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点喜欢你 豆瓣
Je t'aime, un peu, beaucoup,passionnément
7.9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南希 (Jean-Luc Nancy) 译者: 简燕宽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最好的哲学启蒙书
大哲学家为所有怀有好奇心的读者开启的爱情课
我爱你,我们相爱,我不再爱你,我们要彼此相爱……“爱”的无限变位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但是,“爱”究竟意味着什么?释义为“爱智慧”的哲学,关于“爱”本身,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2022年1月5日 已读
与巴迪欧的说法有些像,“爱是一场伟大的劳作”,“爱是冒险”,是事件,是我们只能静待遭遇的东西。爱之伟大处在于向不可承诺之物作出承诺,在于全心接纳自身并自愿向他者敞开。爱绝非对他者存在的占有,而是在爱中,“我”与“你”共同重新构建我们的存在,也正因此,爱不索求独占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在爱之中,我们期待……”
儿童 哲学 哲学启蒙 情感 法国
Call Me by Your Name 豆瓣
9.2 (40 个评分) 作者: Andre Aciman Macmillan USA 2017 - 10
Andre Aciman's Call Me by Your Name is the story of a sudden and powerful romance that blossoms between an adolescent boy and a summer guest at his parents' cliffside mansion on the Italian Riviera. Each is unprepared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ttraction, when, during the restless summer weeks, unrelenting currents of obsession, fascination, and desire intensify their passion and test the charged ground between them. Recklessly, the two verge toward the one thing both fear they may never truly find again: total intimacy. It is an instant classic and one of the great love stories of our time.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of the Year
Named a Best Book of the Year by Publishers Weekly, The Washington Post, Chicago Tribune, The Seattle Times (by Michael Upchurch), and New York Magazine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2019年9月18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
2019年9月18日 评论 ἔρος和φιλοσοφία - 的确不是学院派的写作,我感觉是很存在主义的解读了。随手记些笔记,我总是太啰嗦。 《会饮》中最为人所知的阴阳人被劈开后寻求自己的另一半的理论是阿里斯托芬提出的,斐多对ἔρος的实用主义的解释当然不是完满的爱,ἔρος不可能是属神的东西,否则神就是不完满的,ἔρος也不是一位神,而只能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东西。ἔρος是否败坏νόμος?一方面来看,斯巴达的由爱侣组成的军队是最强大的,ἔρος似乎有利于城邦,另一方面看,ἔρος使人倾向于自然而反对家庭和城邦的νόμος。阿里斯托芬试图调和ἔρος和νόμος,阿伽通则赞美作为技艺的诗中包含的ἔρος。 而苏格拉底则对νόμος背叛得更为彻底。借助第俄提玛这个人物之口,苏格拉底指出,ἔρος具有三个阶段:生育、技艺和立法,但它们都终将朽坏。 ἔρος是πενία(penia,贫乏)和 Πόρος(poros,资源)所生, ἔρος永远贫乏因而永远渴求,它不过是位δαίμων,是人神之间的中介物罢了。 ἔρος和φιλοσοφία具有共同点:从低处始(对身体之美的渴求/对个体智慧的关注),引领人们向往永恒(完满的爱//真理),它们都交替与死亡与不朽之间。苏格拉底本人并不服从于ἔρο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遭受的众多指控有如赞美——他对年轻男孩的吸引力过分巨大,他本人却在哲学的自满中已无所求,他是一个孤独者。他拥有智慧灵魂的一切美好,但唯独缺乏正义:他在自身中得到智慧的满足而不关心他人。第俄提玛企图中和灵魂和身体的ἔρος的冲突,而苏格拉底对阿尔喀比亚德的拒绝却显明了灵魂所包含之物比身体更美——他重新建立起了事物的价值秩序。苏格拉底的这种独特的爱欲当然是对城邦的威胁,他的ἔρος超越了νόμος。 完全可以理解尼采猛烈抨击苏格拉底的理由:他的这种ἔρος败坏了自然,毁灭了悲剧,苏格拉底总是教育人们哲学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他要求人们走出洞穴,脱离原生视域,而尼采却说只有洞穴没有太阳,人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视域但永远都在视域之中(这是一个解释学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孤独在于他的ἔρος要求达到知者的共同体,尼采的孤独更为可怕: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存在互相理解的可能。 苏格拉底的最优秀的学生柏拉图相信哲学是爱欲最特别的表现形式。对爱欲的考察就是对我们灵魂的考察,爱欲的渴求提醒我们自身的不完整。 布鲁姆说他对柏拉图的解读总是被批评带有太多爱欲,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看看最后那段:海德格尔说人向死而生,苏格拉底却说人向永恒而生——最好的人就是爱欲,这是一回事。《美国精神的封闭》标了许多年却没看,有空可以补一下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柏拉图 爱欲
植物私生活 (1995) 豆瓣 TMDB
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Season 1 所属 : 植物私生活
9.6 (9 个评分) 导演: Neil Lucas 演员: 大卫·爱登堡
大卫艾登堡禄这次引领我们环游植物又神秘又奥妙的世界的介绍,现在已辑录在这套六集影片里。植物求生这个有趣的过程,从未试过以这种故事性、戏剧性的形式推出。大卫带我们细看植物的游历,成长,成花及与其它植物和动物斗争求存种种适应环境的奋斗历程。由有二百九十呎高的加州松树、或利用残忍的蚂蚁作保镖的赤藤,以至婆罗洲上面吞食昆虫甚至老鼠的瓶子草、植物世界的奥秘一一在这特辑揭盅。大卫运用了能将时间浓缩的摄影技术,来为我们展视生动的植物生活情况;用了极美丽的镜头去捕捉世界上最大,最鲜艳、最怪诞的植物。再加上特别的计算机图像,我们成功进入了植物的身体里面。让我们一同跟随大卫展开一个又惊讶又奇妙的旅程,去真正认识一个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