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2023年4月20日 已读
2023年4月20日 评论 对海德格尔的反叛 -   在海德格尔那里,没有真正的过去或将来,只有共同构成当下的作为整体的时间性。“向死而生”,是此在的职责,是直面死亡承当起本真存在的英雄的任务。而在列维纳斯这里,死亡永远迫近却绝无可能被“我”所掌握,“克服死亡”不过是主体的幻梦,当死亡来临,“我”已不在。“死亡就是筹划的不可能性”。但同时,死亡的绝对不可把握也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将来,在死亡中,“光”的经验被打断,客体停止朝向主体回归,“我”的绝对在先被废除,绝对异质的实存、匿名的 il y a在此显现。“死亡不再是肯定而是打破了我的独在”(p62)。这就意味着实存是多元的,而非只是不可逃脱的、统摄一切的实存。他者在此与我一同分担一种共同的实存。他者不是“向我显现”的,但也不是马丁·布伯所说的,“他者在先”,他者只是如死亡一般绝对的不可知,不可通过光而复归主体自身的存在,是使主体不再是主体的事件,在此,黑格尔的主奴之争从未开始,遑论把捉、认识、掌握这类彰显着主体之权能的词汇:“我”已不再能有所能,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回到无能呜咽的幼年。经验在此遭到毁灭,因为经验已预示着“我在”。只有接受死亡/将来的异质性,容许死亡被迎接,战胜死亡的企图才有可能在失去“光”的巨大恐惧中得以实现。与他人面对面的相遇也是同样。“在其中事件朝向一个不承担它的主体发生了,这一主体决不能与其相关,但是它却以某种方式位于主体面前。‘被承担’的他者就是他人”(p67)。在现在与死亡的深渊之间,在与他人的遭遇中,时间出现了,。“时间的条件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或位于历史之中”(p70)。“他人恰是我所不是者”(p77),他人不是我的ego 的投射,爱、同情与理解,并不因他人是另一个自我而发生。“情欲之乐的哀婉在于存在着二”(p80),柏拉图合而为一的爱欲永不可能实现,与爱人之间永不可能跨越的深渊也意味着,主体永远面对着他人,也永远欲求他人。爱欲意味着一种失败,意味着那种为自由的胜利而起的斗争从未开始。“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不源于我们的主动性,它也没有理由,它侵入我们并刺伤我们,但是我却在其中存活”(p84)。爱是完全的神秘。列维纳斯就此,将海德格尔的永不出场的sein、统摄一切的死亡转变成爱欲。   正因彻底的不可知、正因不可理解(前面已经说过了:认知和理解这类带有黑格尔的斗争意味的词汇无法用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拥有、知道和把捉是权能的同义词”(p85)),正因我只能“在期待之中”,爱才显得弥足珍贵,不是吗?
列维纳斯 存在论 时间 爱欲 现象学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2019年9月18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
2019年9月18日 评论 ἔρος和φιλοσοφία - 的确不是学院派的写作,我感觉是很存在主义的解读了。随手记些笔记,我总是太啰嗦。 《会饮》中最为人所知的阴阳人被劈开后寻求自己的另一半的理论是阿里斯托芬提出的,斐多对ἔρος的实用主义的解释当然不是完满的爱,ἔρος不可能是属神的东西,否则神就是不完满的,ἔρος也不是一位神,而只能是介于神和人之间的东西。ἔρος是否败坏νόμος?一方面来看,斯巴达的由爱侣组成的军队是最强大的,ἔρος似乎有利于城邦,另一方面看,ἔρος使人倾向于自然而反对家庭和城邦的νόμος。阿里斯托芬试图调和ἔρος和νόμος,阿伽通则赞美作为技艺的诗中包含的ἔρος。 而苏格拉底则对νόμος背叛得更为彻底。借助第俄提玛这个人物之口,苏格拉底指出,ἔρος具有三个阶段:生育、技艺和立法,但它们都终将朽坏。 ἔρος是πενία(penia,贫乏)和 Πόρος(poros,资源)所生, ἔρος永远贫乏因而永远渴求,它不过是位δαίμων,是人神之间的中介物罢了。 ἔρος和φιλοσοφία具有共同点:从低处始(对身体之美的渴求/对个体智慧的关注),引领人们向往永恒(完满的爱//真理),它们都交替与死亡与不朽之间。苏格拉底本人并不服从于ἔρο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遭受的众多指控有如赞美——他对年轻男孩的吸引力过分巨大,他本人却在哲学的自满中已无所求,他是一个孤独者。他拥有智慧灵魂的一切美好,但唯独缺乏正义:他在自身中得到智慧的满足而不关心他人。第俄提玛企图中和灵魂和身体的ἔρος的冲突,而苏格拉底对阿尔喀比亚德的拒绝却显明了灵魂所包含之物比身体更美——他重新建立起了事物的价值秩序。苏格拉底的这种独特的爱欲当然是对城邦的威胁,他的ἔρος超越了νόμος。 完全可以理解尼采猛烈抨击苏格拉底的理由:他的这种ἔρος败坏了自然,毁灭了悲剧,苏格拉底总是教育人们哲学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他要求人们走出洞穴,脱离原生视域,而尼采却说只有洞穴没有太阳,人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视域但永远都在视域之中(这是一个解释学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孤独在于他的ἔρος要求达到知者的共同体,尼采的孤独更为可怕: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存在互相理解的可能。 苏格拉底的最优秀的学生柏拉图相信哲学是爱欲最特别的表现形式。对爱欲的考察就是对我们灵魂的考察,爱欲的渴求提醒我们自身的不完整。 布鲁姆说他对柏拉图的解读总是被批评带有太多爱欲,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看看最后那段:海德格尔说人向死而生,苏格拉底却说人向永恒而生——最好的人就是爱欲,这是一回事。《美国精神的封闭》标了许多年却没看,有空可以补一下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柏拉图 爱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