庞大的灰鲸会憋着气在水下进行3P大战……
在带我们走近海洋动物咸湿而狂野的生活的同时,玛拉·哈尔特又引领我们认识到,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污染都在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而海洋中的性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关乎数十亿人的食品安全、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
裸猿 豆瓣 Goodreads
The Naked Ape: 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
8.1 (32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
莫利斯写的每个字都成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系列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三部曲”修订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里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
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家用游戏机简史 豆瓣
家庭用ゲーム機興亡史
6.5 (13 个评分) 作者: 前田寻之 译者: 周自恒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红白机•Mega Drive•PlayStation•Dreamcast……WiiU•PlayStation4•Xbox One
任天堂、世嘉、索尼、微软……
跨越时间限度
解读各代游戏机的兴衰轨迹
讲述游戏机背后不为人知的秘闻与趣事
重绘游戏产业发展历史长卷
本书以时间为轴,重新厘清了30余年游戏主机的成长历程,梳理了游戏产业的发展脉络。从幕后开发、技术变革、游戏策略等多重角度,解读五次游戏机领域的交锋,记录游戏机背后不为人知的秘闻与趣事,分析行业兴衰成败的启示
说来话儿长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林行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10
《说来话儿长》(精)作者知识广博,视野广阔,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论是谈“便便”,还是谈“那话儿”,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说来话儿长》(精)为作者在《万象》杂志上的专栏文字的结集。全书正文收文五篇,前冠以黄永玉的序《出恭如也》及黄手绘的“出恭十二图”。从插图及序可以看出,全书的主题正在于人类的“出口”。中国人讲究“进口”,而对“出口”之事不太在意。在长达两千年的文明长河里,此等污秽之语绝少见诸记载,只有少数发生在厕所里的事故借史册流传至今,如《左传》记载:“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欧洲留下来的资料多,我们因此看到许多令今人瞠目的细节。在中世纪,虽然有法律明令禁止,巴黎人仍然当街倾倒粪便,致使巴黎有“臭都”之称;别的城市也好不了多少,在思想璀璨、群星闪耀的启蒙时代,欧洲的城市还是污秽连天,大街小巷堆满了无法处理的粪便;“太阳王”路易十四居然有坐在马桶上接待王宫贵族的癖好;伦敦桥最初是公共厕所,污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欧洲城堡外围的护城河,因为积满了城堡主人的粪便,倒是真正起到了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作者知识广博,视野广阔,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论是谈“便便”,还是谈“那话儿”,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科学碰撞“性” 豆瓣
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何静芝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一本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科学青年的欢乐之书。
活人能否仅凭想象就到达高潮?死人是否也能勃起?阴道高潮难道只是一个神话?伟哥为什么对女性和熊猫没有作用?在《科学碰撞性》中,玛丽·罗琦向我们讲述了性兴奋与性高潮——地球上两大最为复杂,也最令人欢愉的神奇现象——为何如此难以成真,介绍了科学为使卧房变得更美满而进行的努力。
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凭着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机智带领读者回顾了性学研究令人拍案叫绝的曲折发展史。此人以穷追不舍的热情直追最尴尬最私密最让人侧目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一本让人在最奇怪的笑点上发笑的书。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曾获得过如下荣耀——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度好书
《圣路易邮报》2008年度好书
《波士顿环球报》新英格兰地区科普好书前五名
新英格兰书店畅销书籍
南方书店畅销书籍
山原书店畅销书籍
西北太平洋书店畅销书籍
心田书店畅销书籍
南加州书店畅销书籍
北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零售协会畅销书籍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玛丽·罗琦就是写半圆柱活动房屋史,我也会去读。如今她写性爱如何呢?简直是神作。这本书——即令比不上那项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欢乐、娱悦之极的选择。”
——A·J·雅各布,著有《像圣经那样活一年》
“玛丽·罗琦对窘迫、尴尬的松弛态度,是我们的幸运。她在越来越离奇的人物和情境面前表现出不寻常的轻松自如,写作曾经的死亡、来世以及现在这个性爱话题时全然无所顾虑和畏惧。我们都有一些与我们休戚相关却耸人听闻、令人不快的问题,也都急需一解窥淫之痒。感谢上帝送来了罗琦,为我们挠了挠痒。”
——汉普顿·塞茨,著有《血与雷》和《美利加纳》
“为了这本书,罗琦投身于鲜为人知的性研究领域,并最终带回一份立即向我们揭示了许多——委实相当数量——不为人知之事的极有趣味的报告。这场性研究寻访之旅充斥着(抱歉我这样措辞)各种令人下体紧张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也必将活跃起床笫之间的话题来。”
——埃里克·拉森,著有《白城里的恶魔》
“玛丽·罗琦是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死亡和性爱写得最有意思的人,而且不像弗洛伊德,她不厌恶女性,也不抽雪茄烟。”
——彼得·萨嘉尔,国家公共电台《等等,等等……别告诉我!》节目主持人
“罗琦对科学研究和写作充满热诚,她说服先生同自己一起献身给了邓博士关于性交痛的前沿研究,为了改善不良性爱,研究人员必须先知道良好的——或至少有效的——性爱是什么……献身的后果虽在过程上有一些小小的尴尬,却在最终结果上相当成功。《科学碰撞性》是罗琦(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和《科学的来世观》后)第三本关于人类自身状况的书。本书遵循喜剧文学的套路,笑点不断……读《科学碰撞性》的感觉仿佛度过一个无所禁忌的狂野之夜。”
——Bloomberg.com
“罗琦擅长从所选科学题目的枯燥中挖掘基本知识和无数几近荒诞的细节,这一次,她选择的题目是性爱。与她合作的那些古往今来对性有所研究的睿智的人们,向她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阅读,充满可以说给朋友听的新鲜趣闻。”
——《旧金山纪事报》
“罗琦堪称最有趣、最大胆的科普作家之一……她在上一本书里为我们打开了传统科学研究尸体时躲藏其后的大门……罗琦与她所选的主题有着相同的无畏精神,她坚定地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太愚蠢而不能问的——就算不能问,也肯定是能Google……这本书帮助我们对科学最隐讳的秘密投去生动、有趣且增长知识的一瞥。”
——科克斯书评网加星书评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的作者玛丽·罗琦,在《科学碰撞性》中解释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性爱谜题。她延续了令她成为‘全国最有趣的科普作家’的风格,带领我们从实验室到红灯区,游历人类性爱活动研究的前沿领域。”
——《芝加哥论坛报》
“在玩笑和奇闻之余,读者将对性无能、性高潮、自身和勇气皆不同寻常的科学家及其他物种的性行为方式学到很多,且能读到关于豪猪交配的有趣叙述……《科学碰撞性》像一场轻快的歌舞表演,作者无论写什么似乎都能写得很愉快、很享受。”
——黛博拉·布卢姆,《新科学家》杂志
“《科学碰撞性》是一本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书,且其传达知识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杰夫·贝克,《俄勒冈人报》
“《科学碰撞性》充满了科学探险……是一本内容虽渊博却易懂的书。它风格古灵精怪,内容引人入胜,排山倒海的引证更为该书增添了科学可信度。这绝对是一次充满了妙语、华彩和小机灵的令人满意的阅读体验。”
——《胸像》杂志
“(罗琦)写作自选的题材时,总是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机智和一种低调的自信。”
——哈普尔·巴尼斯,《圣路易邮报》
“在一本书中以审慎、关照的态度写满20世纪人类性爱和性学(在物理、化学、情感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技能;而能做到机智、幽默、充满乐趣,需要的又是另一种技能。罗琦的第三本书成功地兼顾到了这两点……读者们会发现,书中罗琦加上了许多具有机智感和知识性的注脚,技巧纯熟地预判并回答了许多正文可能引发读者想到的问题……强烈推荐此书。”
——图书馆报道网加星书评
“即便这世上有几千个幽默科普作家,(罗琦)也算得上最滑稽幽默的一个。而且她的选材总是很棒:2003年《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中的尸体,2005年《来世》中的鬼魂,以及这一次《科学碰撞性》中这些真正给力的话题。”
——书单网加星书评
“罗琦对荒诞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关注,本人又有一种疯癫的幽默感,由她带我们去参观那不便示人的边缘科学地带令旅途显得非常愉快……罗琦在(对性爱科学)的突袭后,为我们讲述了各种讯息,关于人类的怪癖,关于那些被误作医学的无稽之谈,以及听来更为痛苦的、那些人类为获性满足而愿意采取的极端尝试。”
——《出版人周刊》
“读者为罗琦机智幽默的风格发笑是自然的,文中有许多写得很好的附注,拿来念给一本正经的人听应该十分有趣。”
——《粘贴》杂志
“玛丽·罗琦为自己的书作研究时,总会做足功课……所以在写作《科学碰撞性》时,她不只是去采访性学家、查阅几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室资料——还志愿参加了为科学而做的性爱试验。具体说来,她将自己英勇无畏的先生艾德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带去英国伦敦的一个实验室,让一个物理教授为他们动作中的身体(至少是与性爱有关的那些部分)做了实时四维超声成像。很难说她和艾德谁的勇气更值得褒奖,但总之,参与的结果为这本据说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男女的书增添了欢乐的一幕。”
——网络版《新闻周刊》
“玛莉·罗琦将《科学碰撞性》写得如此有趣、惹人发笑,很容易使人忽视她研究选题时的执着与认真。好在,罗琦关于母猪人工授精的故事,以及亲手触摸植入假体的阴茎和亲身在超声成像机中大动干戈的故事,都相对明晰地体现了她在写作这本历史上第一次包罗了性爱研究各方面的书籍时,那种投入的精神。”
——《种子》杂志
文明之光(第一册) 豆瓣
8.2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6
人类的历史,是从野蛮蒙昧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创造出多元的文化,它们有着各自的特长。要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终极理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并且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书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今天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浪潮之巅 豆瓣 Goodreads
8.6 (137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 8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本书不仅讲述科技工业的历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规律性。
把恐龙做成大餐 豆瓣
5.2 (5 个评分) 作者: 邢立达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蓝狮子•果壳阅读视界5:把恐龙做成大餐》是一本恐龙时代的菜谱,用美妙的食物香味吸引你走进史前世界!作者一边教你料理各种恐龙食材,一边讲述好玩的恐龙故事,幽默的文笔和渊博的知识让你恨不得马上回到侏罗纪抓一只来大快朵颐!软腻幼滑的溏心伤齿龙蛋、外焦里嫩的熏邓氏鱼、脆生生又鲜美动人的瓦蛤刺身、肯德基香酥炸暴龙,再加上一道醇香顺喉的白果炖小盗龙汤,最后来几个爽口弹牙的鱼龙肉丸,好一顿史前恐龙大餐。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豆瓣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