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2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2021年11月27日 已读
诗意。美妙。听物理学家谈时间比听哲学家谈量子力学开心多了(此处特意隐去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名字)。如果你相信大爆炸理论,那就不得不承认:并不存在绝对的、均匀的时间,在宇宙的远处,没有什么“现在”存在,而在未来——如果时间不存在了,那么还有未来吗?虽然很烦海德格尔,但他说的确实没错:存在不过就是切分和聚合,就是时间性,就是我们的有限性——我们是有始有终的生物。那么,我们依凭何物生存?是记忆,是故事,是生命本身。语言并不透明,我们穿越层层迷雾书写,但这书写仍有意义。越发理解徳勒兹提出生存-活力论和阿甘本研究姿态的理由了……
2023年4月20日 评论 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理解时间。 -     亚里士多德说时间不过就是计数,就是描述事物相继发生的顺序。 牛顿说,在一无所有之处亦有时间。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十一卷里讲了那个著名的笑话:“神在创造时间之前在做什么?”“天主正在为那些放言高论者准备地狱。”不,正确的回答是:“在天主创造时间之前,并没有什么‘之前’。” 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到来,如果只有现在——那么现在将不再是现在,而只是永恒,这也就意味着时间并不存在。我们无法确认时间是否存在,但我们可以度量时间的流逝——不是以空间的尺度,不是以外物的标准,而只能是我们心中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内时间”。 柏格森延续了奥古斯丁的思想,生命纯然是无秩序的,时间即是绵延,是不可切分的,一旦被切分就不复存在,事物一旦经过切分就不再是它们原来的面貌。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把一切都当做可衡量、可计算、可交换的(这并不是他的原创,尼采在《道德的谱系》里已经说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要求一切都合乎比例,一切不合乎比例的都要被排除,不均匀的内时间被剔除,统一计时标准的时代开始了——生命不再是生命,而成了可以被切分以供出售的工时。 贡布里希说,时间并不存在,只有我们在衰亡。 爱因斯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看法。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随着人类观测的介入,宇宙间已不再有彻底的客观性。当我们在量子层面上观测事物,原有的时空尺度已失去意义。如果你相信大爆炸理论,你就会发现,在宇宙的远处,没有什么“现在”存在,而在未来(或者说在宇宙更荒凉的远处),时间将会流逝得越发缓慢,直至停滞——如果时间不存在了,还有未来吗?绝对的、均匀的时间并不存在,因果律并不完全可靠,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只有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万物衰亡,唯有熵在增长,我们凭什么断定,更为混乱的那一边是未来,更有秩序的另一边是过去? 海德格尔说:时间就是从将来回到现在而来,因为我们能够确定的最无可逃避的必然性就是:我们是有限之物,是有始有终的存在,我们注定死亡。存在不过就是区分与聚合,就是时间性,就是我们的有限性。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必有一死,开始筹划自己的生存的时候,才开始本真地能在。是我们的筹划让将来来到现在。没有自由,就没有希望与未来。 海德格尔的问题在于,他的此在是孤独的在者,每个人都只能独自筹划。我们竭力思考,想要描述宇宙完整的全貌,却忘记了,我们是从宇宙、从时间的内部进行观察,我们即是这个世界的盲点,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不再完美——这就是齐泽克所说的“视差之见”。 究竟谁说的是对的?我们对时间有如此之多的疑问,又该怎样确认“真实”?我怎样确认“我”之外有时间,除“我”之外其他人、它物也有时间?洛维利反复告诫我们:世界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事件的集合。世界只是变化,不是存在,而是生成。世界只是事件和连接事件的关系而已。我们究竟依凭何物而在?是记忆。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事件联结在一起,理解我们自己,也就是理解时间。而为了理解时间,我们首先要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 尼采说:“诗是对音乐的拙劣模仿”,因为语词对情绪的表达不如音乐直观——这是我因你,因这个世界而生的情绪,这情绪真实不虚。卢卡奇说:“艺术不能是模棱两可的,但生命本身却是模棱两可的。”语言并不是思想透明的容器,可是书写和创作仍有意义。去思考,去记忆,去写作吧,因为这就是时间。
卡洛·罗韦利 哲学 文化研究 物理 物理学
什么是真实? 豆瓣
Che cos'è reale? La scomparsa di Majorana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温琰 / WUXU 校 拜德雅丨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费米眼中“能与伽利略和牛顿比肩,却不通人情事理的天才”。
★他的离奇失踪事件引发了本书关于“真实”问题的精彩哲学讨论,是物理学与哲学的一次美妙邂逅。
★“我们一旦假定一个系统的真实状态本身是不可认知的,统计模型就变得不可或缺,并且只能取代现实。”
★堪称阿兰·巴迪欧《追寻消失的真实》“姊妹篇”。不同的是,巴迪欧运用了数学理论,阿甘本则从物理学角度切入。
★特别附录马约拉纳放弃发表的文章《统计规律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价值》。
- 内容简介 -
1938年3月25日晚上十点半,埃托雷·马约拉纳在那不勒斯登上了提莱尼亚公司的蒸汽船,出发前往巴勒莫。当时他已在那不勒斯大学教了一年的理论物理学。从船出发的那一刻起,这位同代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就消失了,仅留下些无从查证的传闻和推测。
我们想作出的假设是,如果量子力学有赖于实在必须被概率性遮蔽的惯例,那么失踪就是真实从概率计算中逃脱并不容置疑地被确定为真实的唯一方式。马约拉纳让自己成为真实的本质在当代物理学概率性的宇宙中一个典范的独特符号,并以这种方式制造了一个既绝对真实,又不太可能的事件。在1938年3月的夜晚,他决定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让关于自己失踪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无法验证。他以此行动向科学提出了一个迄今仍然难以回答又无可逃避的问题:什么是真实?
2021年4月5日 已读
关于概率或可能性的本体论研究。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不作为问题。统计规律不过是排除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在人为设定的理想状况下得出的结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忘了这一点并把统计学当做现实。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率是从隶属于行动的等级中解放出来的潜能,而在现代科学里概率性只是它本身,只为了治理而介入现实。纯粹的可能性取代了现实,知识认知的仅仅只有知识本身,唯有从概率计算中逃逸才能让真实被确定为真实。
哲学 思想 意大利 拜德雅 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