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梅里雪山 豆瓣 Goodreads
梅里雪山 十七人の友を探して
8.4 (29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尚礼 译者: 乌尼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2022年12月19日 已读
《登山物语》极力克制,保持研究者“局外人”立场,却也难掩对登山者的责备,就连遗属观看雪山日出时也在观察他们反应,开卷伊始即说明:梅里雪山是个错误的叫法,雪山真正的名字是卡瓦博格。对山的称呼,昭示着人对山的看法。与之相比,这本书传达的情感太多、太深、太重,以至于让人讶异:作者是怎么能走出雪山的?登山者对于村民不配合的怨忿和不解、搜寻遗体遗物过程中的悲与喜、村民对于神山的敬爱,明明是外来者,他却始终身处其中,跟随人们的情感涡流被撕扯,也因山而不断与人结缘,终于理解了圣山为何。可我忘不了那慰灵碑上的伤痕: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如此困难,缘分又太轻易消散,放下傲慢,不再将“我”以外的世界视作客体,就能融化人心中的冰川吗?我不知道答案。
文化 社会 西藏 非虚构叙事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2021年11月11日 已读
实际上谈论的并不是色情,而是哲学。但他非要说“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色情的顶点重合了”,你说是就是吧。大半文章充斥着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和男与女、生与死、人与动物、痛苦与快乐的二元对立,这太结构主义了。“劳动是通向意识之路,借助劳动,人从动物性中摆脱出来”,这首先1.预设人优于动物,主体高于客体,客体必须也只能作为主体的对象,当然还暗示着主客体从一开始就是分离的;2.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那一套:“被否定的主体只有通过在客体中的劳动才能回到自身,肯定自身,上升为绝对精神”,“人的类本质是实践,人的感官的全面丰富性在于可以把任何东西作为对象”。研究六、七和后记比较有趣,色情谈论的不过就是僭越的问题,是超出存在之外的那个无法用语言描述、又必须用语言表达的那个无声的Da Sein/la etre/Being。
乔治·巴塔耶 伦理 哲学 巴塔耶 性学
偶像的黄昏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李超杰 商务印书馆 2009
这本书——题名已经表明——首先也是一种康复,一个太阳黑子,是转向一个心理学家的闲荡。也许还是一场新的战争?……而且要探听的是新偶像的底细?这本小书是一个伟大的宣战;这里所说的探听偶像的底细,指的不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在此,就像用音叉触动这些偶像一样,我们要用锤子触动它们。绝没有比这些偶像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膨胀的偶像了……也没有比它们更空洞的偶像了……这不妨碍它们是最被人们信奉的东西;也有人说,特别是在最重要的场合,根本就没有什么偶像……
2021年10月21日 已读
更激烈地批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还加上了他已不再崇拜的叔本华和康德、斯宾诺莎以及他处处不点名的黑格尔。“存在者不变化 ,变化者不存在”,这无非是在说唯有柏拉图的ειδοσ,idea,那个永恒的一、至高的善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所谓的一、善、意志、绝对精神,都只不过是语词而已,只要我们使用语言,就无法走出形而上学的迷雾。他当然也攻击康德的“我自体”,我自体和物自体一样是先天直观所不能统觉的,“自由就是理性给自己立法,就是服从理性而不服从感性”,康德想给科学划定界限,为道德留下地盘,却把人的完整存在割裂为众多破碎的范畴,人就此失去历史性。意识乃是虚假,什么才是真实?海德格尔避开这个问题,把aletheia解释成“去蔽”,把判断虚实的问题替换成了生存论的问题。从观念论到生存论,尼采是哲学注定要遭遇的事件
人文 尼采 德国 文化 经典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非常有趣。物质并不完全独立于人,语言操纵着所谓的真实,甚至会改变现实、创造新的现实。当然有许多并不新颖的东西:我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而我们的理解又被外部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环境所塑造——解释学循环;抛弃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经验构建中身体的中心地位以及该建构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现象学传统;摈弃意义图式理论、意义组块理论,强调意义是相对于语境和个人概念系统——后期维特根斯坦。最喜欢的是这条结论:“我们说话是线性序列的,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而时间又是根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空间来对语言进行隐喻概念化。”在我看来,《你一生的故事》整本书都在给这件事做注脚。就算在理解他人的道路上屡遭失败,我也依然想要继续研究人类思维、语言与隐喻,想要相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的可能性。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探讨的多为常识性问题,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比起“人们为什么采取如此行动”,实际上讨论的是“人们为什么如此解释自己的行动”,以及“其他人为什么会接受这些理由”。惯例、故事、准则和专业表述,采取哪种方式做出理由的给定和接受取决于双方的关系,也进一步修补和奠定了双方的关系。以此看来,这本书依然是写给“聪明的圈内人”看的。“当有人用你不熟悉的语言向你给定准则或专业表述时,你会迅速在两种诠释中选择:这个人或是误解了你们的关系,或是以深奥的知识来宣示优越性,并期待你的顺从。”沉浸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沾沾自喜的知识分子们可清醒点吧……
2014 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学 文化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1年6月26日 已读
极易引发PTSD,阅读需谨慎,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写?因为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不能假装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没有听到。观察,记录,思考,写作,这是疯狂年代里保住理智的最后的平衡杆。然后呢?活下来,得以幸存,甚至幸运到能够出版为人所知——然后在另一个政权底下忘掉或假装忘掉对语言的敏感性,沉默至死。“言语甚于血液”,“言语犹如砒霜”,它慢慢地渗入我们,再难分离。
二战 历史 德国 文化 欧洲研究
闽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后浪×楚尘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
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最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 推荐语
薛爱华凭借少量材料写出了一本有趣的书,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地方历史的认识, 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剑桥中国史》主编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薛爱华教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他的研究成果将一直是关于闽国的权威著作。由于绝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倾向于忽视这些次要领域的故事,认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仅仅是各大朝代的附属品,因此对针对这一主题的明确而全面的论述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趋势并非产生自五代的宫廷,而是来自更加和平、治理得更好的南方诸国,它们在唐宋之交蓬勃发展。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闽国的成立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的全貌。
—— 密歇根大学教授 柯润璞(James Irving Crump,Jr.)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副标题应为“王审知和他的败家子孙们”……山川草木,水土人文,是为故乡。公元十世纪的闽地,森林中有成群的野象和老虎穿行,有比中原更稳定的水稻、茶叶、甘蔗、香料和水果产出,在王氏家族疯狂的内战、征税、掠夺和互相屠杀中,人口依然稳定增长,真是不容易……最想看的是闽地神奇而混乱的信仰体系,可惜作者着墨不多,大多还是被当做政治工具而出现。
中国古代史 五代十国 历史 古代 后浪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2019年10月21日 已读
在椭圆机上读了大部分。本雅明先生,你这样写博士论文,是拿不到学位的啊……机械复制的艺术一定就不成其为艺术么,为aura消逝而作的哀歌有几个人愿意听呢。
Benjamin 城市 巴黎 文化 文化研究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6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各个意义上来说都是我拥有的、读过的最美丽的书。文艺复兴三杰和伦勃朗的部分几乎令我感动落泪。2019/10/18 终于读到梵高的部分了,他的玉米地里空气中美丽的光线和他写给提奥的字句竟使我头皮发麻,艺术的伟大之处。这是艺术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是人几千年来不断地去理解这个世界也理解自己、并且努力展示自己的这一理解的过程。最珍贵的成果当然是:人们发现艺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别忘了,在艺术的潮流一次又一次转向时,贡布里希爵士时时提醒我们别忘了过去,别忘了艺术最初的样子。在这一刻我愿意放弃潜能、逃逸、延异等等时髦概念而去做赫尔墨斯的信徒:相信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可沟通性,相信灵光降临的那一伟大时刻。
历史 文化 科普 经典 美学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2019年5月13日 已读
本来读来当休息,却花了太多时间。大航海、资本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和广告业的发展,一起催促着人的欲望一路高涨,毁灭环境也毁灭自身。作者主要讨论的是烟、酒、药(drugs),如果能加上现代社会的手成瘾症就interesting了~
人文 历史 心理学 文化 生活
时间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Time
作者: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 / [英] E·H·贡布里希 译者: 刘研 / 袁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8
人民日报、人民网"2010年度最有影响力10本书之一
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之一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与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别具一格的展览,名为“时间的故事”。这场展览得到全球数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及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个人藏家的鼎力支持。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女士邀请各领域顶尖学者参与盛事,并策划了这本主题图文书。每位学者撰写一篇相关领域以时间为主题的文章,配以相关展品图片及解说,经过精心编排,汇成一部集科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学科跨文化的大成之作。
《时间的故事》一书绝无仅有。它多学科、跨文化地探讨了地球上从文明之初到第三个千年伊始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凭借世界各地杰出作者的原创之作,它探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并反思全世界各种文化对待时间的方式。全书搜罗了400多幅彩图以表现著名的器物和画面,从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历法以及提香的寓意画到萨尔瓦多•达利笔下扭曲的时钟以及哈勃望远镜最近拍摄的深空照片。
《时间的故事》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时间的创造:分析不同的创世神话以深层揭示各种文化关于时间结构的想象。
时间的度量:人类不断寻求,以发现记录、划分和度量时间流驶的方式。
时间的表现:东西方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表现时间。
时间的体验:我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如何体验时间,从老化过程到音乐感受、从入定和梦境到讲述未来。
时间的终结:关于时间终结和永恒的种种观念,包括各种关于死后生活和宇宙终结的世界性信仰。
谁若想要涉足这一最为常见但却神秘的主题,《时间的故事》将为他提供极具启发和教益的引导。本书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国立海事博物馆王后之屋举办的一个主题展览,以及皇家天文台的新千年庆祝活动。皇家天文台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和本初子午线之家,是新千年开始之处。祝您长命百岁!
2018年12月14日 已读
花了大量时间阅读时间的故事,也算有趣……展览小册子和哲学历史科学的结合?伯格森和普鲁斯特被提到好多次,然而我还是喜欢本雅明的被打断的时间。anyway,永远不要以为我们腕上手表的时间就是唯一的时间,虽然永远大概相当于虚无。
历史 天文学 文化 时间 科普
穆斯林发现欧洲 豆瓣
The Muslim Discovery of Europe
作者: [英] 伯纳德·刘易斯 译者: 李中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在西方传统中,“发现”的主体通常是欧洲人,比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本书却不同,这里的欧洲人并非陌生、遥远蛮族的发现者,而是受到伊斯兰国家发现与观察的化外之民。在中世纪时,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欧洲,在数学、医学乃至各门科学上,学会阿拉伯文就可以接触到当时最先进的知识。作者以翻转西方学术传统的气势,探讨了穆斯林对西方认识的来源与性质。这部生动活泼的作品勾勒了千百年以来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彼此影响的微妙方式,以穆斯林的观点重述了图尔战役、十字军东征、勒班陀战役和维也纳之围等著名历史事件。作者引述了伊斯兰学者的史料,描述了他们对西方事物,诸如庭园、绘画、议会、卫生、仪态乃至妇女服饰的印象。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9.2 (5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2014年4月22日 已读
开篇斯特劳斯对自己悲惨境遇的吐槽让我乐得不行,后来是为他冷静视角下的人类的悲剧而难过,最后是被人类学家的谦卑而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受还很肤浅,但这是我今年读过最值得推荐的书了。
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 哲学 文化 社会
欧洲文明十五讲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陈乐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2013年5月8日 已读
果然是给国关专业一年级学生上课的讲义集啊。。先生是个好老师可惜没早点遇见。作为入门来说是本好书〜
历史 文化 欧洲
被劫持的私生活 豆瓣
7.5 (31 个评分) 作者: 肉唐僧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9
性、婚姻(家庭)、爱情,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私生活领域,它们与国家、部落、社会以及财产、道德、教会、巫术等是如何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类历史上的聪明者们以道德和法律的手段,如何规定着各个时期人们对性、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女人们在想什么、男人们要什么,在性道德日益宽松、人类流动性增加、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什么样的两性关系设计才能更好地符合人类的期待?
本书以生动、简洁而机智的文字,运用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类历史以来的两性生活作了很好的梳理、勾勒。
乡土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乡土中国》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我也有一个梦想 豆瓣
9.0 (8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如彗星划过夜空 豆瓣 Goodreads
9.0 (69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3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依旧是以书信形式来表达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记述发生在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OED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 西蒙·温切斯特 译者: 杨传纬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北京世纪文景 2009 - 9
71年编纂历程(1857—1928)
6任主编,超过1300名志愿阅读者(隐士,杀手,疯子……)
12巨册,15490页,414825个词条,1827306条引语
……
OED(《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最全面、最权威的英语词典。编纂始于1857年,旨在登录英语词汇的每一个词语,每一项语义,每一种用法,貌似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OED的故事》动人地讲述了这一伟业的创造过程,带领读者审视英语闪光的历史,走进那被称为“缮写室”的丑陋铁皮小屋,会见人数众多的志愿者——从专心致力于词典编写的隐士菲茨爱德华•霍尔到经历了危险的疯狂、深沉的忧伤和最终救赎的W.C.迈纳,仔细品味编纂词典的欢乐与艰辛。
温切斯特关于编纂《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的历史像一本精彩的侦探故事,又像生动的人物群像。对每一位语言爱好者,都是一本必读书。
——《西雅图时报》
读这本书是一种愉悦。温切斯特的历史记述是关于一件事业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欣赏到维多利亚时代智力的活跃与胆识。
——《华盛顿时报》
2012年3月29日 已读
对于了解英语发展史多有帮助…又,抓住一门语言的要义真是艰难啊~
历史 文化 英国
总统是靠不住的 豆瓣
8.6 (109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