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臺北人 豆瓣 Goodreads
8.5 (8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爾雅叢書 1997 - 3
二千年重印的版本中,此書附上歐陽子的〈白先勇的小說世界〉和余秋雨〈世紀性的文化鄉愁〉,加以封面褶頁內標示的本書在經典選書的獲選記錄,一切都只為了說明這本《台北人》的經典性。儘管從初版(1983)到今日已經快二十年,但對於此書的討論與閱讀卻不因時空而失去意義。對於白先勇的《台北人》,劉再復曾說:「當大陸出現謳歌文學時,台灣卻出現了輓歌文學」,並高度評價白先勇在文學中藉由人物來記憶時代的技巧。〈永遠的尹雪豔〉中永遠高貴、飄忽、不老的社交名女尹雪豔,〈金大般的最後一夜〉中低級、世故、卻擁有著純潔動人回憶的舞女金兆麗,〈遊園驚夢〉中在票戲聚會裡神遊著過往情愛的錢夫人,還有那想念湖南「小妹仔」的男傭王雄,〈梁父吟〉裡剛直、凜然、參與過民國以來大小戰役、但如今卻與現實脫節的樸公……,這些人帶出了歷史的滄桑感,用一種華麗卻孤獨的方式。在世界文壇上,只要有華人作家與會,「白先勇」是個常被提及的名字,而《台北人》則是他永遠的代表作。想嚐嚐那「在悲劇上灑著金粉」的獨特味道,不能不讀白先勇。
我開始輕視語言 豆瓣
作者: 張家瑜 台灣明名文化 2010
【關於作者】
張家瑜,她希望自己非常之溫柔和善,但骨子裡卻有股反對勢力。
她旅行喝咖啡聽小島上的流言,她讀書觀影看人,她旁觀死亡卻無法平靜。
她自覺是廢人,盛世裡袖手旁觀無濟於世。但靈魂中藏著革命分子,隨時等候召喚。
她習於沈默,數日無語。她看似平凡,卻無法不發出激昂的呼喊。
【編輯手札】
最後一個句點後,你從此變成不一樣的人。
特別的散文集子,特別的作家。
我開始輕視語言,不只是一種立場和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家瑜人如其文,慣常沉默,讓輕飄飄的語言沉澱,時間催熟,釀成文字。
她的文字是捻熄你腦海中聲音的按鍵,你讀著讀者,天地只剩下自己。
最後一個句點後,你從此變成不一樣的人。
你可能聽不到她說話,但閱讀她的文字,是一場革命。不流血,且充滿音樂和雪茄味。
【名家推薦】
當她寫到香港,她的參考點是台北;當她寫到台北,她的對照點則是香港;而當她看這兩座城市時,她又想起她從小生長的花蓮鄉下以及居住過的美國城鎮;但,不論時間與地理的座標如何游動,去了哪邊旅行或居住或生活,說到底,她,以及我,身世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台籍女文青。─ 胡晴舫
是一介上班族會樂於地鐵上托書在看的輕盈讀物,也是某一特定時空的特定群體的鄉愁密錄。在情感上它是陳達的思想起,也是瓊拜雅的歌,既是克制又是熱情的,是知性亦是個性的。─ 鍾曉陽
她寫行旅、愛情、故鄉、文字書寫,之於她,都是這般淡、這般用力。
是的,這般用力、這般淡。淡,是所有經歷過了的都好好的安置了它們的位置;這般用力,是要記憶、要保留、或是要丟掉。─ 陳蕙慧 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