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恋人絮语 豆瓣
8.8 (72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2019年8月8日 已读
当一切都被解构为符号和意向,能指与所指,一切的意义何在?恋人的絮语原本就没有意义,这也是对抗语言学分析的唯一路径:于是,不去说出爱意,不去爱不再是或还未成为我的对方的人。这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恋人在语言之中的唯一出路。#私が恋爱できない理由#
哲学 文学理论 法国文学 爱情 符号学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收录巴特的两种著作,前者约14万字,后者2万余字。1952年巴特进入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词汇学和社会学研究,在其后的七年间在《新文艺》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揭露大众文化迷思的文章,后来集结成《神话修辞术》(Mythologies, 1957)。从此,巴特被公认是关于我们怎样通过语言、服饰、手势相互交流的最有独创性的评论家之一。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Critique et verite, 1966)与其对抗,控诉那种陈旧的、布尔乔亚式的不重视语言细节、刻意忽视其他理论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批评方式;他热情地呼吁读者要摆脱既成观念,按照现代思想看待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总是先由一种语言与其自身的冲突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