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2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2021年11月27日 已读
诗意。美妙。听物理学家谈时间比听哲学家谈量子力学开心多了(此处特意隐去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名字)。如果你相信大爆炸理论,那就不得不承认:并不存在绝对的、均匀的时间,在宇宙的远处,没有什么“现在”存在,而在未来——如果时间不存在了,那么还有未来吗?虽然很烦海德格尔,但他说的确实没错:存在不过就是切分和聚合,就是时间性,就是我们的有限性——我们是有始有终的生物。那么,我们依凭何物生存?是记忆,是故事,是生命本身。语言并不透明,我们穿越层层迷雾书写,但这书写仍有意义。越发理解徳勒兹提出生存-活力论和阿甘本研究姿态的理由了……
2023年4月20日 评论 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理解时间。 -     亚里士多德说时间不过就是计数,就是描述事物相继发生的顺序。 牛顿说,在一无所有之处亦有时间。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十一卷里讲了那个著名的笑话:“神在创造时间之前在做什么?”“天主正在为那些放言高论者准备地狱。”不,正确的回答是:“在天主创造时间之前,并没有什么‘之前’。” 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到来,如果只有现在——那么现在将不再是现在,而只是永恒,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并不存在。我们无法确认时间是否存在,但我们可以度量时间的流逝——不是以空间的尺度,不是以外物的标准,而只能是我们心中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内时间”。 柏格森延续了奥古斯丁的思想,生命纯然是无秩序的,时间即是绵延,是不可切分的,一旦被切分就不复存在,事物一旦经过切分就不再是它们原来的面貌。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把一切都当做可衡量、可计算、可交换的(这并不是他的原创,尼采在《道德的谱系》里已经说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要求一切都合乎比例,一切不合乎比例的都要被排除,不均匀的内时间被剔除,统一计时标准的时代开始了——生命不再是生命,而成了可以被切分以供出售的工时。 贡布里希说,时间并不存在,只有我们在衰亡。 爱因斯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看法。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随着人类观测的介入,宇宙间已不再有彻底的客观性。当我们在量子层面上观测事物,原有的时空尺度已失去意义。如果你相信大爆炸理论,你就会发现,在宇宙的远处,没有什么“现在”存在,而在未来(或者说在宇宙更荒凉的远处),时间将会流逝得越发缓慢,直至停滞——如果时间不存在了,还有未来吗?绝对的、均匀的时间并不存在,因果律并不完全可靠,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只有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万物衰亡,唯有熵在增长,我们凭什么断定,更为混乱的那一边是未来,更有秩序的另一边是过去? 海德格尔说:时间就是从将来回到现在而来,因为我们能够确定的最无可逃避的必然性就是:我们是有限之物,是有始有终的存在,我们注定死亡。存在不过就是区分与聚合,就是时间性,就是我们的有限性。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必有一死,开始筹划自己的生存的时候,才开始本真地能在。是我们的筹划让将来来到现在。没有自由,就没有希望与未来。 海德格尔的问题在于,他的此在是孤独的在者,每个人都只能独自筹划。我们竭力思考,想要描述宇宙完整的全貌,却忘记了,我们是从宇宙、从时间的内部进行观察,我们即是这个世界的盲点,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不再完美——这就是齐泽克所说的“视差之见”。 究竟谁说的是对的?我们对时间有如此之多的疑问,又该怎样确认“真实”?我怎样确认“我”之外有时间,除“我”之外其他人、它物也有时间?洛维利反复告诫我们:世界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事件的集合。世界只是变化,不是存在,而是生成。世界只是事件和连接事件的关系而已。我们究竟依凭何物而在?是记忆。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事件联结在一起,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理解时间。而为了理解时间,我们首先要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 尼采说:“诗是对音乐的拙劣模仿”,因为语词对情绪的表达不如音乐直观——这是我因你,因这个世界而生的情绪,这情绪真实不虚。卢卡奇说:“艺术不能是模棱两可的,但生命本身却是模棱两可的。”语言并不是思想透明的容器,可是书写和创作仍有意义。去思考,去记忆,去写作吧,因为这就是时间。
卡洛·罗韦利 哲学 文化研究 物理 物理学
色情 豆瓣
L'érotism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张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比《色情史》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色情研究著作。
★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张璐翻译。
★色情,可以说是对生的赞许,至死为止。
【内容简介】
1957年,乔治•巴塔耶出版《色情》一书,相比其1950—1951年撰写,但并未完成的草稿《色情史》,这本《色情》展开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色情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他关于色情的理论,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理论作品。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禁忌与僭越,从内在体验、死亡禁忌、生殖禁忌、僭越、杀戮与战争、献祭等多方面分析了色情作为人类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方面中的一致性;第二部分结合金赛、萨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巴塔耶本人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对色情主题进行了个案研究。巴塔耶循序渐进地分析多种形式的色情,让色情这一庞大的主题从深陷的黑暗中脱身而出,从而揭开色情的秘密。
2021年11月11日 已读
实际上谈论的并不是色情,而是哲学。但他非要说“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色情的顶点重合了”,你说是就是吧。大半文章充斥着笛卡尔的主客二分和男与女、生与死、人与动物、痛苦与快乐的二元对立,这太结构主义了。“劳动是通向意识之路,借助劳动,人从动物性中摆脱出来”,这首先1.预设人优于动物,主体高于客体,客体必须也只能作为主体的对象,当然还暗示着主客体从一开始就是分离的;2.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那一套:“被否定的主体只有通过在客体中的劳动才能回到自身,肯定自身,上升为绝对精神”,“人的类本质是实践,人的感官的全面丰富性在于可以把任何东西作为对象”。研究六、七和后记比较有趣,色情谈论的不过就是僭越的问题,是超出存在之外的那个无法用语言描述、又必须用语言表达的那个无声的Da Sein/la etre/Being。
乔治·巴塔耶 伦理 哲学 巴塔耶 性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非常有趣。物质并不完全独立于人,语言操纵着所谓的真实,甚至会改变现实、创造新的现实。当然有许多并不新颖的东西:我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而我们的理解又被外部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环境所塑造——解释学循环;抛弃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经验构建中身体的中心地位以及该建构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现象学传统;摈弃意义图式理论、意义组块理论,强调意义是相对于语境和个人概念系统——后期维特根斯坦。最喜欢的是这条结论:“我们说话是线性序列的,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而时间又是根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空间来对语言进行隐喻概念化。”在我看来,《你一生的故事》整本书都在给这件事做注脚。就算在理解他人的道路上屡遭失败,我也依然想要继续研究人类思维、语言与隐喻,想要相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的可能性。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2021年6月20日 已读
“一个社会的败坏始于语言的败坏”,想知道面对不可言说之恶时语言该当何为,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写于60年前的文论,彼时离奥斯维辛尚不远,古典的时代正在终结,最后一个欧洲知识分子已死去,卢卡奇正面对苏联的坦克艰难地批判过去的自己。斯坦纳当然有局限性,他对卢卡奇有误解,痛恨解构主义和后现代,痛斥“大众教育产生的半文盲”,预言这个世界将终结于“小册子”之中,他所厌恶的许多激进派今日已成为经典。许多字句读得我边翻白眼边拍桌大笑,然而面对“走出黑暗的语言”一辑中的质问:“如果你知道了这些暴行,你会努力救出我的孩子吗?”我不敢作答。文学该当何为?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斯坦纳给出的回答是:“它像厄运一样降临,让我们感到痛苦。一本书必须是一把敲开我们心灵的冰镐。”痛苦是无法逃避的,请继续诚实地言说。
乔治·斯坦纳 文化研究 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瓦尔特·本雅明德“拱廊研究计划”的几篇完成稿,德国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本雅明受阿拉贡小说的启发,决定通过对大城市异化景观——巴黎拱廊的研究,来展现19世界“资本文化盛事”的风景。在这几篇完成稿中,他用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对波德莱尔的诗歌进行了诠释,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了拱廊在空间上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地新变化。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人与自身异化所做的斗争。
2019年10月21日 已读
在椭圆机上读了大部分。本雅明先生,你这样写博士论文,是拿不到学位的啊……机械复制的艺术一定就不成其为艺术么,为aura消逝而作的哀歌有几个人愿意听呢。
Benjamin 城市 巴黎 文化 文化研究
后人类 豆瓣
The Posthuman Rosi Braidotti
6.8 (5 个评分) 作者: (意)罗西-布拉伊多蒂 译者: 宋根成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6
《后人类》讲述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后人类中心论的后人文主义”,也是我整部书的论点。它关系到摆脱诸如道德理性、统一身份,超验意识或者固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我的聚焦完全落在主体形构的规范性的中立关系框架和可能的伦理关系框架上。对于后人类主体的新规范性框架的详细阐释是集体制定的,非盈利为导向的强度试验,即对我们具体生成对象进行试验。它们是一个实践(一个扎根的共同事业),而非一个意见(常识信念)。我的游牧主体概念具身化了这个研究方法,通过将关联性扮演的本体论角色前景化,把非统一论主体性和伦理责任结合起来。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斯宾诺莎-一元论-实体-生成-生命主体-活力论-欲望-死亡-权能-潜能-游牧-混沌宇宙-德勒兹-记忆-主体-想象力-创造-普遍生命力-非人类生命-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化过程,又是一个生成活力论的斯宾诺莎-德勒兹主义的大坑,有点意思。关于死亡政治学的观念和我并不太一致,对于主体渴望掌握自己的死亡/自杀是最深刻的自由的解读惊为天人,算是补足斯宾诺莎的不足(斯也可能是故意忽略自杀问题的)。翻译有错漏,总体来说还不错。
后人类 哲学 文化研究
符号中的历史 豆瓣
5.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巴特利特 译者: 范明瑛 / 王敏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100个象征符号,100把开启过去的钥匙,从17000年前的岩洞出发,带你走上一场人类文明猎奇之旅。大16开精装全彩,全方位讲解+精美插图。
未读•探索家2016隆重出品。
自文明发轫以来,全世界人类都通过符号、雕刻、建筑或神圣物品,表达重要的人生经验,如男子气概、生殖 力、死亡、宗教信仰与爱,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与想象,符号于是也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注脚。本书精心收录100种图案、塑像以及特定物件,详细讲解其起源,并从历史、文化、神话或宗教层面探讨每一个象征符号的意义: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到全知之眼,再到印度教、佛教中随处可见的曼陀罗,带领读者一一探索世界各文明的信仰习俗,一窥隐藏在象征符号中的文明密码。
【编辑推荐】
★100个象征符号:精选100个象征符号,涵盖各大古文明,浓缩人类历史片段。
★四大主题:自然世界:呈现来自大自然的原型象征;神祇的世界:探索各个文明对神圣世界的崇拜;符号与系统:汇聚不同领域形成系统的符号;神秘世界:揭秘无法言说的神秘领域。
★精美彩图+详细文字解说:领略符号之美,感受符号中的历史。
★特别设计专题插图:每章均设计有插图页,集结不同主题的12种象征符号:希腊众神、动物图腾、埃及护身符、塔罗等,解读符号背后的意义。
2018年2月7日 已读
满怀期待买来,却发现不少错误。。有些句子逻辑怪怪的,有恶评说是维基百科+谷歌图片水平,看在印刷质量和精美装帧的份上。。。
文化研究
无限的清单 豆瓣 Goodreads
VERTIGINE DELLA LISTA
9.2 (14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 UMBERTO ECO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0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 艾柯可能是今日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近年挟其骇人学养连番炮制了三册图文并茂的概念史巨著。头两本分别论美论丑,我虽佩服他的广博,但没读出什么新意。只有最近这一本《无限的清单》才叫我大开眼界。照样是取材丰富地编选了你听过和没听过的文本段落,和你见过与没见过的图画相片,但这一回他明显地放足了心力,因为他要处理每一个爱书人都会碰到的最切身的问题。
——梁文道
◆ 艾柯,这位以博学与非凡才能著称的作家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代表作品:博雅精妙的文字、富有见地的分析、令人兴奋的阐释,全书充盈着迷人与神秘的信息。
——英国《卫报》
◆ 艾柯谦虚地“炫耀”着他那非凡的学识。这本书囊括了非常多精美的图片。那奶油般细腻的书页让人乐于翻阅;书中内容以不同字体的文字区别开来,适切又美观;观赏书中图片更是让人心生愉悦。
——英国《旁观者》杂志
◆ 这是一部丰富、奇妙的关于“清单”的“清单”。艾柯具有一种博采众长、深谙奥秘的能力,让思维在脑内自由流动确实是快乐所在。
——英国《苏格兰周末报》
◆ 如果流落荒岛,这本书将是莎士比亚与《圣经》之外的第三选择,它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The Tablet
◆ 艾柯的作品具有一种在书页上舞动、在脑中回荡的独特魅力。
——《每日电讯报》
◆ 艾柯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呈现“清单”这个概念是如何随世纪更迭或各个不同时期的演进而变换含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书中收录了众多精彩的文学文本与精美艺术品图片来阐释他的观点。
——goodreads.com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收录巴特的两种著作,前者约14万字,后者2万余字。1952年巴特进入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词汇学和社会学研究,在其后的七年间在《新文艺》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揭露大众文化迷思的文章,后来集结成《神话修辞术》(Mythologies, 1957)。从此,巴特被公认是关于我们怎样通过语言、服饰、手势相互交流的最有独创性的评论家之一。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Critique et verite, 1966)与其对抗,控诉那种陈旧的、布尔乔亚式的不重视语言细节、刻意忽视其他理论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批评方式;他热情地呼吁读者要摆脱既成观念,按照现代思想看待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总是先由一种语言与其自身的冲突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