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特里·普拉切特:选择死亡 (2011) 豆瓣 TMDB
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
9.1 (33 个评分) 导演: Charlie Russell 演员: 特里·普拉切特 / Peter Smedley
其它标题: 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
英国著名作家Terry Pratchett患上了阿兹海默症,逐渐丧失写作能力的人生对他来说毫无生存价值,于是他开始思考自愿选择结束生命的可能性,走访了曾经选择过或正在决定安乐死的几个对象并拍下了这部纪录片。片中你将亲眼目睹死亡。
2020年9月17日 看过
含泪看完。是什么让你决定停止这一切?在哪一刻,你会想,“是时候了,该离开了”?我们有自由意志,不断做出选择,这其中也包括选择去死的权利吗?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死逼迫着我们正视生,在良心的呼召中选择在世存在的方式。而现在的欧洲哲学家们却说,能够选择生存的方式还不够,能选择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才能真正地让你了解生命,了解自己作为人类的本质。Terry 讲述故事为生,在纪录片的开头,他说,“当我无法继续写作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疾病会夺走我们体面活着的权利。在影片的末尾,在他要目睹另一位阿兹海默症患者接受安乐死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在还不需要安乐死的时候就做出决定,即使此时还能够体会活着的美好。Terry 最后没有选择安乐死,他想要“死在阳光下”。他于 2015 年 3 月 12 日去世。
2011 BBC Documentary TerryPratchett 死亡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克服,可以寄托于基督教的至高他者的注视,在这注视中人面向永恒的死亡战栗而获得新的被赠予的死亡,作为历史的负责任的人格主体由此建立。这一主体无疑对立于海德格尔被无声缄默的大音呼唤的此在,这一此在与至高存在毫无关系,大音的呼召不过是此在良心的条件而已。在德里达的解读中,帕托裘卡区别于海的本体-神学概念的关键在于“给予的死亡”:在上帝给予我的死亡中,我的被上帝给予的责任被唤起。而德里达所问的是,这一关于赠予死亡的话语是否是关于牺牲和为他者而死的话语。由包容他者差异性的友爱政治学,到为他者而牺牲,德里达渐渐趋近于列维纳斯。下一本《总体与无限》还是《马克思的幽灵》?最后的多于一十分费解,难怪巴迪欧要提出“纯多”。
哲学 当代激进思想及其研究 德里达 死亡 法国
斐多 豆瓣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杨降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 - 8
《斐多(中英对照)》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2013年9月27日 已读
The immortality of soul. 使用辩证法(非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是与他人的辩论)来求真理,不断推敲自己的前提是否足够准确,用反问和归纳的手法辩倒对方。绝对的、纯粹的东西不存在于现象界而只在我们心中(即形而上界),若要追求纯粹的概念只有跳出现象界(肉体)的桎梏,也即死亡。哲人追求真理而禁欲,凡人为强烈的欲望而禁欲,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保持灵魂的纯洁。人死之后躯壳就是无意义的,所以不必在意形式。死去的人是幸福的,留下的才是不幸的。谋杀永远都是邪恶的,不论以国家之名还是正义之名。灵魂不死,永生不灭,对真理的追求无穷无尽,持此一观点即可笑对死亡。
古希腊 哲学 基友的赠礼 杨绛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