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解释
道德的谱系 豆瓣
9.6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梁锡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2021年11月17日 已读
对好与坏的词源学分析有些牵强。人,会衡量价值、会评估和估量的存在物,“天生会估值的动物”,为了遵从因果理性,人自身也必须变得可以被估算,可以被预测,可以被出售!正义与责任的起源不过是债权人对自己私产的维护,“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价值,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偿还”,所谓的宽宥不过是富人的特权。当群体统治开始,国家的秩序介入,肆意扩张的生命意志不得不转向内部指向自身,痛苦开始滋生,怨恨开始蔓延——这就是“良知谴责”的起源,生命本能转而变成了反对人自己的死亡本能。基督教的上帝成了最高的债权人:人永远也无法偿还神的爱,世间的罪欠达到了顶峰。以理性为名,在一切“善的事物”的基础上,又有多少鲜血和恐怖!虚无主义导致的最大灾祸:对人的无比厌恶和巨大同情。“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Nietzsche 伦理学 哲学 尼采 德国
被拯救的威尼斯 豆瓣
La Venise sauvée
8.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西蒙娜·薇依 译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9 - 3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被拯救的威尼斯》是西蒙娜•薇依生平写过的唯一一部悲剧。
《被拯救的威尼斯》的故事取材于圣雷拉尔修士所记载的、一桩发生在1618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西班牙人谋反威尼斯共和国事件”。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盛极一时,为达到将威尼斯共和国收归治下的目的,暗中策划了一次谋反行动。时值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欧洲各国均设有常备雇佣军。西班牙人收买大部分驻威尼斯的雇佣军和若干外国军官,计划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夜突袭威尼斯。行动计划的指挥之一加斐尔出于怜悯向威尼斯十人委员会告密,致使行动败露,所有谋反者当夜被处以死刑。加斐尔本人被驱逐出威尼斯。
这部悲剧一以贯之地围绕薇依始终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这两句话可为佐证:“怜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怜悯;怜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邻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自古希腊以来,第一次重拾完美的英雄这一悲剧传统。”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两句话亦是理解和思考《被拯救的威尼斯》的起点。
2021年7月4日 已读
为了爱,为了美,撕裂自身、献祭自身、被逐出人类存在的共同体之人。加斐尔、基督、狄俄尼索斯,甚至是薇依本人,他们的形象何其相似。
2021年7月4日 评论 沉默地踏上苦路 - 唯有自我献祭才能成就正义,然而比正义更重要的是友爱,自我献祭者的结局唯有不义的名声。完美的英雄必须承受不义之名,正是这种荒谬性成就了希腊的悲剧。 薇依说:“我对尼采几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肉体上的厌恶”。苦行者与歌颂生命者,他们的精神确是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同样是游离于人群之外、自我流放、自我献祭的希腊式悲剧人物。英雄必须沉默,在寂静中走上苦路。悲悯是属神的,人与神之间存在无限的距离,当人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怜悯献出一切时,ta的唯一下场只有苦苦呼喊而毫无回应。 对一个人所能行的最大恶行就是无视ta的存在,正如阿伦特所说的:纳粹犯下的最恐怖的恶行是他们一步步剥夺了犹太人赖以为人的东西,将他们放逐出人类共同体之外,而在这一切受难者当中,处境最糟糕的是那些管理自己的同胞、负责收敛尸体的那些人。也正因此,薇依才会断言:目光即是拯救之物。而列维纳斯,经历了大屠杀失去一切的他思考的结果是,避免这种极恶的唯一办法只有直视他者的面容。我们必须承认他者的存在。“友爱即是享有我们的共同存在”,我爱你,却并不想把你变为我的另一个存在。他者应当、也永远不应被“我”所同化。同一性的梦,否定性的梦,在屠尽一切异类的极权面前应当醒来。 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拒绝一对多的统摄,那么多从何而来?薇依给的答案是:神因着爱,否定自身而创世,因此除了世界本身,没有完美之物,我们应当接受世界是其所是。她一生都在抗拒自己的犹太性,作为法国知识分子和不愿受洗礼的天主教徒而活,但这种顺从、对“原罪”的无声默认在我看来还是太过犹太了。
哲学 外国文学 宗教 思想史 戏剧
柏拉图学说指南 豆瓣
作者: 阿尔吉努斯 / [爱尔兰]狄龙 英译注疏 译者: 何祥迪 译 2016 - 3
阿尔吉努斯的 《柏拉图学说指南》,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柏拉图学说指南》基本按照哲学的部分和主题去概述柏拉图学说,我们并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被古人使用过,因为它直到10世纪才为后人知晓。此后它盛行于拜占庭和文艺复兴时期,拥有柏拉图学说入门著作的地位,甚至叔本华还用它去理解柏拉图的“相论”。
迄今为止,该书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和日语等等。
柏拉图书简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彭磊/译注 华夏出版社 2018 - 4
此译本由年轻的柏拉图学者完成,作为译著,译文忠实于古希腊原文且文笔优美;作为研究,文前题解、文中注释详尽而深入。目前国内虽然已有一种柏拉图书信的译本在先,但未加笺注,帮助有限。因此,这个译本可以称得上柏拉图书信研究领域的填空之作。
译本在追求“信”与“达”的基础上,兼顾文本的文学价值。语言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稳步前行,既保留了古希腊原文雍容宁静的风度气质,读起来也晓畅明白,毫不缠夹。几可媲美另一部柏拉图译作,即吴飞老师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
本译本基于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
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弓与琴 豆瓣
The Bow and the Lyre: A Platonic Reading of the Odyssey
作者: [美]瑟特·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 译者: 程志敏 华夏出版社 2016 - 10
伯纳德特一生都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经典作品的解读,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了他整个学术生涯。在撰写完解析《伊利亚特》的博士论文四十年之后,他再次转向荷马,写出《弓与琴》,以柏拉图为路径进入《奥德赛》,试图以柏拉图对话中展开的观点审视荷马史诗的情节发展,以此考察诗与哲的关系。
伯纳德特在《弓与琴》里处理了很多主题,比如智慧在思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聪慧的佩涅洛佩这位弱女子是怎样利用智慧并忍受儿子的误会拖住了旁人对王位的觊觎,并成功地保住了王位;“地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意义;生与死的关系如何;神人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智慧著称的雅典娜要建立起什么样新型的神人关系;此外,伯纳德特还讨论了社会生活、秩序与正义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变化,人的有限性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等。奥德修斯表面看来终于回归家园,仿佛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实际上他完全受命运的摆布,这位坚强的汉子最终只好认命,这是为什么?奥德修斯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他开初选择了智慧和知识,最后却扬弃了知识,转而去建立信仰,这种康德式的问题之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弓与琴》基本按照《奥德赛》的叙述结构来谋篇布局,通过奥德修斯这位英雄的历险,逐渐将读者带向对各主题的深入思考。
2019年1月7日 已读
看得我目瞪口呆,施派了不起哦……《奥德赛》的主题不是表面英雄征程,而是1.神义论,神的作为乃是全然合理且正义的,凡人遭受的惩罚是他们自己招徕的恶果,所做的选择也是在自己的机智/心智之下做出的,而非受神诱惑;2.政治,奥德修斯屠戮求婚人并不具备正义性,正如特洛伊之战也不过是一场海盗的劫掠般,求婚人的作为不值得他们遭受屠杀,奥德修斯的屠杀与其说是在报复他们骚扰妻儿、损耗他的财产,未若说是在为儿子继承王位清理障碍(求婚人都是国之栋梁),并压制伊塔卡人因丧失家人兄弟而生的忿怒(奥德修斯独自而返,丧失了所有同伴),这也注定了奥德修斯在经历二十年的颠沛流离返家后又要立刻踏上旅程。被这种解读方式唬住的我可能读书太少?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学希腊语啊……
伯纳特德 奥德修斯 政治哲学 经典与解释 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