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 (1996) 豆瓣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导演: Philippe Collin 演员: David Warrilow(Immanuel Kant) / Roland Amstutz(Lampe)
其它标题: 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 / The last days of Immanuel Kant
本片改编自德昆西写于1850年代的散文(《康德晚年及其他散文》),展现了康德去世前最后几年的生活。电影聚焦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那怪异的、强迫性的生活习惯,较少涉及他的哲学思想。全片最戏剧性的情节是,服侍了康德三十年的仆人突然决定离开。
2021年11月12日 看过
法国人拍的康德传记片,超古怪……可能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古怪的老头,日复一日重复的routine,准确到被村人用来对表的作息,对流言和生命中的变动的绝不容忍。人到了生命的尽头,衰老,虚弱,“然而我还没有完成我的理论体系”。“人为自然立法”“自由就是理性为自己立法”,然而理性并不完全可靠,再有智慧的人也只能为自己的理性立法。康德的理性无法让我们摆脱生命绝境中的痛苦,但我们依然需要康德,我们不能忘掉康德。
1990s Kant 人物 传记 哲学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豆瓣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作者: [美] 亨利·E.阿利森 译者: 丁三东 / 陈虎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本书初版于1983年,随即成为康德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誉为由美国哲学家撰写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标志着康德研究的重要转折。
本书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做出深入的解读和有力的辩护,涵括了两百年来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解读历史,以及当今康德学 界关于康德理论哲学的各种最强有力的纲领。促使学者们重新关注已经被忽视了很久的德国观念论,是康德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著作。第二版于2004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初版里程碑式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订和增补,对任何想要研读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部有影响深远的、奠基性的著作,激起了文本上和哲学上的诸多评论。第二版相当于阿利森对这些评论做出的详尽的、令人赞叹的回应,结果这几乎成了一部新的著作,如初版一样深刻、充满创见、至关重要。阿利森还做了许多修订,他对人类认识的曲行性、人类理性的本性以及第三类比的论证所做的讨论都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他又一次成功地以新颖而有益的方式重述了基本论题,同时忠实于康德的文本与精神。
——罗伯特·皮平(Robert Pippin),芝加哥大学
本书第二版非常显著地扩展了初版经典的内容,讨论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并大幅度扩充了对先验辩证论的讨论。必读之作。
——卡尔·阿美瑞克斯(Karl Ameriks),圣母大学
本书极可能是迄今为止由美国哲学家所写成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全面和最扎实的著作。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
——刘易斯·怀特·贝克(Lewis White Beck),罗彻斯特大学
一部才思敏捷、组织严密并在哲学上富有创见的、不可或缺的著作。
—— 阿瑟·麦尔尼克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旷世奇著,自1781年出版以来已经根本改变了哲学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康德在其中考察知识的先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他不再认同单纯由概念系统所支撑的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建立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推动了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同时开创了知识的自我检验机制。
——中文版导言一:陈虎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取向》
阿利森的《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初版于1983年,它“标志着英语康德学界的一个转折点”[ 伽德纳(Sebastian Gardner)语,请参见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05.9.4: http://ndpr.nd.edu/news/24853/?id=3761。]。在此书中,阿利森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了哲学史上最艰深的作品之一——《纯粹理性批判》。他生动地诠释了一种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对其研究对象应有的态度:一方面,他对康德的解读充满了同情,针对诸多评论者的批评,努力为康德辩护;另一方面,他对于康德论证中的困境也毫不隐讳。阿利森的出色研究激活了英语哲学界对康德观念论的兴趣。[ Tom Rockmore, Kant and Idealism, p. 194,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再则,塞拉斯(Wilfried Sellars)在1956年的著名论文“经验论与心智哲学”一文中对意向性问题采取了一种康德式的处理,其后二十多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早期的这种康德哲学取向。两者的影响共同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哲学界从分析哲学向康德、黑格尔回归的进程。
——中文版导言二:丁三东《阿利森的康德解读及其在英语康德学界的地位》
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 豆瓣
作者: 奥特弗里德·赫费 译者: 郑伊清 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伊曼努尔·康德是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德国蒂宾根大学哲学教授和政治哲学研究部主任奥特弗里德·赫费清楚明了、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史,阐述了康德从《纯粹理性批判》到伦理学、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直到宗教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基本思想。赫费在分析批判中说明了为什么康德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挑战性。
2014年3月16日 已读
先验的自由来自于意志给自己立法。Sapere aude!Kant理论的缺陷是二大认识主干和自在之物的二元对立,anyway,年轻人还是容易被这种理想主义吸引啊~
哲学 哲学注疏 康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豆瓣
A Commentary to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作者: [英]康浦·斯密 译者: 韦卓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6
《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百年之后的今日加以注释,还是不能希望它可以极臻完备、无以复加的。时至今日,有些东西我们是比康德同时代的人清楚多了,可是在另一些主要方面,我们的观点又比康德反而后退了,而决定我们的见解的历史记载还远远不够完备。然而此外还有性质上更为严重的一种困难。《纯粹理性批判》所处理的问题在今日依然是聚讼纷纭的,而这些问题的解释又只能从一定的立场上来作出。这一定的立场和形成这立场的哲学环境都有其局限性,而难免影响对原文的体会,使之受到歪曲或者使其意义模糊。因此,在这解义中,我尽力避免我个人的武断的或者限于个人的见解。我唯一的目的乃是尽其所能地达到对康德这部伟大著作的一种毫无偏见的理解。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 豆瓣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邓晓芒 译者: 韦卓民 / 邓晓芒(校订)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7
钟爱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来,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非常好的译本;二来,韦卓民先生是我母校的老校长,这也算是对他老先生的一个纪念。
韦卓民先生的译本,是196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而译的。他的翻译“主要是以英人康蒲·斯密(Norman Kemp Smith)1929年出版的英译本为蓝本,而对照Benno Erdmann莱比锡1878年的德文版和Ernst Cassirer柏林1922年的德文版,并参考穆勒尔(F.Max Müller)伦敦1881年的英译本,以及胡仁源、蓝公武两先生的中译本,旨在于这次翻译中不失康德原书的本意。”韦先生懂德文,却根据康蒲·斯密的英译本转译,理由之一是他自认为对于英语更有把握。他说:“我对于英语比较有把握。读德文本时,虽能理解,但稍不留意,便错误难免,而读英文本时则言从意顺,没有隔阂。依我的翻译经验,在我译外文时,如作者写作水平远远超过我写这种外文的水平,则我的翻译是有些靠不住的。康蒲·斯密所写的英文,我自感也勉强能写出,故不难翻译。”韦卓民:《〈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1991年初版,第1-2页;2000年校订版,第5-6页。由此看来,韦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肃、十分认真的。可惜,译出初稿后,尚未修订定稿,便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而韦先生也在1976年就过世了。译稿是由曹方久先生等人整理、校订并于1991年出版的。值得一提的是,韦译本于2000年出了校订版,校订版由邓晓芒先生“根据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Meiner)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丛书》第37a卷(汉堡1956年版,1976年重印),对译文作了一些修改订正。”曹方久等:《韦译〈纯粹理性批判〉校订版跋》,见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2000年校订版,第735页。韦译本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另一个通行译本。
康德哲学讲演录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邓晓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系统介绍康德三大批判的读物,是作者根据2004年10月应邀在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所作的有关康德三大批判的系列讲座的录音稿审定修改而成。作者从自然科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出发,通俗地解读了《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示了康德伦理学的现代意义。《康德哲学讲演录》内容精妙,可读性强,对康德哲学研究具有现实性。
纯粹理性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杨祖陶 译者: 邓晓芒 人民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1990
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18世纪末的德国比起同时期的西方先进国家来,仍然是个分裂、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已在发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这就决定了德国中产阶级的特殊软弱性。当英国已经和法国正在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制度的时候,德国还只采取理论的形式。因此在论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哲学时,经典作家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
18世纪的70年代以前,康德从事多方面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特别是1755年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或作《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运用牛顿的经典力学原理,提出了关于太阳系演化的学说(即星云说),对长期以来在科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僵化的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这个学说于1796年被拉普拉斯(1749—1827年)重新提出,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又被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
实用人类学 豆瓣
伊曼努尔・康德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邓晓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实用人类学》即为冬季学期讲授人类学的讲义。所谓“实用”人类学,指的是对人类记忆之类的能力以及相关基础因素做深入研究所得来的并需要加以运用的人的知识。由此前提,故《实用人类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