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
现代性与犹太思想家 豆瓣
作者: [法] 卡特琳娜·夏利尔 译者: 刘文瑾 编译 2017 - 10
本书主要从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时刻阐述犹太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几个不同面向,反映了现代性与犹太思想之间丰富的张力。第一个阶段是迈蒙尼德与斯宾诺莎两位犹太思想家对待哲学与宗教、神学与政治的不同。第二阶段首先发生在德国,然后在法国,伴随着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些犹太思想家对黑格尔主义的哲学统治以及对总体性范畴之暴行的反抗。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9月19日 评论 宽恕,但不可遗忘 - 宽恕的前提是承认自由意志,是拒绝接受“历史必然性”中的“注定被牺牲者”,拒绝承认有任何“历史进步”值得让人们受此苦难。承认罪行“由我决定犯下”才有可能与“曾属于我”的行动分离开来。如若不然,犯下罪行者将会以个人记忆为己开脱,甚至在“受制约的历史背景”中寻求宽恕他人的资格。这是更多仇恨与暴力的根源,是对受害者的背叛与遗忘,是对幸存者生命的扭曲和空虚化。德里达和利科所说的“无条件的宽恕”是不可能的,爱与宽恕的力量并不比死与罪的力量更强大。犯罪者必须诚心悔改,然而这悔改只能由其自愿做出。悔改的瞬间即为事件,有如神迹将历史打断,只有此刻,宽恕才有可能成立,我们才能从无尽循环的历史悲剧中挣脱出来。然而除了教导,除了努力守护不该被抹除的历史记忆,我们还能怎么做?国王的幽魂向哈姆雷特低声呼唤:“再见,再见,别忘了我!”受害者或许并不要求复仇,但绝不允许遗忘。不要忘记,不要移开目光,不要替他们宽恕,承担他人的苦痛,牢记自己是作为幸存者而活。不必等待在将来被救,不必允诺在未来原谅。弥赛亚若不是我,会是何人?救赎的时刻若非此时,会是何时?
列维纳斯 哲学 犹太教
论《创世记》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斐洛 译者: 王晓朝 / 戴伟清 译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亚历山大的斐洛(约前20—约50)是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思想家,他的思想是联系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纽结。斐洛坚信自己的宗教是一种普世宗教,认为各种哲学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来自上帝的真理,因此借用希腊哲学观念和语言来向大众论述摩西五经是合理的。本书以希腊哲学来阐释《创世记》,将一神论的犹太教义与希腊理性哲学或理性神学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