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九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5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时过境迁,美国政治已是右翼遍地,金斯伯格成了自由派斗士,我也早已不是那个憧憬自由主义的大学生。对比此时此地,只觉得荒谬可笑。有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更多的是沮丧愤怒(作者是自由派),眼看着最高法院全面右倾,“如此少的几个人却能这么快速地给法律带来这么巨大的变化”,不知道他面对当下的状况有何感想。看阿甘本讲例外状态关塔纳摩牲人这么久终于了解了大法官们在这件事上的厮杀。希望拿到现在这个学位后能有机会好好学一下法律,读一点法哲学并不够啊。
何帆 基友的赠礼 政治 法学 法律
国际法 豆瓣
作者: 邵沙平 人民大学 2007 - 1
国际法与我国法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国际法的许多重要法律文件和国际法院的判决均由英文起草而成。结合英文国际法律文件学习国际法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国际法规则的真实含头和解决国际法领域的问题。
本套教材有以下特色:
提供专业外语(国际法教材中的英文不是解决公共外语问题,而是解决专业外语问题)。本套教材注重从核心知识、核心理论、核心制度和核心案例等方面安排英文的内容,为确保国际法英文资料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英文资料一般来源于国际公约和国际法院案例。
注重结合中国实际。与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相比,本套教材注重反映我国的相关立法和实践,这是国外原版教材所无法比拟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把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中英文结合降低了直接学习英文原版教材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结构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反映了国际法最核心的法律制度和发展趋势,并考虑到了我国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案例方面,本套教材力求反映国际法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发展。
2013年6月7日 已读
明天我就卖掉你了
法学
论法的精神(上) 豆瓣 Goodreads
De l'esprit des lois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孟德斯鸠 译者: 张雁深 商务印书馆 1961 - 11
本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1689—1755)最主要的著作。该书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作者在本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
西窗法雨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刘星 法律出版社 2008 - 10
《西窗法雨》(第2版)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2013年4月10日 已读
很不喜欢,似乎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分析也很有问题,只能以“这是十二年前写的”和“这是面向初学者的”来安慰自己看完
中国 基友的赠礼 法学 法律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