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丹·扎哈维 译者: 李忠伟 商务印书馆 2022 - 6
《胡塞尔现象学》是目前国际现象学领域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现象学家丹•扎哈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导论不失其深刻,同时又很适合研究者和高阶爱好者,是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胡塞尔思想概述和导论。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弗雷格的相似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2024年2月18日 已读
清晰得令人感动,“我作为一个继承者而是我所是”,“绝对真理作为一个开放的主体间的共同体的观念的共识,可以在一个永久的更正过程中被接近,尽管它永远不能被到达”,从而,“不存在停滞的世界,因为它只有在其常态性和非常态性的相对性中才被给予我们( Hua 15/212, 381,6/270。Ms.C 17 31a)。世界的存在只在表面上才是稳定的,而实际上,它是一个对常态性的构建( a construction of normality),而这在原则上是可能崩溃的。”胡塞尔试图给先验哲学以历史维度的努力给了我很大安慰。
现象学 胡塞尔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2023年4月20日 已读
2023年4月20日 评论 对海德格尔的反叛 -   在海德格尔那里,没有真正的过去或将来,只有共同构成当下的作为整体的时间性。“向死而生”,是此在的职责,是直面死亡承当起本真存在的英雄的任务。而在列维纳斯这里,死亡永远迫近却绝无可能被“我”所掌握,“克服死亡”不过是主体的幻梦,当死亡来临,“我”已不在。“死亡就是筹划的不可能性”。但同时,死亡的绝对不可把握也展现出一个真正的将来,在死亡中,“光”的经验被打断,客体停止朝向主体回归,“我”的绝对在先被废除,绝对异质的实存、匿名的 il y a在此显现。“死亡不再是肯定而是打破了我的独在”(p62)。这就意味着实存是多元的,而非只是不可逃脱的、统摄一切的实存。他者在此与我一同分担一种共同的实存。他者不是“向我显现”的,但也不是马丁·布伯所说的,“他者在先”,他者只是如死亡一般绝对的不可知,不可通过光而复归主体自身的存在,是使主体不再是主体的事件,在此,黑格尔的主奴之争从未开始,遑论把捉、认识、掌握这类彰显着主体之权能的词汇:“我”已不再能有所能,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回到无能呜咽的幼年。经验在此遭到毁灭,因为经验已预示着“我在”。只有接受死亡/将来的异质性,容许死亡被迎接,战胜死亡的企图才有可能在失去“光”的巨大恐惧中得以实现。与他人面对面的相遇也是同样。“在其中事件朝向一个不承担它的主体发生了,这一主体决不能与其相关,但是它却以某种方式位于主体面前。‘被承担’的他者就是他人”(p67)。在现在与死亡的深渊之间,在与他人的遭遇中,时间出现了,。“时间的条件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或位于历史之中”(p70)。“他人恰是我所不是者”(p77),他人不是我的ego 的投射,爱、同情与理解,并不因他人是另一个自我而发生。“情欲之乐的哀婉在于存在着二”(p80),柏拉图合而为一的爱欲永不可能实现,与爱人之间永不可能跨越的深渊也意味着,主体永远面对着他人,也永远欲求他人。爱欲意味着一种失败,意味着那种为自由的胜利而起的斗争从未开始。“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不源于我们的主动性,它也没有理由,它侵入我们并刺伤我们,但是我却在其中存活”(p84)。爱是完全的神秘。列维纳斯就此,将海德格尔的永不出场的sein、统摄一切的死亡转变成爱欲。   正因彻底的不可知、正因不可理解(前面已经说过了:认知和理解这类带有黑格尔的斗争意味的词汇无法用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拥有、知道和把捉是权能的同义词”(p85)),正因我只能“在期待之中”,爱才显得弥足珍贵,不是吗?
列维纳斯 存在论 时间 爱欲 现象学
声音与现象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里达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声音与现象,ISBN:9787100072083,作者:(法)德里达 著,杜小真 译
爱的秩序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多元与无端 豆瓣
作者: 朱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以“多元论”和“无端学”为其前后期不同的解构路径,对列维纳斯哲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重构。
本书即是对列维纳斯两条解构路径的展示与探讨。本书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为视角深入研究列维纳斯哲学。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是要消解各种总体以拯救作为外在性或无限的他人。而由于各种总体又都是建立在“一元开端论”的基础上,所以对总体的解构最终又深化或具体化为对“一元开端论”的解构。本书认为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以《总体与无限》为核心的前期思想中,列维纳斯是通过“多元论”来解构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一元开端论”及其造成的各种“总体”。其具体策略是:确立每一个存在者的独一性,认为每一个自我的内在性都是不可还原的(不可还原到任何一种总体上,无论是国家、人类、还是历史),进而把每一个自我、内在性、心灵、主体性都展现为新的起源或绝对的开端,这样便建立起真正的多元性(多重开端),从而消解一元性,最终使总体破裂。而以《别于存在或去在之外》为核心的后期哲学则代表着列维纳斯解构“一元开端论”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不再是通过解构开端的“仅有性”或“一元性”、不再是通过确立“多元性”与“多元论”来解构“一元总体”,而是通过对“开端”本身的解构、通过展示出在任何开端之前早已就有的“无端”之维,来解构“一元开端论”以及各种总体。这一“无端”之维就是伦理,就是善良,就是自我对他人的替代……所有这些,从存在论和自我学上看都是“无端的”,没有根据和理由的。它别于存在、先于自我,它处在自我的“前史”之中,来自“不可记忆的过去”。这一解构策略被列维纳斯称为“无端学”(an-archéologie)。所以,列维纳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一元开端论”的解构策略就从前期的“多元论”走向后期的“无端学”。
【名人推荐】
列维纳斯的哲学文本以晦涩艰深著称,这是因其思考的形而上学和元伦理学的风格所决定的。朱刚的研究、分析和阐述能够把握其细微之精髓,并且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做出重述与再构,深入而清晰地提供了一幅列维纳斯的思想图像。它与朱刚在商务印书馆《现象学文库》中出版的德里达研究专著《开端与未来——从现象学到解构》恰好构成姊妹篇。
此外,朱刚在该书中十分清晰地梳理出列维纳斯如何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础上做出突破性尝试的思想途径,这个梳理对于重审现象学从德国到法国的承接与转变的思想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这部著作代表了汉语领域的列维纳斯研究的最新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倪梁康
2019年5月25日 已读
列维纳斯当然不是全部,绝对他者,他人的呼召,邻人,责任,对他人呼召回应而成的我,作为未来的他者、无限时间存续的孩子,他的哲学带着太多太浓重的犹太神学色彩,但这并无损于列维纳斯的魅力,他仍然为我提供了一条走出西方主体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迷雾的路径,我并非绝对孤独只能看到死亡的此在,而是为了拯救他人而“在这里”,何其感人。“面对面”的呼召,享受与“家政学”实存,给了我一些关于新唯物主义的思路,当然他此时的话语仍是海德格尔式的:享受并非本真的存在,回应他人的呼召才是。朱刚老师的解读很清晰。
伦理学 列维纳斯 哲学 朱刚 法国哲学
列维纳斯 豆瓣
Entretiens avec emmanuel levinas 1983-1994
作者: [法]单士宏 译者: 姜丹丹 / 赵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单士宏曾以学生身份与晚年的列维纳斯进行了一系列交谈。这番对话充满了温情、钦慕与期待。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走向相异性的超越,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塔木德》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于本书的对话视野之中。
2019年5月4日 已读
浅,太浅,明明触碰到了列维纳斯思想的关键点却不肯看到海面下的冰山。关于宽恕的一节令人动容,这是现代犹太民族无法脱逃的命题。但列维纳斯的迷人仍是无法被掩盖的:“您听我说!上帝并不生活在天上。而是在人们为彼此所做的牺牲、对彼此的怜悯之中。天堂是空的,但在人的怜悯中充满上帝。”下一个要好好看的是保罗•利科,给自己挖的坑越来越大…
Levinas 伦理学 列维纳斯 单士宏 哲学
在世 豆瓣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作者: [美] 休伯特·L.德雷福斯 译者: 朱松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休伯特·L.德雷福斯著的《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1篇)(精)》是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部分的经典解读,作者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这个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文本,试图把海德格尔哲学观念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中耳熟能详的关于存在和心灵的观念联系起来,从而被誉为一部首次让英语世界读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本书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上的实践转向的奠基之作。实践转向的要义在于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解释后者,从而让二十世纪*重要的两个哲学家为这个转向“背书”。
马克思的幽灵 豆瓣
Spectres de Marx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何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法剖析社会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秩序即“新国际”的分析,结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思的文本的阅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国际”神话的解构功能和当代意义。德里达从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出发,寄望于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以挽救这个趋于破败的世界。
2019年4月9日 已读
看到某译者给这一译本打了一心,偷偷笑了…该称呼为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学or幽灵学的马克思?德里达要回答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问题,是对福山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弥赛亚主义的一次反击。文本分析和文字游戏仍是他所擅长的,习惯之后并不构成阅读阻碍。另一个至关重要问题的回答还有:解构主义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最旗帜鲜明的一次了,尽管他说:“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两百多年前的某人对恩格斯说过的那样”。幽灵与弥赛亚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还有我终于理解了其重要性的光学问题。第五章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太好,将来有机会重读吧。
哲学 德里达 政治学 现象学 经济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enomenology 豆瓣
作者: Sebastian Luft (ed.) / Søren Overgaard (ed.) Routledge 2011 - 9
Phenomenology was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ajor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and continues to be a vibrant and widely studied subject today.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enomenology is an outstanding guide and reference source to the key philosophers, topics and themes in this exciting subject, and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 student or scholar of phenomenology. Comprising over fifty chapters by a team of international contributors, the Compan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lear parts: main figures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from Brentano to Derrida main topics in phenomenology phenomen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 phenomenological intersections historical postscript. Clos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re topics in phenomenology such as intentionality, perception, subjectivity, the self, the body, being and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Companion is its examination of how phenomenology has contributed to central disciplines in philosophy such as metaphysics, philosophy of mind, moral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s well as disciplines beyond philosophy such as race, cognitive science, psychiat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sychoanalysis.
列维纳斯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英]柯林·戴维斯 译者: 李瑞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2015年3月12日 已读
二刷,收获太大。作者写得太清晰以至于我无话可说…
2015年3月12日 评论 伦理学的存在论 -        和德里达一样,列维纳斯想要的是超越欧洲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反对宏大叙事,脱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阴影。列维纳斯要达到的是一种伦理学的存在论,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之仍然保持尊重和敬意,这也是他被法国的后现代思想家门批评为保守的缘由。列维纳斯的目的和手段形成了矛盾,他严格遵循传统的学术规范,他所要批判的对象正存在与他所使用的文本当中。但他要强调的,是有某种超出存在论的东西。比如,面孔。这个概念不等于我们日常所见的面孔,而是主体与他者遭遇的瞬间,他者向主体展现的东西。列维纳斯惯于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达晦涩的哲学概念,这导致了他的哲学思想特别难以被解读。再举例来说,人的情绪的变化,也是不能被还原到being去的。列维纳斯的目的是引入不被形而上学统摄的经验,防止哲学再重新退回到形而上学中去,这是马克思所没有完成的工作。在欧洲人本主义受到怀疑和挑战的时候,列维纳斯引入了他者的概念,以伦理学的存在论呼唤人们的和平共处。这是在主体地位崩溃的时候引入的新的主体,人不再是世界上孤独存在的唯一主体,世界的其他部分不是主体自身的映射,而是他者。与他者的遭遇是主体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样列维纳斯就客服了胡塞尔的存在主义中的唯我论倾向。
Levinas 列维纳斯 后现代主义 哲学 现象学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豆瓣
Die Grundprobleme der Phanomenologie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丁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全书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林中路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7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