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暴劫梨花 (1988)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The Accused
8.1 (46 个评分) 导演: 乔纳森·卡普兰 演员: 朱迪·福斯特 / 凯莉·麦吉利斯
其它标题: The Accused / 控诉
一次意外中,莎拉(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在酒吧被人强暴,在一旁围观的男人们非但没有出手制止这可怕的暴行,反而幸灾乐祸的加入了其中。事后,身心都受到了巨大创伤的莎拉将这些可恶的男人告上了法庭,没想到社会舆论却反过来指责她的放荡和品行不端。凯瑟琳(凯莉·麦吉利斯 Kelly McGillis 饰)是负责为莎拉辩护的检察官,身为女人,她对莎拉的不幸遭遇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审判的结果公布了,犯下罪行的男人们只被判了九个月的有期徒刑,本用来惩奸除恶的法律最后却沦为了犯罪者的保护伞,愤怒的凯瑟琳决不能坐视不管。在凯瑟琳和莎拉的不懈努力下,恶人终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两个女人通过她们的行动,挽回了身为女人的勇气和尊严。
审判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钱满素 / 袁华清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8 - 4
《审判》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为一整年。
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当天上午被捕,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31岁生日的前夜,K再次被捕,而这次他被秘密杀害了。在这一年当中,没有人告诉他犯了什么罪,他也自问无罪,但是只要审判没有结束,他就不得不为了案子四处奔走。他从律师、法院画师、神父等人那里得到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反倒越加困顿、无助,直至一把尖刀刺入他的心脏,审判落幕。
《审判》是法学博士出身的卡夫卡*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最难懂的一部小说。哲学家怀特海德曾给予它高度赞誉:“所有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同样可以说,所有西方法律的论述都不过是卡夫卡的注脚。”
2020年11月14日 已读
荒诞到让人喘不过气,与体系对抗的个体下场是注定的,而这正是现实。卡夫卡果然是个对自己的犹太性犹豫不决的犹太人,故事的内核实质上就是耶稣受难记。彼拉多拒绝对耶稣进行审判,但仍然通过handing over将耶稣交给犹太暴民送上十字架。这场未完的审判将罗马法律体系置于危机之中,同时也将人子的神性与人性置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彼拉多从神的手中偷窃了潜能,是为渎神。未经审判而上十字架实际上更为屈辱,K始终确信自己的无辜,在无尽的等待中,被逮捕却又没有失去人身自由、被搁置但又无法正常生活,他失去了普通公民的身份却也不是罪犯,陷入了一种“例外状态”。K和耶稣、和在只属于他的法律之门门口等了一辈子的乡下人是一样的,他们被排除出这个法律体系而被悬搁,可“法”却又只因为他们而存在,而这个“法”的目的从不是救赎。
卡夫卡 外国文学 奥地利文学 小说 弗朗茨·卡夫卡
大法官金斯伯格 (2018)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RBG
9.2 (729 个评分) 导演: 朱莉·科昂 / 贝齐·韦斯特 演员: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 比尔·克林顿
其它标题: RBG /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法官、第一位犹太裔女性法官,哥伦比亚法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终身教职(tenure)的女性,最高法院的自由派法官之一。影片讲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的生平事迹。
2020年9月21日 看过
浮光掠影地介绍了她的一生,不过对第一次听说她的人来说已足够,我还是推荐想了解她和她背后代表的一切的朋友读《九人》(就算夹带私货也仍足够好)!Be a lady, and be independent. Adore the one you love and fight for things you believe.
2018 传记 女性 女权 政治
九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时过境迁,美国政治已是右翼遍地,金斯伯格成了自由派斗士,我也早已不是那个憧憬自由主义的大学生。对比此时此地,只觉得荒谬可笑。有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更多的是沮丧愤怒(作者是自由派),眼看着最高法院全面右倾,“如此少的几个人却能这么快速地给法律带来这么巨大的变化”,不知道他面对当下的状况有何感想。看阿甘本讲例外状态关塔纳摩牲人这么久终于了解了大法官们在这件事上的厮杀。希望拿到现在这个学位后能有机会好好学一下法律,读一点法哲学并不够啊。
何帆 基友的赠礼 政治 法学 法律
脱罪大师 (逃脱大师) (2013) 豆瓣
The Escape Artist 所属 电视剧集: 脱罪大师
8.2 (87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威尔许 演员: 大卫·田纳特 / 阿什利·詹森
出庭律师威尔·波顿(大卫·田纳特饰)从未输过案子,他曾帮助很多罪犯成功脱罪。然后在成功帮助一名臭名昭著的谋杀嫌疑人脱罪之后,这一决定却给他招来事端。
2020年3月9日 看过
DT到底演过多少次单亲父亲啊,他是真的很会带小孩……高智商的斗智角色、放荡的浪子、精神不安定的变态角色都适合他,不过面对高武力值的真·变态还是快跑吧,DT!看不得他受委屈౿(།﹏།)૭,剧情压抑但好看
BBC DavidTennant 剧情 法律 犯罪
西窗法雨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刘星 法律出版社 2008 - 10
《西窗法雨》(第2版)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对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拨评说,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却时时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去思考中国的问题。
2013年4月10日 已读
很不喜欢,似乎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分析也很有问题,只能以“这是十二年前写的”和“这是面向初学者的”来安慰自己看完
中国 基友的赠礼 法学 法律 随笔
罪责 豆瓣
Schuld
8.2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译者: 吴掏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明镜周刊》畅销书榜No.1
他们都犯下了重罪,但都被无罪释放。
天地不仁!
德国最著名刑事律师亲身亲身经历的最经典案例
真实的生活比虚构的故事更残酷
---------------------
我们理应聊聊胜诉的快感。但我们只是坐在掉色的木板凳上,一言不发。
女子砸死熟睡的丈夫,被判无罪;九个男人轮奸一名少女,没有一个背负刑责;女学生作伪证使一名男子入狱,几年后为他翻案;情侣淹死猥亵男,未受任何刑事处分,最终选择了自杀……
刑罚有期限,正义未必能伸张,唯独罪责没有止境。
2013年1月16日 已读
卓越满99就送啦~看得我心情沉重我要去买萌绘本治愈。人们是否有权依据社会契约剥夺他人的生命,实行集体谋杀?
小说 德国 法律 社会学
我也有一个梦想 豆瓣
9.0 (8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总统是靠不住的 豆瓣
8.6 (109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美国宪法评注 豆瓣
作者: [美]约瑟夫·斯托里 译者: 毛国权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1
《美国宪法评注》是《联邦党人文集》之后美国最重要的宪法著作。作者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约瑟夫·斯托里生于1779年,1811年获得麦迪逊总统任命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829年获得哈佛大学任命成为戴恩教席法学教授,直到1845年逝世之前持续担任这两个职位。斯托里处在美国宪法在国家扎根成长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他作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塑造了宪法的成长,他在该作品中阐述了一个成长期间的宪法究竟是如何成长的。这正是该著作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经验指引。该著作是当时哈佛的必读书面,成为美国宪法学的经典,多次再版,出版后有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译本。

该书主要从两种重要的来源获得了最有价值的资料。它们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个时代三个最伟大的政治家无与伦比的评论;以及马歇尔首席大法官先生在宪法问题上的卓越判决。前者以令人敬佩的全面和说服力讨论了国家政府所有部门的结构和组织。后者以超群的造诣和恰当阐明了宪法权力和功能的适用与界限。《联邦党人文集》仅仅说明了这些权力和功能的目的与一般含义。而首席大法官的精致推理则推演了它们的终极结果和边界,其精确与清晰最接近数学般的证明。《联邦党人文集》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回应批准宪法之时最普遍的流行反对意见,没有试图在其推理过程中追求任何非常精细的次序;处理主题所采纳的方式是在当时最适合反驳偏见、赢得支持的那种方式。因而,具有自然联系的一些议题有时是相互分离的;适合一些重要论点的例证有时却是在附带讨论中提出的。作者将那部伟大作品中看来具有持久重要性的内容全部融入了这个评注之中,尽力使得它的实质内容能更广泛地传播。

读者必然不要指望在本书的段落中发现宪法的任何新颖观点和新奇解释。但是作者将宪法的奠基者和支持者关于宪法权力所主张的、政府实践所确认和证明的真正观点成功地带给读者。关于政府的事务,在作者看来,超验的精妙是不适当的。政府宪法是向人民的常识所言说的;从来不是被意图用来实验逻辑技巧或虚幻的猜测。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8.9 (223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言论的边界 豆瓣 Goodreads
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8.7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徐爽 法律出版社 2010 - 5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扫起落叶好过冬 豆瓣
8.4 (36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0
这本书分成五辑:第一辑是美国的历史故事;第二辑是有关法制国家立法规则的故事;第三辑是就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讲述有关司法过程的故事;第四辑主要通过修道士、苦修院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诉说“不宽容”的恶果;第五辑是作者关于读书和见闻的随想。五辑文章的故事性都很强,不仅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亦复深厚,读者于轻松的阅读中不难感觉到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