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
脆弱不安的生命 豆瓣
8.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何磊 / 赵英男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我們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政治領域,除了帶來好戰的呼號,悲傷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在這部激情洋溢、極具個人風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國社會,批評了美國當局發動長期戰爭的決策,繼而呼吁人們深入認識哀悼與暴力的力量,理解它們如何促成團結並鼓舞人們追求全球正義。顯然,巴特勒一直致力於激發、探索各類「麻煩」,而這也正是其學術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發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們懂得團結、認識痛苦。」誠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這些因素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主體。
2023年3月20日 已读
阿伦特写We Refugees,巴特勒却写We Americans,太难有共鸣。但她们的出发点是相似的:什么是“人”?谁有权被哀悼,被当成“我们”的一员,共同体将谁排除在外才得以成立?当默认有谁可以审视、论断、做出裁决“你是/不是我们的一员”时,一切是否已无可挽回?从马丁·布伯的“你与我”到列维纳斯的“面孔”,从福柯的治理术到阿甘本的赤裸生命,从桑塔格的摄影理论到德里达的哀悼政治学,巴特勒的思想来源太繁杂艰深,以至于文风愈加晦涩【。“爱具体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抽象的人”在死去,这就与我无关?若我所爱的只有亲友近邻,又怎能确定我不会成为“异乡人”?人无法对所有他者负责:那只会导致极度的不负责任(德里达)。而这却划定了新的界限,催促着人们讲述故事,展现或褫夺自我和他者的人性。该怎么办?
哲学 巴特勒 政论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