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Memoirs of Hadria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émoires d'Hadrie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Grace Fri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5
Both an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history, "Memoirs of Hadrian"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France in 1951. In it, Marguerite Yourcenar reimagines the Emperor Hadrian's arduous boyhood, his triumphs and reversals, and finally, as emperor, his gradual reordering of a war-torn world, writing with the imaginative insight of a great wri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crafting a prose style as elegant and precise as those of the Latin stylists of Hadrian's own era.
2023年11月3日 已读
四个月来每天两页,读至Antinous之死终于无法再保持这缓慢节奏。起初也为Hadrian的仁慈与智慧、真诚与爱意所感动,转念一想我又上了文学的当。这是一个垂死的皇帝写给继任者的长信,在这份自我展示里,有几分掩过饰非,又有几分诚实?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幽暗,能走到哪步?他想留下怎样的形象,得到怎样的评价?死亡如影随形,一切都已逝去,众神正在下降,他只渴盼最后那刻:And the shade of Patroclus appears at Achilles’ side.而这一切只是Yourcenar的虚构:20 年的时光,投入于另一个人的生命、记忆和灵魂,历史与小说的界限已经模糊。“the emperor was lying.In such cases I had to let him lie, like the rest of us.”
历史 古罗马 回忆录 小说 文学
The Black Jacobins: Toussaint L'Ouverture and the San Domingo Revolution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C.L.R. James Vintage 1989 - 10 其它标题: The Black Jacobins
A powerful and impassioned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largest successful revolt by enslaved people in the Haitian Revolution of 1791–1803

“One of the seminal texts about the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bolition.... Provocative and empowering.” —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Black Jacobins, by Trinidadian historian C. L. R. James, was the first major analysis of the uprising that began in the wake of 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 in France and became the model for liberation movements from Africa to Cuba. It is the story of the French colony of San Domingo, a place where the brutality of plantation owners toward enslaved people was horrifyingly severe.

And it is the story of a charismatic and barely literate enslaved person named Toussaint L’Ouverture, who successfully led the Black people of San Domingo against successive invasions by overwhelming French, Spanish, and English forces—and in the process helped form the first independent post-colonial nation in the Caribbean.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2023) by Professor David Scott.
2021年12月16日 想读 正好这两天在 Blinkist 听了摘要,我现在想问: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里的那位Passepartout(和他的兄弟)是Toussaint的儿子吗?“Toussaint的意义在于,他的出现让世人意识到,黑人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军事领袖,黑人也一样可以争取自由、平等、博爱————即使最后是说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们杀害了他。”"Toussaint did not make the revolution. It was the revolution that made Toussaint."
历史 社会 美洲 革命
兰心大剧院 (2019) 豆瓣 TMDB
兰心大剧院
7.5 (915 个评分) 导演: 娄烨 演员: 巩俐 / 赵又廷
其它标题: 礼拜六小说 / Saturday Fiction
电影根据虹影《上海之死》及横光利一《上海》改编。

1941 年。著名演员于堇返回孤岛时期的上海,表面上是为了出演她的旧爱执导的话剧《礼拜六小说》。但是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救出她的前夫?为了给盟军搜集情报?为了给养父工作?还是为了和自己的爱人一起逃离战争?她真正的使命是什么?随着她着手执行任务,敌我越来越难以分辨,一个女人的命运被时代紧紧牵引,她又如何做出改变世界格局的选择?戏里戏外,谁能幸免?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9.4 (3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2021年9月27日 已读
生不逢时的大厚书。阅读它,可以知道人曾怎样井然有序地走向疯狂,也可以预测未来我们可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
2021年9月27日 评论 生不逢时的书 - 读完三天了,还是写点什么吧。 阅读过程中心情一直很沉重,太多、太多看着眼熟的形象了。格罗斯曼几乎不用隐喻,也不用字句建构迷宫,有时候甚至借疯子之口直白地开始布道,读完以后我完全能理解赫鲁晓夫对作家提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堪比核武器的书来攻击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他居然敢于用同样的手法描写希特勒和斯大林,敢于把他们写成一样的软弱的胆怯的人,居然敢借盖世太保之口说:“我们两个伟大的党的政策是一样的!”奥斯维辛和西伯利亚的集中营是一样的,为了一个人的意志让所有人去死的巨大机器是一样的,在地下室里过圣诞节的德国士兵和在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枪口下唱歌的红军将士是一样的,在德国想着孩子的社会民主党人父母和在坟前担忧孩子会受冻的苏联母亲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人。人会陷入疯狂。人都是要死的。 读完书意识到我对广播剧中 Krymov 角色的理解大错特错。Krymov 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个政委。他并不是个坏人,是老布尔什维克,他能为了信念冲入斯大林格勒战场的炮火之中,然而,他对三九年集体化运动中死去的农民毫无怜悯,他因为“6—1”楼的将士们不够尊重他,就要写报告要求枪毙对方……直到被捕的那刻他才意识到:他们没有罪。他自己没有罪。被他告发过的人们没有罪。许多死去的人没有罪。他们为什么要死?为什么要认罪?因为他们已经不再被需要了。“从革命的活的机体上把皮撕下来,新时期想用革命的皮来打扮自己,而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带血的肌肉和热腾腾的心肝抛进垃圾堆里,因为新时期不需要这些。需要的只是革命的皮,所以把这张皮从活人身上剥下来。披上革命的皮的人便说起革命的话,做起革命的动作,但是脑子、肺、肝、眼睛却是另外一种人的。” 还有坦克军军政委格特马诺夫。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他一辈子养尊处优,在战火之下依然能养得白白胖胖,他在工厂里斥责管理干部,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一回到办公室就开始写:“必须减少对工人的物资供应……”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些事对他来说是正确的。“他这一生尽管没有成就伟大的著作、显赫的发明、辉煌的胜仗,但他付出了巨大的、目标明确、坚持不懈的劳动,而且是如履薄冰、常常不能安眠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最重要和最高意义就在于,劳动是根据党的需要,是为了党的利益。对于这种劳动的最重要和最高的奖赏只有一种,那就是党的信任。”“领导者对一件事、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态度都必须符合党性精神,因此,不论多么困难,在党的利益与个人喜好出现矛盾的时候,他都要毫不动摇地抛弃他做惯了的事情,抛弃他十分喜欢的书。但是格特马诺夫知道,还有更高水平的党性,其实质就是: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与党性精神相矛盾的爱好与志趣;对于一个党的领导者来说,一切可爱的东西与可贵的东西之所以可爱可贵,就因为它代表党性精神。”“有时格特马诺夫为了符合党性精神而作出的牺牲,是很残忍、很严酷的。一旦事关党性,就应该不讲个人感情,不动恻隐之心;长辈恩师,乡里乡亲,都不必顾及。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因为一些词儿,如“背信弃义”、“不够朋友”、“害人”、“出卖”等等而感到不安。但是,党性精神一旦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就不需要牺牲了。因为一切个人感情,如爱情、友谊、同乡情谊,只要与党性精神相背,就很自然地不再存在。” 格罗斯曼啊!一个苏联的作协作家,怎么敢这么直白地写出这些东西呢? 格特马诺夫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地构陷 Krymov?是因为对坦克军军长诺维科夫有意见吗?是因为对叶尼娅心怀顾虑吗?是因为忠诚于他所信奉的理念吗?答案或许和柳德米拉的前夫阿尔巴丘克冒着被狱霸打死的危险也要告发对方的理由一样:因为他们享受把人送上法庭的权力。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能感觉自己活得像个人! Krymov的同室狱友卡茨涅林鲍肯也是个……我无法用“有趣”来评价的人。一个劳改营改造的天才!人竟然能发展处这样的才能……既然劳改营里什么样的人才都有,那自然就能把它建设成最完美的地方,而劳改营外面的世界才是有缺陷的,因为外面的人们不能发挥其所长!马克思说“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而在卡茨涅林鲍肯的眼里,这样的自由在劳改营中才能实现!只有勇敢地不断推进劳改营的改革和建设,让劳改营和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就没有必要再关押任何人了!他将之称之为“理性”的胜利——这是看不到人的计算理性、工具理性的胜利。而这样的人居然说,或许,在实现了这样的胜利的几百年之后,民主和个人自由会渐渐产生……我分不清他究竟是不是真的疯了。 还有维克托。他忘不掉在集中营死去的母亲,他始终把母亲的信收在身边,他是研究所里犹太同事们的庇护者,他是一线工人和看门老大爷最尊敬的人,他敢于冒犯二代大领导,他宁愿放弃研究也不肯屈服于权力,他收养了妻子和前夫的孩子,让他免于跟着父亲被送进西伯利亚的集中营,他开心的时候敢在家里抨击斯大林,可是回头立刻嘱咐女儿:“绝对不能把家里的事情往外说!”他为自己的勇敢和正直而骄傲,讥笑别人的软弱和怯弱。可是当斯大林给他打来电话,他控制不住得意的心情,当他了解到曾经处处为难他的研究所领导们也有人性、也有爱好,他觉得他们并不难相处,当曾经装着看不到他、不与他来往的同事们若无其事地祝贺他时,他感受到的只有真挚的情感。“他有力量去死,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拒绝甜饼和冰糖”,可是他从来都不在乎甜饼和冰糖啊!奇怪的、驯顺的力量牵动着他,让他签下了出卖好人的文件!做了这种事,人怎么能不发疯? “年复一年,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斗争,保卫自己做人的权利,保持纯洁与善良的权利。在这种斗争中既不需要骄傲,也不需要虚荣,需要的只有搏斗。如果在可怕的时期出现了毫无希望的时刻,一个人就不应该怕死,如果还想做一个人的话,就不应该怕。”面对自己的罪责!格罗斯曼到底是在怎样的绝望之中写下这样乐观的话的? 给他力量的是什么人?是明明有活命的机会,却为了不让陌生的孩子独自死去而走进了毒气室的索菲娅医生?是拒绝修建毒气室而被枪毙了的老疯子依康尼科夫?是在战场上相爱的谢廖沙和卡佳?是放弃了打了胜仗的军长,转身奔向注定要进集中营的Krymov 的叶尼娅?是因为薇拉在战火中生下的那个小小的营养不良的婴儿?是因为刚健而顽强、拥有任何一种生活都无法打倒的美的娜塔莉亚?是因为那些沉默的母亲,她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却莫名其妙地往敌人手里塞了来之不易的面包,因为在母亲眼里,任何人都无权夺取他人的性命? 格罗斯曼写人的笔法实在是很残忍,上一秒还在微笑着的人,下一秒就会死在枪下。他花了那么多笔触书写的“6-1”号楼——仅仅一个转身,大楼就已被炸平。人们的命运为什么都这样艰难,这样令人难以捉摸?一个人为什么会那么轻易地被历史的浪潮掀翻,瞬间成为尘土?我们该怎么办?格罗斯曼说,他说他总也写不尽战场上的人们,可是他却仍然忍不住要写焚毁的村庄上空飞舞的蜂群。”“那些病死的、牺牲的、被处死的人依然和生者保持着联系。她还记着他们的微笑、他们的笑声、他们说的笑话、他们的忧郁和怅惘的眼睛、他们的希望和失望。”日常生活永远不会停止,“世界的命运,历史的浩劫、国家发怒的厄运、胜利的荣光、失败的耻辱,所有这些都不能改变那些可以称为人的人。不论等待着他们的是劳动的荣誉,还是冷落、失望和穷困、集中营和死亡,他们都会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死去,那些牺牲的人便是能够像人一样死去的人——这就是他们可歌可泣的做人的胜利,战胜了世界上过去和今后不断反复出现的气焰万丈的、非人性的一切。”他居然能写下这样乐观的句子……且活着吧,因为我想看看这个世界将来还会变成什么样子。
俄罗斯 历史 小说 瓦西里·格罗斯曼 苏俄文学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1年6月26日 已读
极易引发PTSD,阅读需谨慎,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写?因为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不能假装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没有听到。观察,记录,思考,写作,这是疯狂年代里保住理智的最后的平衡杆。然后呢?活下来,得以幸存,甚至幸运到能够出版为人所知——然后在另一个政权底下忘掉或假装忘掉对语言的敏感性,沉默至死。“言语甚于血液”,“言语犹如砒霜”,它慢慢地渗入我们,再难分离。
二战 历史 德国 文化 欧洲研究
空王冠 豆瓣
The Hollow Crown: The Wars of the Roses and the Rise of the Tudors
8.4 (21 个评分) 作者: [英] 丹·琼斯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丹•琼斯、陆大鹏再度联袂 献上恢宏史诗《金雀花王朝》续篇
☆《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爱好者不可错过
☆一部笔触大胆、戏剧性极强的叙述史
【内容简介】
如果你是《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粉丝,那么丹•琼斯这本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中世纪历史著作正合你的口味。《空王冠》是英国史学家丹•琼斯继《金雀花王朝》之后的又一恢弘史诗。本书描写了在英国统治时间最长的金雀花王朝如何分崩离析,并被都铎所取代。莎士比亚笔下的世界在本书里得到真实的展现。
【媒体推荐】
《空王冠》是最高水准的叙述史。
——《文学评论》
《空王冠》在节奏感和情节性方面精彩如小说,但同时非常有学术性和深刻洞见,和琼斯的前一本书《金雀花王朝》一样可读性极强……
——《每日邮报》
如果你是《权力的游戏》或《都铎王朝》的粉丝,那么丹•琼斯这本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中世纪历史著作正合你的口味……和琼斯的前一本畅销书《金雀花王朝》一样让人手不释卷。
——《每日邮报》
颇有教诲意义,可读性极强……琼斯令人喜悦的风趣和他描写的那些恐怖暴力冲突一样令人难忘。
——《泰晤士报》
琼斯用如此生动晓畅的文笔记述那些暴力冲突与背叛。所有情节,即便是非战斗情节,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惊心动魄……快节奏、风趣、充满人道关怀。《空王冠》是最高水准的叙述史。
——《文学评论》
激动人心的史诗,血与玫瑰的历史。这里有暴风雪之中的鏖战,有斩首、比武大会、私定终身、伪造家谱、骑士风度,还有纯粹的恶毒……琼斯的材料很是惊险刺激,但要筛选材料并创造精巧的结构与背景,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了。从本书可见高水准的学术直觉和对宏大叙述的娴熟掌握。这是水平极高的叙述。
——《星期日电讯报》
说来也怪,丹•琼斯给他相当优秀的金雀花王朝大众历史著作所作的续篇,比前作甚至更为赏心悦目。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必然的: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之间的争霸战,即所谓玫瑰战争,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要想写得差,真得需要非常蠢的作者。但这本《玫瑰战争》大获成功的更重要原因是琼斯本人的多才多艺:他是精明的研究者、笔调轻松活泼的作家,并且或许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严守客观的历史学家。
——《公开信月刊》
大理寺日志 第一季 (2020) Bangumi 豆瓣
所属 : 大理寺日志
8.2 (178 个评分) 导演: 槐佳佳 演员: 郭盛 / 翟昱霖
在唐朝武明空统治时期,以主管全国大案要案的大理寺为舞台,讲述大理寺众人,在白猫少卿李饼的带领下,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破案冒险,向命运反抗,坚守自己内心正义的故事。
2021年4月8日 看过
从《通天帝国》同人漫画走到动画化真是太不容易了……故事线很长,动画能表现的部分有限,前期节奏有点拖沓,没看过漫画的人大概会有些茫然,但我还是喜欢!我喜欢阿里巴巴和大狸子!
中国大陆 动画 历史 喜剧 国漫之光
我们,革命 豆瓣
其它标题: We. the Revolution
类型: 模拟 / 策略 平台: PC
Polyslash制作的模拟游戏,背景设置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玩家将扮演一名法官,攻读案件、研究证据、审问被告,为了正义还是私利全凭玩家良心,每一个决定都会对周遭环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0年12月27日 在玩 总算买了但没时间玩啊……第一局审判自己的小儿子就让我感觉自己做错了。
历史 巴黎 法国
闽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后浪×楚尘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
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最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 推荐语
薛爱华凭借少量材料写出了一本有趣的书,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地方历史的认识, 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剑桥中国史》主编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薛爱华教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他的研究成果将一直是关于闽国的权威著作。由于绝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倾向于忽视这些次要领域的故事,认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仅仅是各大朝代的附属品,因此对针对这一主题的明确而全面的论述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趋势并非产生自五代的宫廷,而是来自更加和平、治理得更好的南方诸国,它们在唐宋之交蓬勃发展。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闽国的成立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的全貌。
—— 密歇根大学教授 柯润璞(James Irving Crump,Jr.)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副标题应为“王审知和他的败家子孙们”……山川草木,水土人文,是为故乡。公元十世纪的闽地,森林中有成群的野象和老虎穿行,有比中原更稳定的水稻、茶叶、甘蔗、香料和水果产出,在王氏家族疯狂的内战、征税、掠夺和互相屠杀中,人口依然稳定增长,真是不容易……最想看的是闽地神奇而混乱的信仰体系,可惜作者着墨不多,大多还是被当做政治工具而出现。
中国古代史 五代十国 历史 古代 后浪
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2008) TMDB 豆瓣
Einstein and Eddington
7.9 (29 个评分) 导演: Philip Martin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安迪·瑟金斯
其它标题: 아인슈타인과 에딩턴 / Einstein and Eddington
爱丁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推广者。1919 年,他通过观测日全食时太阳附近星体的位置,证实了相对论。故事发生在德英两国互为敌视的历史背景中。
2020年9月4日 看过
两个反战的灵魂,除了真理别无所求,只不过爱丁顿多了一点信仰。只有真理值得为之付出一切,丑陋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无谓的牺牲。爱丁顿的小故事:记者问他,对于世界上只有三个人理解相对论怎么看,他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我在想第三个人是谁?DT骑自行车骑得可好了!腾讯视频删减了六分钟,但并没有删去爱丁顿的同性恋情节,我实在很在意到底删了什么。
BBC DavidTennant 传记 历史 爱因斯坦
华沙间谍 (2013) 豆瓣
Spies of Warsaw
7.2 (16 个评分) 导演: 科奇·吉尔佐 / Richard Fell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詹妮特·蒙哥马利
本剧以Alan Furst的著名小说为蓝本,由获得艾美奖的编剧Dick Clement和Ian La Frenais改编剧本。
1914年,整个欧洲被希特勒纳粹政权的阴影所笼罩。在一战中获得高级勋章的上校Mercier(大卫·田纳特 David Tennant 饰)作为一名武官驻扎在波兰。上校从自己的德国线人Edvard那里获得情报,似乎希特勒纳粹正在秘密策划一个入侵波兰的计划。Mercier在执行任务时差点被杀,千辛万苦逃脱。而法国官僚Jourdain对Mercier成见颇深,唯恐Mercier此番作为会影响外交局面进一步紧张化。巴黎律师Anna(詹尼特·蒙特戈里 Janet Montgomery 饰)和Mercier也在这个危险的时期互生爱意。但Anna还有一名担任政治记者的丈夫Maxim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三个人之间的纠缠的关系也随着战争的开始越发紧张......
2020年8月14日 看过
西装大衣礼帽,制服风衣浴袍,丝绸睡衣晚礼服,毛衣军装骑马服,连病号服都有,提提穿啥都好看,不穿更好看!( ˃᷄˶˶̫˶˂᷅ ) 剧情啥的就那样吧,我只想看他卖肉!服装组、灯光组、摄影师通通加鸡腿!是提提近战能力最高的一个角色了,不用卖萌微笑讨好观众,全程苦大仇深。女主是难得的美人但和提提没啥cp感,提和上校的兄弟情还更感人嘞~
BBC DTT 二战 历史 波兰
Shakespeare Uncovered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 (2012) 豆瓣 Bangumi
Shakespeare Uncovered Season 1 所属 : Shakespeare Uncovered
9.7 (35 个评分) 导演: Janice Sutherland 演员: 伊桑·霍克 / 德里克·雅各比
1/6 Joely Richardson looks at William Shakespeare's early career and his roles for women.
2/6 Ethan Hawke looks at the greatest productions as he uncovers the story behind Macbeth.
3/6 Derek Jacobi looks at Richard II and reveals why it could have cost Shakespeare his life.
4/6 Director Trevor Nunn looks at the magical world created in Shakespeare's The Tempest.
5/6 Jeremy Irons uncovers the extraordinary appeal of Shakespeare's History Plays.
6/6 David Tennant meets other actors who have played Hamlet, from David Warner to Jude Law.
2020年3月22日 看过
奔着DT去的,先看了e06他讲解的哈姆雷特,回过头来看完却理解了其他演员和戏剧的美妙。早就忘光了十几年前读的几本莎士比亚,只记得点《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此时终于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魅力在于他发掘了,甚至是创造了语言之美——而这美长于对人的境况的直视和审问。有时间要重读莎翁,不过更重要的是看剧,哪一种改编都好——戏剧要被表演出来才有意义。
2012 BBC DTT David Tennant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6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各个意义上来说都是我拥有的、读过的最美丽的书。文艺复兴三杰和伦勃朗的部分几乎令我感动落泪。2019/10/18 终于读到梵高的部分了,他的玉米地里空气中美丽的光线和他写给提奥的字句竟使我头皮发麻,艺术的伟大之处。这是艺术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是人几千年来不断地去理解这个世界也理解自己、并且努力展示自己的这一理解的过程。最珍贵的成果当然是:人们发现艺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别忘了,在艺术的潮流一次又一次转向时,贡布里希爵士时时提醒我们别忘了过去,别忘了艺术最初的样子。在这一刻我愿意放弃潜能、逃逸、延异等等时髦概念而去做赫尔墨斯的信徒:相信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可沟通性,相信灵光降临的那一伟大时刻。
历史 文化 科普 经典 美学
迷信与暴力 豆瓣
Superstition and Force
作者: [美] 亨利·查尔斯·李 译者: X. Li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为撰写《迷信与暴力》一书,亨利•查尔斯•李从欧洲购买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和手稿等资料,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亨利•查尔斯•李”分馆作为特殊藏品(special collection)珍藏。
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 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尽管作者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作为历史和法学的重要参考书,《迷信与暴力》依然不断被再版和重印,其学术和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 编辑推荐
◆ 梅特兰:我们彻底地信任亨利•查尔斯•李及他的作品;
◆ 轰动一时的宏篇巨作,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亨利•查尔斯•李代表作,百年来不断再版和重印;
◆ 诠释人类从原始野蛮向文明开化迈进的过程,揭示人类思想中某些最离奇的迷思;
◆ 中文首译本,文辞典雅风趣,底本为1878年表达更清晰、内容更丰富的英文第三版。
◎ 名家推荐
李博士的荣誉就在于,他是少有的勇于挑战欧洲大陆的法律及法律文献的非英国学者之一。他用肉眼直视它们而不是透过眼镜来评判它们,后者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工作。我们彻底地信任他,是因为他仅把视角固定在中世纪,而且他也从不引用那些带有冲突和争议的观点。我们不能把这种研究方法推荐给一般人而只能推荐给意志坚定者,而李博士正是一个拥有坚定信念、冷静客观、谨慎细心的人。
——费雷德里克•威廉•梅特兰(剑桥大学教授)
他在美国最有名的著作是《迷信与暴力》。大部分律师都熟知这本书,因为受到职业的影响,他们对这本书比那些执法者有更多的兴趣。这本书已经再版四次并仍在继续再版。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哈佛大学教授,中世纪史权威)
◎ 译者推荐
恐怕在那个时代,对宗教、神明、权威者等等的任何质疑,哪怕有理、有据、有节,都还是有风险、有争议的。然而,作者的先进性正在于此,我们在今天,仍可看到,这本写于百年前的书,几乎没有任何屈从于“时代局限性”的错误评论,甚至哪怕用今人的眼光看,都依然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历史学者的样态。
——X. Li(《迷信与暴力》译者)
对话尼克松 (2008) 豆瓣 TMDB
Frost/Nixon
8.1 (98 个评分) 导演: 朗·霍华德 演员: 弗兰克·兰格拉 / 麦克·辛
其它标题: Frost/Nixon /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歉。福斯特(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
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 Oliver Platt 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
2019年9月3日 看过
实际上不是历史记录而是非虚构商业剧情片,现实中那个电话从未发生,成功的访谈靠的也并不是侥幸得来的新证据,但是从那开始的最后半小时太精彩了…… Langella和麦可辛的表演真是势均力敌,可心的花花公子相虽然不符合优秀记者的逻辑但我也好喜欢啊~影片的配乐和镜头语言也很棒,最后一谈之后Nixon 逆光的背影和道别后夕阳下的背影才是真正引人同情的。“你是个真正的对手”“我们都拼命努力,却仍被自己所追求的所鄙夷所唾弃”。到头来不过是两个失败者的共赢。
Frost/Nixon 传记 剧情 历史 政治
沈从文的后半生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19年8月12日 已读
“沈从文选择留下”,这样一个爱着山河万物、锦绣云纹、花草瓦罐、尤其爱着普通人的歌和故事的人当然会留下。他是天真,但也聪明得很,大时代的浪潮他从来看得很清楚,不然不会熬过那三十年——“多少老朋友都成了故人!”一生始终为他人、为研究工作奔波,对范增最生气的是“不仅置一家于死地,更毁坏了工具书和研究资料”,对老友丁玲的攻击也是不屑一顾。在暴风雨般的批判狂潮中最常说的也是,“他们看不懂,只是乱骂罢了。我可怜他们的无知!”会因为经卷被胡乱焚毁痛苦万分,也会在八十高龄跪在汉墓织锦前,这样温柔天真、会因为好听的二胡曲子哭起来的人却要过这样的一生…“天真易带来不同忧患,或终比世故巧佞带来幸福为自然合理”。
中国 中国文学 传记 历史 文学
女王 (2006) 豆瓣 TMDB
The Queen
7.6 (312 个评分) 导演: 斯蒂芬·弗雷斯 演员: 海伦·米伦 / 麦克·辛
其它标题: The Queen / 英女皇(港)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
2019年7月24日 看过
辛叔的Blair太萌了……Helen阿姨的演技没话说,隐忍克制。十几年过去了,Diana的心理咨询录像都被翻出来了,人们对royal family的热情依然高涨。如本片一样不做评价也许才是正确的评价,毕竟大众太容易需要被感动。柯基超可爱!
2006 剧情 历史 女王 戴安娜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2006) 豆瓣 TMDB
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Season 1 所属 : 古罗马:一个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9.0 (33 个评分) 导演: Nick Murph/ Nick Green/ Christopher Spencer/ Andrew Grieve/ Tim Dunn/ Arif Nurmohamed 演员: 西恩·帕特维 / 凯瑟琳·麦克马克
这个带有一定剧情的系列纪录片通过罗马时期的六个关键转折点描述古罗马的兴起和衰亡的故事,但它立足于精确的、广泛的历史研究,向我们展现了那些贪婪的、淫荡的和野心勃勃的人如凯撒、尼禄和康斯坦丁,当然也正是他们促使了罗马帝国的形成。同时它还描述了罗马怎么毁灭迦太基,被凯撒征服,又怎么镇压犹太人的反叛,转向基督教。
这是一部混合着剧情和史实的纪录片,它使得我们准确的了解罗马帝国是怎样形成、达到鼎盛以及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的过程。
01: 凯撒
02: 尼禄
03: 反叛
04: 革命
05: 康斯坦丁
06: 罗马的衰亡
2019年7月22日 在看
辛老师的表演绝赞!!!癫狂脆弱美丽暴戾,看得转不开眼。按照good omens设定正是Aziraphale到罗马去影响了Nero对艺术的喜爱,Nero也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和男性合法结婚的人。早在哲学史里就知道Senaca的结局了。
BBC 历史 古罗马 纪录片 罗马
The Unspeakable Girl 豆瓣
作者: Giorgio Agamben / Monica Ferrando 译者: Leland de la Durantaye Seagull Books 2014 - 4
Italian philosopher Giorgio Agamben is the rare writer whose ideas and works have a broad appeal across many fields, and his devoted fans are not just philosophers, but readers of political and legal theory, sociolog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s well. Agamben's intuition and meditation are fascinating, and not least when he turns his critical eye to the myster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early religion. The "Unspeakable Girl: The Myth and Mystery of Kore" is a book of three richly detailed treatments of the myth of Kore. Kore, also called Persephone and referred to poetically by the Greeks as "the unspeakable girl," was the daughter of Demeter and Zeus who was abducted by Hades and made queen of the netherworld. Kore and her story gave rise to a mysterious cult at Eleusis, the site of the well where Demeter mourned her lost daughter. This book opens with an innovative and insightful essay that focuses on the mysterious indeterminacy of the figure of Kore/Persephone - at once a woman and a girl, a virgin and a mother - as well as the attendant divisions of speech and silenc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animal and the human, and the mortal and the divine. Tracing these dichotomies, Agamben is in top form, able to articulate paradoxes that in another writer's hands might be ineffable.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s of the book the reader is treated to a series of beautiful paintings by acclaimed artist Monica Ferrando, as well as her translation of crucial Greek and Latin source materials. As a whole, "The Unspeakable Girl" will not only be welcomed by Agamben's many readers across the disciplines, but also by enthusiasts of classical mythology in general.
2019年7月18日 已读
Kore, Persephone, 与Dionysus、Orpheus 一样从冥府归来者,与母亲 Demeter 一道,丰饶的赐予者,死亡的统治者,被玷污的又是神圣的,既是活的又是死的,无法言说自身命运也无法被言说的,为丰收女神带来哀痛和欢喜的,喂养一切凡人与神祗同时可以杀尽一切的,普路同的配偶,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既是少女也可是老妪,甚至是性别不定的。阿甘本到底有多喜欢这种多种意向的复合体……就当是 The opening 的前传好了。
Agamben Myth 历史 古希腊 神话
海洋帝国 豆瓣
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9.1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2019年5月31日 已读
流畅。战争场面总是相似的:血流成河,绝不宽恕。战争的领导层趋于老龄化,堂胡安、巴巴罗萨、德·拉·瓦莱特有如地中海上的彗星,一生争斗只献给了空中楼阁。旧大陆拥有用之不竭的资源和人口,仍敌不过新大陆汹涌而来的金银。总算搞清了伊拉斯谟献上《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的查理五世为何样人物,才知道苏莱曼大帝名字来源于旧约的所罗门。最后,宗教狂热(以及其他狂热)真可怕。
世界史 军事 历史 地中海 奥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