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欧
巴丢 (2018) 豆瓣
Badiou
导演: Gorav Kalyan / Rohan Kalyan
其它标题: Badiou
Alain Badiou, born in 1937 in Morocco, demonstrated his exceptional skills in many fields of science, but became famous as a philosopher. The directorial duo the Kaylan brothers made their first feature film about Badiou, in which the philosopher himself talks about his work and personal life and presents his thoughts.
2021年11月9日 看过
作为非粉丝却看完了一部粉丝向电影。“哲学家就是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的人,而我们必须回到洞穴,必须引领人民走出去,我们必须要相信走出去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回去,这是哲学家的义务。”“我们需要真理。世界充满差异,而我们需要一个真理来理解彼此,承认‘多’”——在我看来这太自相矛盾了,巴丢的反形而上学果然并不彻底,他甚至还是个柏拉图主义者,把“太阳的理念”看得比“太阳”更高,这实在是很危险。但是,“在诸多的世界之中,现在唯一通行的共同价值观是金钱,而人类的本质不应该用金钱来估量,我们必须找到其它真理,而且我们必须相信能找到真理的可能性。”什么是事件?遭遇哲学就是事件,而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事件就是通向承认“多”的世界的希望,我们怎么能抗拒得了希望呢?
传记 哲学 巴迪欧 法语 纪录片
爱的多重奏 豆瓣 Goodreads
7.9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邓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2019年4月29日 已读
巴迪欧的爱是一种普世的力量,导向真正的平等和解放,在爱之中人能够相信偶然,在反复磨砺中体验差异,在爱之中,主体尝试着进入他者的存在,并与他人共同生存。对巴迪欧来说,爱是一种真理的建构,这种建构是从deux两出发,从差异性出发,而非同一性。但与列维纳斯不同,巴迪欧坚持与他者的相遇中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他者”,他拒斥宗教对伦理的介入。爱是一个事件,它打断了我们原有的生命,但它并不止于偶然,而需要不断的重复的宣言,从爱的偶然的相遇中,我们建构起一种忠诚,将偶然变为命运。爱的本质,就是忠诚。爱是差异真理的某种冒险,而政治是关于分辨敌人的问题,爱与政治应当明确地区分开。布勒东说爱就是事件洞穿生命的时刻,而巴迪欧说在相遇的奇迹之后还需要爱的不断的劳作。爱-偶然-差异性-事件-忠诚,巴迪欧不愧是兼职剧作家…
哲学 巴迪欧 爱情 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