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Aristotle's metaphysics
作者: W.D.Ross 译者: 徐开来 商务印书馆 2017 - 6
罗斯的这部著作,是世界认可的学术经典,从1924年出版以来,已再版6次,任何国家的任何学者,只要真正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都必须作为重要参考文献。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形而上学》的结构”。由于该书是后人编撰而成的,所以,作者在考证的基础上,对该书的总体结构(包括时间先后和内在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作者以《形而上学》为背景,清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作者分形而上学的方法、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主题的进一步确立、范畴、实体——形而上学的主要主题、载体、本质、普遍、本质是实体、个体性原则、生成分析、潜能与现实等12个问题,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提出了不少重要见解。四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作者结合《物理学》等著作,对《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作了深入分析。五是“《形而上学》的文本”。从文本学的角度,对于他自己的希腊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一些关系作了说明。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确实是非研究者不必读。阅读重点在第三四章。 “σοφία是对第一本原和原因的探究”(《形而上学》982b9),“这些原因必定是某物自身本性方面的原因,而这只不过是τὸ ὄν本身”(1003a26)。“理性(νοῦϛ)通过参与或分享可思想的东西而思想自身。因为它由于接触和思想变成可思想的,所以,理性和可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1072b20),这里,理智不经中介直接认识它的对象,并且正因为对该物的认识,理性才变成自身的对象。而亚氏之神是只有它自身才是其对象的那种知识,而非以认识它物为起点。亚氏之神是无质料的、在空间之外的,然而同时又以一种比喻性的方式(借用他老师柏拉图的“光”),作为“第一推动者”影响它物、“在之外却又无所不在”。用海德格尔的方式可以逃避问题但……还是要读司各脱。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哲学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导论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8.5 (6 个评分) 作者: 海德格尔 译者: 熊伟 / 王庆节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在”的本质,以及“在”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2023年9月25日 已读
其实是《存在与时间》导论。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对“人是理性的动物(ζῷον λόγον ἔϰον)”和“作为我们和共同体而在的人”的拒斥,对本为“停留在自身中展开自身、让显露、让出现、把自己摆入并处于去蔽(ἀλήθεια,真理)状态”的φύσις流变为ίδεα、本为“在自身中从自身来集中并将自身保持在如此的采集中”的λόγος流变为“在说话的意义下的逻辑”的分析,对“先验”的强烈抗拒,是在反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康德和黑格尔在内的一切哲学家,其中当然也包括他的老师胡塞尔。离初读实在是隔了太多年,心境和理解大为不同,但有一点没有改变:我既烦他,又摆脱不了他,既对他那些所谓“只对强有力者才真”的用心险恶的问题嗤之以鼻,又被那识得世界根基之秘密的光明幻象所感动,这可真是……令人沮丧Ծ‸Ծ
哲学 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