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
奥斯特利茨 豆瓣 Goodreads
Austerlitz
9.1 (4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2023年3月5日 已读
读至三分之一处已知晓谜底,有些厌倦,然而被重复再多遍的悲剧也依然值得被讲述、被倾听,因为我们仍在悲剧生发处打转。何况这是塞巴尔德最不掩饰愤怒的一本:夜间动物园隔着铁栏与人相望的动物,蒙尘的站台与剧院,博物馆角落被剥皮的骑兵,庞大无用的星状堡垒,以狂热的行政管理热情建立的扼杀生命的系统,无人在意的被掠夺者的档案,茫茫然抓住一切流经自身之物填满自己的人终究会发觉空洞与封闭的源头,因他已被拔根而起又夺走归处,语言、文化、家人、财产,世间已无属他之物。“为无法开口出声者言说”,承受最多苦痛者已不在,生命之恸遍布世间万物,我们怎能做出取舍,怎能确定未有僭越?
sebald 二战 小说 德国 悲剧
This is Going to Hurt 豆瓣
9.0 (34 个评分) 作者: Adam Kay Picador 2017 - 9
Welcome to 97-hour weeks. Welcome to life and death decisions. Welcome to a constant tsunami of bodily fluids. Welcome to earning less than the hospital parking meter. Wave goodbye to your friends and relationships. Welcome to the life of a junior doctor. Scribbled in secret after endless days, sleepless nights and missed weekends, comedian and former junior doctor Adam Kay’s This Is Going to Hurt provides a no-holds-barred account of his time on the NHS front line (with a foreword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o a non-UK audience). Hilarious, horrifying and heartbreaking by turns, this is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and more than a few things you didn't—about life on and off the hospital ward. And yes, it may leave a scar.
2022年4月16日 已读
讨厌中译于是龟速摸了英文版,边查单词边想"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直到读到作者说“这些词儿都是些啥啊”时笑出声。可是这样能笑出来的时刻太少太少,大部分时候都正如书名所示:痛。真的太痛了。微薄的薪水,严重超时的工作时长,完全失去亲密关系和私人生活,在有需要的时刻得不到(专业上和心理上的)任何支持,还有最可怕的:面对死亡。作者说自己选择妇产科是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出院人数超过入院人数”的科室,可是当本该迎来的新生变成死亡,寻求的希望变成永恒的绝望,人们又该向谁寻求帮助呢?作者说:我抬起头,向我并不信仰的上帝祈祷:请你照顾好 ta。这让人心碎。
人生 医疗 喜剧 悲剧
李尔王 豆瓣
The Tragedy of King Lear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彭镜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7
“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
《李尔王》讲述听信两个大女儿阿谀奉承的李尔王将自己的国土分给她们,却赶走讲真话的小女儿,最终酿成了悲剧。
2022年1月21日 已读
唉。要小心言语矫饰的爱,要珍惜恰如其分奉上的爱!诅咒着亲生子女、被放逐出城邦的疯王,与俄狄浦斯何其相似(甚至副线也有一位瞎眼疯癫的老父格洛斯特)。戏剧中的Epiphany Moment,那灵魂的飞跃,雷击的瞬间,于俄狄浦斯是知晓自己身世的时刻,于哈姆雷特是为赫卡柏流泪吟诵“To be or not to be ”的彷徨,于李尔王是何时?疯癫与清醒,理智与情感,戏中人演戏中戏,在天平的两头来来去去,有的怀着悖逆心思,有的为了施行救赎,但最终我们都要死于心碎。戏剧只是戏剧,但在戏剧中,我们能够体验他人的苦痛。“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come to this great stage of fools. ”“莎士比亚隔着四百年与我们同在。”
悲剧 戏剧 文学 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5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在尼采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文克尔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繁荣的原因。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2021年10月19日 已读
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的悲剧并非源于无知,却恰恰来自于真知灼见,人的痛苦源自偶然于深渊中瞥见的真理。在绝境之中,艺术降临了,在酒神的激情和日神的梦境之中,日常世界变得模糊不清,神话的幻影在暗壁上投下光影。欧里庇得斯把悲剧降低为对公众的迎合,将酒神从悲剧中排除出去,用声名狼藉的机械降神强迫观众“首先理解,然后知晓美”,将理性引入艺术的创作活动之中。他和苏格拉底共谋,把悲剧英雄变成了道德教化的化身。语言不过是对音乐的拙劣模仿,然而,他却将音乐逐出了悲剧。苏格拉底用认知的快乐制造了这样一种幻象:知识能够改造世界、科学能够指导人生,历史可以在形而上学无尽的求索道路之上永远持续。幻象断裂之时,人们惴惴不安,不敢直视生存的彼岸。此时唯有重新信仰酒神才能得到救赎,直视厄运,在纯粹的审美领域中,让悲剧得以重生。
尼采 德国 悲剧 经典 美学
索福克勒斯悲剧集2:俄狄浦斯王 豆瓣 豆瓣 豆瓣 豆瓣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9.7 (1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其它标题: 索福克勒斯悲剧集(名译插图本共5册)(精)/文景古典 / 索福克勒斯悲剧集3:厄勒克特拉
古希腊经典作品,西方文明的源头与首次巅峰;
油画、版画、雕塑等精美插图,生动重现戏剧场景;
罗念生名家译本,详尽注释,还原悲剧神韵。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
伟大的悲剧家,把悲剧艺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索福克勒斯作品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时期的思想。索福克勒斯提倡民主精神,反对僭主专制,歌颂英雄人物,重视人的才能。索福克勒斯的悲剧风格质朴,简洁有力,人物丰富多彩,布局严密而和谐,形式趋于完美,把悲剧艺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俄狄浦斯王》
根据哲布(SirRichardC.Jebb)编订的《索福克勒斯全集及残诗》(Sophocles,ThePlaysandFragments,Cambridge,1914)第一卷《俄狄浦斯王》(TheOedipusTyrannus)希腊原文译出。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比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对神正论的态度差别上……索福克勒斯的人物确实没有欧里庇得斯的性情激烈,但《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的伟大是永恒的!即便再怎么清楚俄狄浦斯的命运,看到真相被揭示的那刻,我还是和在场的观众一样震惊。凡人只能哀叹于神定的命运,坦然地面对死亡反倒显出一种英雄态度。另外必须要吐槽,书读完了,塞不回盒子了,硬塞进去以后险些没能拔出来……
世界文学 古希腊 悲剧 戏剧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译者: 周作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 1
《苦雨斋译丛》体现了翻译家周作人的主要成就。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绝大部分(除只有印本存留的《希腊拟曲》、《财神》、《伊翁》、《厄勒克特拉》和《腓尼基妇女》外)都依译者手稿印行,恢复了此前印本被删改的部分,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真正谈论周氏的翻译成就。
周作人是以文学家、思想家而兼作翻译家的;受众(无论论家还是读者)要一下子把这些身份全盘接受下来,恐怕并非易事。结果,思想家周作人为文
2019年7月11日 已读
一个多月,1472页,最近花费时间最多的书了。正如止庵所言,周译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大量比正文还长的注释。“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赫卡柏的悲剧与我何干?”从今以后我终于知道赫卡柏究竟遭遇了什么。欧里庇得斯的写法当然不太传统,与荷马不一致,和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等同时代人亦不同,他是阿拉克萨戈拉的学生,越是往后的剧目越展示出对神义论的怀疑。凡人的命运总是被众神玩弄,从伊翁对阿波罗的质疑,到生来就是整个悲剧的俄狄浦斯,就算是大英雄赫拉克利斯亦无法反抗,唯有“死后升天娶了女神/成为星星”的安慰。欧里庇得斯笔下有毒后克吕泰涅斯特拉,也有甘心为家国自我献祭的伊菲格涅亚,还有众多的母亲,周说欧对女性的态度总体上是赞扬的,我想是的。过不了多久我应该就会忘掉这些拗口的古希腊人名和神祗的复杂的别名、代称吧…
古典 古希腊 周作人 希腊 悲剧
中华文库:命定与抗争-中国古典悲剧及悲剧精神 豆瓣
作者: 王宏维 1996 - 4
人们常说,人生犹如舞台。的确,这里正演出着一出又一出人生的悲喜剧。正是人人都有悲伤,都悲伤过,悲伤才成为理解人生的一把钥匙;悲剧才成为人生体验的折射和升华;也才有了“人生似戏并非戏”的共识。我们有古老而悠远的历史,有恢宏而璀璨的文化,站在两者的交汇处,审视中国古典悲剧及其悲剧精神,观照我们民族对人生遭遇的态度,体味那历经世态炎凉和红尘甘苦的人生哲学,不能不令人敬畏、激动、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