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
不可能的正义 豆瓣
Juste impossible
作者: [法国] 让-吕克·南希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正义课
“这不公平!”——难道,一个孩子没有无数次或响亮或低沉地发出过这种愤怒的叫喊?“为什么不表扬我?”——难道,一个孩子从没有过如此的委屈悲愤?公平理当是平等对待每个人的,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那么是否存在着两种正义?究竟什么才是正义?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内容少也是没办法的吧,但讨论的问题真的很好,最打动我的是“在最低限度上,只有一样东西是每个人所应得的,那就是爱”。“爱某个人,意味着视 ta 为独一的人,ta 是 ta 之所是,而我们原意为 ta 做所有的事,给予 ta 一切,因为所有一切都是 ta 所应得的”。一个人应当有机会实现 ta 的潜能,成年人应当为了孩子讨论什么是正义与公平,而给予我们方向的最好的也应当是唯一的理由,是爱。
哲学启蒙 法国哲学 让-吕克·南希
我有一点喜欢你 豆瓣
Je t'aime, un peu, beaucoup,passionnément
7.9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南希 (Jean-Luc Nancy)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爱情课
我爱你,我们相爱,我不再爱你,我们要彼此相爱……“爱”的无限变位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但是,“爱”究竟意味着什么?释义为“爱智慧”的哲学,关于“爱”本身,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2022年1月5日 已读
与巴迪欧的说法有些像,“爱是一场伟大的劳作”,“爱是冒险”,是事件,是我们只能静待遭遇的东西。爱之伟大处在于向不可承诺之物作出承诺,在于全心接纳自身并自愿向他者敞开。爱绝非对他者存在的占有,而是在爱中,“我”与“你”共同重新构建我们的存在,也正因此,爱不索求独占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在爱之中,我们期待……”
儿童 哲学 哲学启蒙 情感 法国
多元与无端 豆瓣
作者: 朱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以“多元论”和“无端学”为其前后期不同的解构路径,对列维纳斯哲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重构。
本书即是对列维纳斯两条解构路径的展示与探讨。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深入研究列维纳斯哲学。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是要消解各种总体以拯救作为外在性或无限的他人。而由于各种总体又都是建立在“一元开端论”的基础上,所以对总体的解构最终又深化或具体化为对“一元开端论”的解构。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以《总体与无限》为核心的前期思想中,列维纳斯是通过“多元论”来解构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一元开端论”及其造成的各种“总体”。其具体策略是:确立每一个存在者的独一性,认为每一个自我的内在性都是不可还原的(不可还原到任何一种总体上,无论是国家、人类、还是历史),进而把每一个自我、内在性、心灵、主体性都展现为新的起源或绝对的开端,这样便建立起真正的多元性(多重开端),从而消解一元性,最终使总体破裂。而以《别于存在或去在之外》为核心的后期哲学则代表着列维纳斯解构“一元开端论”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不再是通过解构开端的“仅有性”或“一元性”、不再是通过确立“多元性”与“多元论”来解构“一元总体”,而是通过对“开端”本身的解构、通过展示出在任何开端之前早已就有的“无端”之维,来解构“一元开端论”以及各种总体。这一“无端”之维就是伦理,就是善良,就是自我对他人的替代……所有这些,从存在论和自我学上看都是“无端的”,没有根据和理由的。它别于存在、先于自我,它处在自我的“前史”之中,来自“不可记忆的过去”。这一解构策略被列维纳斯称为“无端学”(an-archéologie)。所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策略就从前期的“多元论”走向后期的“无端学”。
【名人推荐】
列维纳斯的哲学文本以晦涩艰深著称,这是因其思考的形而上学和元伦理学的风格所决定的。朱刚的研究、分析和阐述能够把握其细微之精髓,并且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做出重述与再构,深入而清晰地提供了一幅列维纳斯的思想图像。它与朱刚在商务印书馆《现象学文库》中出版的德里达研究专著《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恰好构成姊妹篇。
此外,朱刚在该书中十分清晰地梳理出列维纳斯如何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础上做出突破性尝试的思想途径,这个梳理对于重审现象学从德国到法国的承接与转变的思想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这部著作代表了汉语领域的列维纳斯研究的最新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倪梁康
2019年5月25日 已读
列维纳斯当然不是全部,绝对他者,他人的呼召,邻人,责任,对他人呼召回应而成的我,作为未来的他者、无限时间存续的孩子,他的哲学带着太多太浓重的犹太神学色彩,但这并无损于列维纳斯的魅力,他仍然为我提供了一条走出西方主体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迷雾的路径,我并非绝对孤独只能看到死亡的此在,而是为了拯救他人而“在这里”,何其感人。“面对面”的呼召,享受与“家政学”实存,给了我一些关于新唯物主义的思路,当然他此时的话语仍是海德格尔式的:享受并非本真的存在,回应他人的呼召才是。朱刚老师的解读很清晰。
伦理学 列维纳斯 哲学 朱刚 法国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文森特·德贡布 译者: 王寅丽 2007 - 2
法国哲学是用法语来表述的哲学,它诞生于笛卡尔用他的《方法谈》和所附的关于方法的三篇论文来对蒙田的《随笔集》做出回应的时候,但是伴随着笛卡尔向蒙田挑战而出现的不仅是法国哲学。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都一致同意:对以绝对确定性为特征的真理的寻求标志着现代哲学的登场。
在法国哲学的新近演化中,1945年后被称作“三H”的一代过渡到了自1960年起以三个“怀疑大师”闻名的一代:三H是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三个怀疑大师是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为什么在1930年到1960年间像圣徒般被尊崇的人物在六十年代中被抛弃了,而让位于新的到来者?新三人组的权威团体出现了,整整一代都从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确实耐人寻味。梅洛-庞蒂就说:“他们遇到的与其说是一个新哲学,不如说是认出了他们一直在等待的某种东西。”显然他们的解释背叛了大师本人的意思,但是背叛也许正是一种照亮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内在于那个思想的“未思的东西”的方式。
2014年5月18日 已读
有醍醐灌顶之感,但是到德勒兹我就乱了,要找导师讲讲。最后的结论是把量子力学引入了哲学吗?
同一与差异 哲学 法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