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Memoirs of Hadria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émoires d'Hadrie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Grace Fri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5
Both an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history, "Memoirs of Hadrian"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France in 1951. In it, Marguerite Yourcenar reimagines the Emperor Hadrian's arduous boyhood, his triumphs and reversals, and finally, as emperor, his gradual reordering of a war-torn world, writing with the imaginative insight of a great wri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crafting a prose style as elegant and precise as those of the Latin stylists of Hadrian's own era.
2023年11月3日 已读
四个月来每天两页,读至Antinous之死终于无法再保持这缓慢节奏。起初也为Hadrian的仁慈与智慧、真诚与爱意所感动,转念一想我又上了文学的当。这是一个垂死的皇帝写给继任者的长信,在这份自我展示里,有几分掩过饰非,又有几分诚实?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幽暗,能走到哪步?他想留下怎样的形象,得到怎样的评价?死亡如影随形,一切都已逝去,众神正在下降,他只渴盼最后那刻:And the shade of Patroclus appears at Achilles’ side.而这一切只是Yourcenar的虚构:20 年的时光,投入于另一个人的生命、记忆和灵魂,历史与小说的界限已经模糊。“the emperor was lying.In such cases I had to let him lie, like the rest of us.”
历史 古罗马 回忆录 小说 文学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1997) 豆瓣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9.4 (23 个评分) 导演: Werner Weick 演员: Carlo Altomar / Bruno Hesse
其它标题: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 Hermann Hesse, ein langer Sommer
This film follows the life story of Herman Hess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46. Hesse was born in Germany on July 2, 1877, and made a vow at the age of 13 that he would be "a poet or nothing". He lived in his adopted land of Switzerland from 1912, until his death in 1962. This deeply philosophic writer was a pacifist, and a student of Jungian psychology, Nietzsche, Dostoyevsky, Spengler, and the Buddhist belief system. His writings, such as "Siddhartha", "Steppenwolf", and "Demian", reflect those influences. These themes made Hesse enormously popular with the counter-cultur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60's. The film gives insight into events which shaped the character and works of this great author. ~ Rose of Sharon Winter, Rovi
2022年10月5日 看过
"We should not seek but find, not judge but comprehend, absorb and elaborate what we have taken in", 悉达多、荒原狼,黑塞如自己笔下的先知般行走世间救济众人,同时也为愚蠢、吵闹、庸俗的大众厌倦至极。他拒绝“精神导师”的头衔,因为" you will never encounter the teacher or will spare you the effort of seeking". 喧闹的人类不会停止重复历史悲剧,触碰大地也已成了奢求,疲惫的人无处可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英译成了"To be faithful to one's self, and good to others",圣人的要求可不容易啊
传记 德国 心灵自由之道 文学 纪录片
少年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一部颇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个涉世未深、深受罗特希尔德思想影响的少年阿尔卡其·多尔戈鲁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拜金主义对当时青年一代灵魂的腐蚀。
2022年2月16日 已读
这本不讨人喜欢大概是因为主角不讨人喜欢,岳麟的翻译也难辞其咎——未必不准确,但戏剧感太重,搜过之后才发现我读得无比痛苦的《罪与罚》也是他的译本。《少年》的主角在陀的其它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了:《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里的阿廖沙,《白痴》里的伊波利特,《赌徒》里的“我”,这些满口理想道德实际心中只有“我、我、我”的庸俗肤浅、幼稚任性的小屁孩,永远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理由,丑陋得令人作呕,然而造就他们的确实是更邪恶的成年人们。“人在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时总是会大量地撒谎”,少了那些带着滚烫温度喷涌而出的大段独白,代之以精心矫饰、句句都在考虑“预定的读者”会作何反应的做作剖白,陀对人性洞察至深可又写得那么随意,我好气。他太复杂了,非要用一句话总结他的话只能是这句话:“我是俄罗斯人,我爱俄罗斯。”
俄国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 豆瓣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8.1 (156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郑冉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很久很久以前,精怪故事不光是给孩子们看的,《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就是如此。这部精彩的集子囊括了抒情故事、血腥故事、令人捧腹的故事和粗俗下流的故事,它们来自世界各地,从北极到亚洲——里面决没有昏头昏脑的公主和多愁善感的仙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女仆和干瘪的老太婆,狡猾的妇人和品行不端的姑娘,巫婆和接生婆,坏姨妈和怪姐妹。
这些出色的故事颂扬坚强的意志、卑鄙的欺诈、妖术与阴谋,采集它们的只可能是独一无二且令我们深深怀念的安吉拉·卡特。
最初以《悍妇精怪故事集》和《悍妇精怪故事集第二卷》的形式出版
2022年2月11日 已读
丢鞋的姑娘,残酷的后母(和亲妈),变成动物的人和变成人的动物,无能的丈夫被戴绿帽,烦人的妻子被赶出家门,婆婆戴上海豹皮和海豹骨做的阴茎和儿媳通奸,母亲出于嫉妒替代儿媳与儿子结婚……种种界限在故事里晦暗不明,因为故事属于造梦之前的序曲,也是梦的遗存。读这些精怪故事时无需思考道德观和价值评判,我只好奇述说的人编织时的所思所想,尽管它们已经被编者的色彩所沾染。故事不是真实,故事只是幻影。可故事又是真实,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投影。因纽特的人的故事最野,而(我心中)最美丽的故事是来自日本的《镜子》:妻子逝后,农夫藏起了镜子。女儿长大了,她找到镜子,对镜惊叹:父亲!你看,妈妈就在这儿!——镜子里映照的是她自己的样子。父亲一语不发,默默流泪。他哽咽了。
女性文学 故事 文学 民间故事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鬼》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作品以1871年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涅恰耶夫谋杀案为题材,对当时的进步青年和革命运动进行了诋毁和攻击,同时也对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给予了揭露和批判。以涅恰耶夫为原型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是个厚颜无耻、丧尽天良的阴谋家,“借革命发迹”的政治骗子,他操纵着秘密组织“五人小组”,指使成员在省长夫人操办的募捐活动中捣乱,还以大学生沙托夫有告密嫌疑为借口,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恫吓的手段迫使小组成员暗杀了沙托夫,事后又诱使无神论者基洛夫承认一切,写下绝命书,开枪自尽,他自己却逃之天天。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另一个“鬼”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一个没有道德准则、荒淫无耻、专门玩弄女性感情的纨绔少爷,以及这两个“鬼”的父辈和培育者——一个被丑化的自由派西欧主义者的代表。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简介给我看笑了,无论你们如何矮化也无损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每个人物都令人恶心,但这次不再有基督和圣母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性(如果有的话)到底是由什么造就的?是廉价烈酒吗?是数千年的农奴制造就的温顺的百姓吗?是乡间和城市贫民窟里流窜的这些无赖吗?是这些拒绝西欧的自由主义、与俄罗斯的土地血脉相连、却一心想要向远方奔跑却不知自己要去往何方的人吗?还是这些不信十字架、却渴望背负十字架的人,因为他们渴望被宽恕——最主要的是被自己宽恕!陀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屠格涅夫的恶意都够大的,他的确是“只能站在俄罗斯大地上写作的人”……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李尔王 豆瓣
The Tragedy of King Lear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彭镜禧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7
“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
《李尔王》讲述听信两个大女儿阿谀奉承的李尔王将自己的国土分给她们,却赶走讲真话的小女儿,最终酿成了悲剧。
2022年1月21日 已读
唉。要小心言语矫饰的爱,要珍惜恰如其分奉上的爱!诅咒着亲生子女、被放逐出城邦的疯王,与俄狄浦斯何其相似(甚至副线也有一位瞎眼疯癫的老父格洛斯特)。戏剧中的Epiphany Moment,那灵魂的飞跃,雷击的瞬间,于俄狄浦斯是知晓自己身世的时刻,于哈姆雷特是为赫卡柏流泪吟诵“To be or not to be ”的彷徨,于李尔王是何时?疯癫与清醒,理智与情感,戏中人演戏中戏,在天平的两头来来去去,有的怀着悖逆心思,有的为了施行救赎,但最终我们都要死于心碎。戏剧只是戏剧,但在戏剧中,我们能够体验他人的苦痛。“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come to this great stage of fools. ”“莎士比亚隔着四百年与我们同在。”
悲剧 戏剧 文学 英国文学 莎士比亚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6 (10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精神失常,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里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2021年12月17日 已读
我读过最痛苦的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疯狂的呓语与幻象有如当头一棒,锤得我感觉自己也要犯病了。陀真是很奇怪,他看起来总是在布道,可是在他的笔下,那些宗教狂却都是一些最软弱可欺的人。她们的自我牺牲十分动人,可她们也任人践踏。“有一类人,他们更高贵,更优秀,而另一类人卑贱下流,他们只不过是虱子罢了,前一类人有权杀死另一类人。拿破仑在杀人的时候根本不会思考这是否正义,我的失败就在于我不是拿破仑!”“人不是虱子!有些人杀了人,可他们知道自己是在犯罪。还有些人呢,他们做了坏事,却说自己无罪,因为这是在为高贵的理念做牺牲。”尼采那么不喜欢陀,反对柏拉图,可他的超人竟与认罪前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么相似,他不喜欢陀的理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屈服于索尼娅的爱情,屈服于宗教信仰了吗?索尼娅竟成了圣母……
俄国 俄国文学 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小说理论 豆瓣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燕宏远 / 李怀涛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小说理论》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卢卡奇的名著,从历史哲学论探讨了伟大史诗的诸形式。该书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史诗时代和现代的分析、对比和对各种不同类型小说中主人公特点的集中褒贬评论,表达了一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史诗时代的怀念、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不满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思考、探索和憧憬。此外,卢卡奇在这部著作中把时代看作是史诗和小说的承担者,把小说视为“一个时代的史诗”,“我们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卢卡奇从新康德主义转向黑格尔主义的天才之作,但翻译真的是太太太拗口,不少地方根本不成句子,重读的话我一定选英译本(。总吐槽海德格尔抄袭卢卡奇(第二部分“幻灭的浪漫主义”一节对时间和“伟大瞬间”的分析尤为明显),但现在看来更多的是青年卢卡奇与海德格尔的老师胡塞尔达成了一致:怎样才能克服黑格尔的中介哲学?—-卢卡奇说:在更新了的史诗形式中,那是一个纯心灵的领域,在那里将产生一个新的和完善的总体。胡塞尔说:回到前反思的经验世界中,回到纯粹的现象中去,在那里心物/主客本为一体。
小说 文学 文学理论 西方哲学史 西马
错误的喜剧 豆瓣
The Comedy of Errors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牛云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3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莎 士 比 亚 洗 稿 大 全(不。初出茅庐的莎翁考虑更多的还是怎样迎合观众,《第十二夜》里同样是双胞胎被错认,手法老练多了。做妹妹的责备姐姐对整日在娼妇家中游荡的姐夫不够体贴顺从,尼姑庵的主持(实际上是兄弟俩的母亲)也责备是妻子对丈夫苛责太过才致使他发了疯,嘛……露西安娜如果真嫁给了叙拉古的安提福勒斯大概也要遵守起她满口赞扬的妇道¯\_(ツ)_/¯
@译本 Shakespeare 外研社 戏剧 文学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4 (110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人人都叫他白痴,可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疯子!我只喜欢将军夫人,她是个孩子,可她同时也是个有力量的成年人。我有点儿怀疑陀不太喜欢克尓凯郭尔,什么“正因为荒谬所以真实”,什么“可怜的骑士”,公爵对那些高喊着真理狂热地杀人的理想主义者的抨击让我大吃一惊,喜欢这样的陀的卢卡奇居然在《策略与伦理》里说“为同志、为兄弟做出的真正牺牲即是玷污纯洁的灵魂(也就是杀人)”?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耶稣:《白痴》里的梅诗金公爵,《被伤害与侮辱的人》里的万尼亚,《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辽沙,宗教大法官一节里耶稣甚至亲自出场……《地下室手记》的“我”也是一样不管不顾地布道。尼采说得没错啊,陀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绵羊,这些绵羊还要坚持说,我们本可以和狮子一样,但我们偏不,因为我们不是狮子!“抽象地爱人类实质上几乎总是只爱自己。”
*上海译文出版社* 俄国 俄国文学 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
威尼斯商人 豆瓣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作者: (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译者: 辜正坤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4
“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威尼斯商人》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鲍西娅之父设计三匣子时,只信奉真挚的爱情,警告世人与黄金相伴的是枯骨,自视甚高的人是傻瓜。巴萨尼奥声称为爱情而来,但他一出场就已坦言:自己平日靠借钱度日,强撑排场,而解决财务危机的妙计就是求娶鲍西娅。他自比伊阿宋夺取金羊毛——而伊阿宋先后抛弃了Ariadne(后嫁于酒神)与Medea——两位助他成就英雄伟业的女人。而完美无缺的鲍西娅为什么拒绝了一众王公贵胄选择了他?“这邪恶时代,使财产拥有者远离财产使用权!”她是富家嫡女,但她只有结了婚才能以丈夫的名义自由使用自己的财产——否则就只有女扮男装。故事的最后,她以指环设计取得了家庭生活的主导权、话语权,归家时她所见的仍是“我的厅堂、我的家”。而安东尼奥出场时为什么满腔愁绪?Jonathan Bate的说法很有趣:或许是因为不可明言的同性之爱……
2021 小说 戏剧 文学 英国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 豆瓣 谷歌图书
Униженные и оскорбленные
8.9 (7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冒险家瓦尔科夫斯基对“小人物”尤其是两个弱女子:管家女儿娜达莎和他的私生女涅莉的迫害以及一手造成的两个家庭的悲剧。
2021年11月20日 已读
“我没有错。如果我有错,人们一定会来责怪我,可是人家原谅我了!那我一定原本就没有错!再说了,如果我去认错,那不就剥夺了他们在道德上对我怀有优越感的幸福吗?何况我还为了我的过错痛哭流涕,受了这么大的罪过!所以我一定是没有错的,向我指出我过错的人是我的仇敌……”这样的话说一百遍,一千遍,说上一生,一个人就可以安心地度过此生了。会变得像公爵那样坏的人大概并不多,可是,也不要变成阿辽沙!卢卡奇说得没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是小说,他写的是信念。“读了你的书,我差点重新变成了一个好人。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要承担自己的罪责……
俄国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豆瓣 谷歌图书
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9.1 (45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9 - 10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是“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涯的里程碑。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与悲剧,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又难以言说的,尽在此书中。
2021年11月13日 已读
这是本让人不痛快的书。正派人士不必看这书,因为它没完没了地谈论人的自私与卑劣;躲在“美与崇高”里的人也不必看,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有多么造作,多么可笑。如果你觉得和地下室人有共鸣———完了,你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人。人呐!已经可以活着了,为什么还要追求自由意志,为什么要为眼见的一切卑劣、庸俗、愚蠢而恶心流泪呢?“如果活着仅仅为了不致让雨淋湿的话”。
人性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外国文学 小说
亨利六世(下) 豆瓣
The Third Part of Henry the Sixth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著;辜正坤,Jonathan Bate,Eric Rasmussen 译者: 覃学岚 2015 - 11
《亨利六世(下)》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中的一本,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概述了亨利六世34岁到50岁年间的英国历史。由于国王懦弱无能,王室家族之间的玫瑰战争继续进行,两派互有胜负,人民痛苦不堪。
2021年10月20日 已读
战火纷争之中,亨利六世的虔诚成了昏庸,仁慈成了软弱。“能让杂草滋曼的不正是和煦的轻风?能让强盗横行的不正是过分的宽容?”父子相戮,母亲失却幼儿,贵族们摇摆不定,视信义为无物,发假誓而无所顾忌。英勇的塔尔伯特和善良的护国公已逝,亨利只能眼见遍地焦土哀叹:“你们十分悲伤;可我还要悲伤十倍。”亨利的王位倾颓始于他撕毁了阿马尼亚克伯爵的独生女的婚约而迎娶玛格丽特,然而下部中不忠的王后却变得忠贞,在软弱的国王放弃认输之时领军奋战。阴险的约克公爵失了幼子,打了败仗,被迫戴上纸王冠,“其惨状连仇敌听闻了也要留下热泪”,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全剧终了,诸多贵族与平民已断送性命,爱德华四世踌躇满志,而心中无爱也无慈悲的理查杀害了亨利,预谋要掀起更大的风浪。
历史小说 戏剧 文学 玫瑰战争 英国
缮写室 豆瓣 Goodreads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缮写室是欧洲中世纪制作书籍的地方,但《缮写室》不是一本关于中古手抄本或者它们的缮写员的书,而是中世纪文学博士、诗人包慧怡的一本私人文学地理,一本记录在其成长过程中影响甚远的作家及其作品的阅读笔记。对于莎士比亚、刘易斯·卡罗尔、王尔德、“珍珠”诗人、安吉拉 · 卡特、 甚至米开朗琪罗的珍视与读解,不仅呈现出作为手艺人论手艺的精妙细腻,更表现出以写作这门手艺为自己在这流离溃散的世界筑造真正之家的努力。这本书阅读的终结,也将带来另一本以至更多本书的开始。
2021年8月30日 已读
题材对我这个半文盲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但读完的感受像刷了几小时豆瓣:令人愉快,结构精美,不时与众多美妙的名字不期而遇——但不能期待找到更深刻的东西。想想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年龄也只能叹气,可能我只是羡慕吧。最喜欢的一篇是《身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恰好也是最早的一篇(20岁!)无炫技而仅余赤诚,大概因为书写的对象也是一位最最天真的人。
中世纪 中国 包慧怡 散文 散文随笔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Goodreads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4 (38 个评分) 作者: (苏)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高惠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9
魔术师沃兰德(魔王撒旦)带着一只会说话的黑猫空降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凭借魔力“为非作歹”——爱慕虚荣的市民出尽了洋相,贪婪成性的官员莫名其妙葬送了性命,一座信奉无神论的城市,被超自然的力量搅得天翻地覆……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中,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场影响深远的判决正在紧张地进行。究竟该不该处死圣洁而又无罪的年轻人——耶稣?罗马总督陷入千年的纠结,也陷入了千年的悔恨。
一段如月光般凄美的爱情,命定般在莫斯科上演。上帝、魔鬼、焚毁书稿的大师、为爱疯狂的姑娘,一一登场;刽子手、告密者、通奸犯,自私自利者们,接踵而至。光怪陆离的幻景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就此展开……
《大师和玛格丽特》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作者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瑰丽世界。它用轻松诙谐、举重若轻的笔法,连锁喜剧、书中之书的结构,明快坚定、流光溢彩的语言,一扫俄罗斯文学给读者留下的沉重、深刻、难以进入的印象,被评为20世纪最好的俄语小说,法国《理想藏书》俄国文学49部理想藏书之首。
朋友之间 豆瓣
BETWEEN FRIENDS: The Correspondence of Hannah Arendt and Mary McCarthy, 1949-1975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 [美] 玛丽·麦卡锡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社 2016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2021年8月27日 已读
书信集。起初当八卦读的。并不了解玛丽·麦卡锡,只是在书信来往间窥视在智识活动中无比克制的阿伦特的个人情感:初到美国的边缘感,与雅斯贝尔斯的深厚友谊,在艾希曼审判中遭受的巨大非议,与海德格尔关系的缓和,布吕歇尔去世时遭受的丧夫之痛,对越战和水门事件的观察与反思……阿伦特克制而多沉思,麦卡锡快活而充满生命力,她们的书信总以“最亲爱的”开头,以“想你,爱你”结束。“世界渐渐地变成了一片陌生的沙漠,离去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在消逝”。有一个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朋友同行,这场停留在原地的旅程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书信 书信集 哲学 政治哲学 文学
蒙马特遗书 豆瓣
7.5 (126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
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 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
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 见证爱的不朽不灭
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
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蒋勋
《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骆以军
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
2021年8月24日 已读 难以评价。绝望、暴烈的爱,她想要的太多了,像狂暴的海啸要吞噬一切,又想像温柔的流水抚平爱人的伤痛。爱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像水。可她又说,自己并不贪婪,只是骄傲。名为遗书,实际上每一封书信都是她在呼喊:“救我!爱我!”这太可怕了。
台湾 台湾文学 同性 女性 文学
傅科摆 豆瓣
Il pendolo di Foucault
8.8 (27 个评分) 作者: (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 郭世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时值《傅科摆》出版二十五周年,作者翁贝托•埃科对小说进行了仔细修订,增补了数幅插图,并改写了其中一个章节。本书以翁贝托·埃科于2013年修订的《傅科摆》为底本。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加拉蒙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2021年8月16日 已读
不过是六八年五月风暴失败的回响,从战场上逃跑的人,沉默的人,妥协的人,面对理想的幻灭,意识形态的混乱,怀着悔恨与羞愧,怯懦地一头扎进科学与炼金术、宗教与神话、哲学与神学、语词与符号构筑的巨大迷宫,正如那些从腓力四世的火刑架上通过背叛侥幸逃生的圣殿骑士们一般。在幻想中,童年时没能学会对世界说“不”也没学会与世界和解的人们渐渐忘了现实,他们知道这场游戏不过是自己对抗虚无的玩乐,可当规则越发完备复杂,他们重新发明了现实。“作者必须死去,读者才能发现真理。”不存在才能带来存在。而在游戏之外,真正的智慧属于女性,因为唯有女性属于大地,带来新生。ps《达芬奇密码》就是对Eco的拙劣模仿吧……
UmbertoEco 外国文学 宗教 小说 意大利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 豆瓣 Goodreads
Unfinished Tales of Númenor and Middle-earth
9.5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石中歌 / 邓嘉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汇集了自远古至魔戒大战结束、时间跨度足有数千年之久的种种中洲逸事:
巫师甘道夫对促成矮人聚首袋底洞、谋复孤山的生动叙述;
伊熙尔杜身遭不测,魔戒落入大河的前因后果;
加拉德瑞尔的过往与力量之戒的铸成;
刚铎与洛汗两国缘何结下同仇敌忾的生死盟约;
沉沦之地努门诺尔漫长历史遗留的唯一记载;
以及初代黑暗魔君尚未败亡之时,杜内丹人的先祖图奥是如何亲见司掌众水之神乌欧牟现身于贝烈瑞安德的海滨,传奇英雄图林又何以慨叹自己“自童年起就在魔苟斯的黑暗迷雾中摸索”。
本书是为渴望更加了解中洲的语言文化、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的读者准备的厚礼。
诚然,书中“每个故事都是‘未完’的,差别只在程度的深浅,并且是多种意义上的‘未完’”,但传奇本无穷尽,故也永不终结。
2021年8月9日 已读
补充了诸多设定,努门诺尔王国的历史,加拉德瑞尔的爱情故事(以及冷酷拒绝费艾诺三次索要她头发的请求2333),刚铎—洛汗誓言的来源,甚至还有帕兰提尔的使用说明……我这种对一切细节都好奇的家伙遇上托老这样的设定狂魔真是太幸福了!
J.R.R.托尔金 史诗 外国文学 奇幻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