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
生产(第8辑)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 郭晓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3
由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的《生产》第八辑即将于今年3月份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一辑的专题为“忧郁与哀悼”,文章涵盖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本雅明的《论悲悼剧与悲剧》等。这辑的重磅“人物”为雅克-朗西埃,将带领大家深入理解这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的思想。
2023年2月6日 已读
“借由逃进自我,爱避免了灭绝的命运”。逝者永远不可能得到合法的补偿,填补那个空缺只会是背叛。我只能在我的心里看着你,看着已化为我心中意向的你,隔着无限的距离,永远不能得到回应。可是原本就不该向死者索要答案。当我为哀悼做好准备,为自己的悲痛叹息,以抒情粉饰死亡,就注定了无法对你保持忠诚。
哀悼 哀悼政治学 德里达 忧郁 朗西埃
马刺 豆瓣
éperons:les styles de Nietzsche
6.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译者: 成家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重要亦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草草翻完,不评判翻译质量(但确实留下了很多“这里在说啥???”的笔记),对德里达云遮雾罩的文风开始厌烦。尼采是一位无法被类型化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断言他的权力意志终究还是落入了形而上学之中,反-形而上学也是形而上学,正如德里达所言反结构-依然是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要求的也不应该是在将己放逐的共同体里寻求恢复从未存在过的位置——而是要反对这个共同体本身。当然,德里达谈论的并不是女性,哪怕是尼采笔下的女性,“哲学家们既不懂真理也不懂女人”,因为真理从未到场,留下的只有痕迹,一切对立的存在论都是自身之同一性的结果。德里达要求我们警惕将海德格尔的本有当作包容万物的理念的倾向,存在,结构的中心,真理,女人,都只不过是被排斥被放逐之物而已。我们需要理解的是面对存在断裂的深渊,在那无根基之处而生的事件。
哲学 尼采 德里达 法国 理论
声音与现象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声音与现象,ISBN:9787100072083,作者:(法)德里达 著,杜小真 译
马克思的幽灵 豆瓣
Spectres de Marx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何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法剖析社会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秩序即“新国际”的分析,结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思的文本的阅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国际”神话的解构功能和当代意义。德里达从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出发,寄望于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以挽救这个趋于破败的世界。
2019年4月9日 已读
看到某译者给这一译本打了一心,偷偷笑了…该称呼为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学or幽灵学的马克思?德里达要回答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问题,是对福山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弥赛亚主义的一次反击。文本分析和文字游戏仍是他所擅长的,习惯之后并不构成阅读阻碍。另一个至关重要问题的回答还有:解构主义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最旗帜鲜明的一次了,尽管他说:“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两百多年前的某人对恩格斯说过的那样”。幽灵与弥赛亚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还有我终于理解了其重要性的光学问题。第五章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太好,将来有机会重读吧。
哲学 德里达 政治学 现象学 经济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克服,可以寄托于基督教的至高他者的注视,在这注视中人面向永恒的死亡战栗而获得新的被赠予的死亡,作为历史的负责任的人格主体由此建立。这一主体无疑对立于海德格尔被无声缄默的大音呼唤的此在,这一此在与至高存在毫无关系,大音的呼召不过是此在良心的条件而已。在德里达的解读中,帕托裘卡区别于海的本体-神学概念的关键在于“给予的死亡”:在上帝给予我的死亡中,我的被上帝给予的责任被唤起。而德里达所问的是,这一关于赠予死亡的话语是否是关于牺牲和为他者而死的话语。由包容他者差异性的友爱政治学,到为他者而牺牲,德里达渐渐趋近于列维纳斯。下一本《总体与无限》还是《马克思的幽灵》?最后的多于一十分费解,难怪巴迪欧要提出“纯多”。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里达 死亡 法国
德法之争 豆瓣
作者: [德] 伽达默尔 / [法] 德里达 译者: 孙周兴 / 孙善春 编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巴黎论争(1981年4月)的全部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对了解当代欧洲哲学界的基本思想方向和内在冲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德里达:解释学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伽达默尔:根本没有形而上学语言,始终只有我们自己的语言。语言是能够被理解的存在。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克服黑格尔的辩证法。只不过德里达更加激进,他拒绝这样一场对话中对手的理解。
伽达默尔 哲学 德里达 解构主义 解释学
德里达 (2002) 豆瓣 TMDB
Derrida
7.0 (7 个评分) 导演: Kirby Dick / Amy Ziering Kofman 演员: 德里达
其它标题: Derrida / Derrida
这部传记电影以写实的图像记录、叙述与阐释了誉满全球的法国哲学大师(同时也是解构主义的奠基人)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学术思想和日常生活
2013年8月22日 看过
要了解一个哲学家还是看他的书吧,再不济看传记啊。。刮台风三天出不了门我才耐得下性子看完这么部片子,好撒比西。
哲学 德里达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