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豆瓣
作者: 胡适 著 / 肖伊绯 整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该书包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卷中篇目辑佚以及附录四部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自1919年2月出版以来,以其“截断众流”的理论创见与学术魄力,迅即获得海内外学界及读者的好评,再版数十次之多。由整理者肖伊绯发现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是1919年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时所讲的中古哲学史部分,集中讲述了汉代的哲学,在论述哲学发展的同时,也涉及对天文学与谶纬迷信、对中医的态度等方面的论述。作为北大内部铅印的讲义本,它未公开出版发行过。卷中篇目辑佚,是整理者从上海博物馆胡适手迹中提取的原写作计划中的卷中下半部分。附录有整理者肖伊绯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版本考证、对卷中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文章6篇。
胡适口述自传 豆瓣
作者: [美国] 唐德刚 / 胡适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 - 9
本书是胡适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作的英文口述自传,由唐德刚记录、整理,后又经唐德刚翻译、注释出版了中文版本。
书中详细记述了胡适一生的求学和研究活动,为读者展示了胡适思想变化的完整脉络,是读者了解胡适的最佳读物。
胡适口述自传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胡适 口述 译者: [美国]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对自己的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氏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这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胡适作品新编 豆瓣
作者: 胡明 编 2009
胡适的这册作品新编主要的两个门类是散文与诗歌。
胡适的散文作品,当然与他的白话文运动的理论提倡与实践示范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并不打算更多地收入他的关于新文学的理论文字,因为其中许多名篇读者耳熟能详。考虑到散文的文学质性,我们更有兴趣也更多的是选择胡适的文艺短章随笔,其次是社会人生杂感,再次是思想文化论辩,最后是序跋、书信与日记。序跋,注重他的重要的为文化学术著述作的序跋;书信,注重的是有旨意、有情绪、有人文趣味、有历史价值的书信;日记,从文体的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作品”,原本也是无意昭世与传世的。我们这里只选录了嵌入文化理性深处,从特别的视角展示了他一生生命逻辑进程的那几段。总之,选文篇目大抵都符合胡适在《什么是文学》中说的“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有这“三要件”,文章即有了生气,有了生命,也有了传世的价值。
诗歌,我们这里选了二十五首。胡适是公认的“新诗老祖宗”,他的文学革命最早即是在新诗的尝试上实施战略爆破的。胡适一开始就把白话能不能写诗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对抗最尖锐而具义最沉重的前哨战,我们从梁启超忽而支持称美、忽而改口否定,章士钊忽而举手“投降”、忽而“反叛”出去的反复中,就可以看出白话新诗破土而出时艰难困窘的命运。当然,胡适的“尝试”最后是大获成功的。他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和《白话词四首》是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诗词;他1918年发表的《老洛伯》是中国现代第一首白话译诗;他的《尝试集》1920年3月的出版(9月又出增订二版)又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第一本集子。这几个第一铸成了他在中国白话新诗领域“开风气”首创地位和实际上的宗师身份。1931年1月24日胡适读了徐志摩、闻一多、陈梦家三人呈送他批评的诗歌后,大加叹赏,忍不住宣布新诗尝试进程的最终完成,画上完美圆熟的句号。他在日记中说:“新诗到此时可算是成立了。……他们此时的成绩已超过我十四年前的最大期望了。我辟此荒地,自己不能努力种植……这几年来,一班新诗人努力种植,遂成灿烂的园地。”这大抵也正是胡适领导中国诗歌范式转型的文化意义之所在,他自己能不能种植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