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
理解的欲求 豆瓣 Goodread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李尔 译者: 刘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
一部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简介性著作,引领读者仔细爬梳亚氏哲学的主要文本(选自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及逻辑学),一直被当作非常优秀的古希腊哲学入门读物。
《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是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彩导论。它没有简单罗列亚里士多德在各个哲学领域的观点和论证,而是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所有人都依据自然欲求认识”展开,以巧妙的编排,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灵魂学说、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串联成一个整体,随处可见作者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深刻洞见。《理解的欲求-——亚里士多德哲学导论》再现了困扰亚里士多德的疑难问题,带领读者和亚里士多德一起思考,是一本真正带有哲学性的亚里士多德导论,对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西方哲学史上的很多重要问题都极具启发。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2023年8月28日 评论 人依何“是其所是”? - 实在是太好。读出太多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味道并不奇怪,他们本就是亚里士多德热忱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相信世界是好的,是可理解的。这不是人类理智投射到自然之上的结果,而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有理智的”自然投射到人类理智上的结果。古希腊人的“自然”并非现代与“文明”对立意义上的那个自然。自然是物的“是其所是”,是其本质所在,而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在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里,有一点“非人”的要素——神性,即神圣的理智。人依据自然是这个世界的系统理解者,是世界的发问者:人想要理解这个世界为何以这样的方式存在。哲学始于惊奇,始于理解这个世界的欲求。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并非匠人造物,也非马克思的“劳动”,而是实现人的自然:满足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欲求。人经由思虑,理解了人类幸福就是确定人之为人值得追求的东西,这种自我理解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人在思虑中做出的选择就是一种自由。自由不是若干伦理价值中的一个,而是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本身。人区分于自然的其他部份之处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和欲求,考虑它们,并且基于这些考虑决定做什么。出于理由行动体现了行动者的自由和理性。这与康德的“自由就是遵从道德律”、“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自由就是不遵从欲望而遵从理性”的伦理学大相径庭,就连康德自己也只能承认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幸福与自由无法并存,只能留待未来解决。黑格尔即批评康德这种与人类欲求太过抽离、主体与其他行动者无异的自由意志只会导向空洞:纯粹理性的意志将永远无法决定意愿什么,永远停留于自身之中。而理解从本质上是反思性的,只有理解这项活动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人才能够理解自己。在理智沉思它自己的时候,在人理解存在的整体结构的时候,我们知识的秩序再现了存在的秩序,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重合了。“主观”的灵魂与“客观”的世界不再有区别。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研究成就了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只有通过对世界的理解,人才能够理解自己。在沉思中,理智实现了它自身,人成为了形式最高的实现场所。这是人所能从事的最好的活动,也是人所能过的最好的生活:沉思的生活,这超越了人作为“人之所是”所能过的最良好的生活——伦理生活,实际上是一种“非人”、“非伦理”的生活,但这是我们最接近神明的时刻,是人的自然驱使人超越自己的自然、不得不过的生活,是人最真实的所是。然而,人是有死的凡人,这样的生活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与神终究是不同的,我们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依赖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依赖于我们的在世经验,仅仅停留于自身之中的理智不能理解世界更无从理解自己,我们是生存于世的人。
古希腊哲学 哲学史
形而上学 豆瓣
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苗力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1997年出齐后,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等多项大奖。为了读者使用的方便,也为了把自己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的心得传达给读者,全集主编苗力田先生又编选了带有注释的《亚里士多德选集》(包括形而上学卷、伦理学卷和政治学卷,1999—2000年出版)。几年来,不断有读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反映需要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单行本。为了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我们将亚里士多德最具影响的著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和《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单行本的译文与《亚里士多德全集》大体一致。个别术语和人名的改动,是苗力田先生在全集重印和做电子版时亲自订正的。单行本的注释与全集保持一致。全集的脚注中所引证的希腊语词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母表对应拼写的。
对西方哲学名著的译介和研究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事业。准确、完美的译文,深入、详尽的注释,以至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是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达到的理想境界。不断接近这一境界,既有赖于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出版界的推动。我们愿与学术界一道,不断为学术进步作出贡献。
2023年1月10日 已读
已经知道τὸ ὄν翻译带来的巨大混乱,但还是太难了,我痛哭ಥ_ಥ。“如若它是最好的,那就思想它自己,思想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如若理念(和它的分有者)不是相同的,它就不过是个共同名称”,黑格尔追问的诸多问题亚里士多德早已讨论过了。还是没看明白他的“无质料、永恒而不运动、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实体和柏拉图的εἶδος的区别。
古希腊哲学 哲学 需读英译本
范畴篇 解释篇 豆瓣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方书春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1
《世界汉译学术名著:范畴篇·解释篇》主要内容简介:存在于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与它们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差别、一切不是第一性实体的东西,都或者是第一性实体的一个本质属性,或者是第一性实体的一个偶然属性、在第二性实体中,属比种更加真正地是实体、一切不是种的属都是同等程度的实体,所有的第一性实体都是同等程度的实体、除属和种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是第二性实体等。
2020年7月7日 已读
并不是能速读的文本,康德批评亚里士多德多从经验归纳而存在诸多漏洞,确实亚氏不断讨论的例外太多了,然而整个哲学史从这里开始:“第一实体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范畴篇》),“存在的东西,当它存在的时候,必定要存在,而不存在的东西,当它不存在的时候,必定要不存在”(《解释篇》)。希腊语注释几近没有,找时间再看笺注版吧。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 西方古典哲学 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