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艺术作品的本源 豆瓣
作者: [德] 海德格尔 著 / [德] 伽达默尔 导论 译者: 孙周兴 2022 - 5
《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到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的讲稿,演讲在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这篇文章现已成为西方美学领域的名篇而备受关注。本书收录了三篇文章:1.《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在本文中海德格尔围绕着“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进行沉思;2.《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前文的初稿,与前有一些不同之处,包含许多与定稿不同的想法。3.伽达默尔为《艺术作品的本源》单行本所写的导论,后来伽达默尔将这篇文章收入自己的《文集》并改标题为《艺术作品的真理》。
2023年12月18日 已读
伽达默尔的雷克拉姆版导论即《哲学解释学》中收录的《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在《伽达默尔文集》第三卷中又题作《艺术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1950 年收录于《林中路》的定稿与 35 年发表的演讲初稿也有颇多差异,“大地”概念似乎可看做《形而上学导论》中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讨论的延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为知性与道德取得平衡而给出的含糊答案导向了危险的主体美学,艺术只有在其审美王国之中才能成功地达到理念与现实的和解,海德格尔并不满足于止步于此。“大地”对立于《存在与时间》中作为此在之筹划的关联整体、构成一个先行于所有人类此在之关照的筹划境域的“世界”。若说世界是作品开启、建立和显露的东西,大地既是那个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 。大地并非柏拉图所谓的“质料”,世界也并非亟待实现的“形式”。在作品中,“从未有过之事”的涌出与自行锁闭总是同时发生,艺术的本质就在于让真理“一跃而源出”,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同时也是自行遮蔽的,这种敞开与遮蔽之间的张力,海德格尔称为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艺术作品就是世界与大地、涌现与庇藏之间的争执。
伽达默尔 哲学 海德格尔 艺术
坂本龙一特别线上音乐会 (2020) 豆瓣
Ryuichi Sakamoto: Playing the Piano for the Isolated
9.2 (40 个评分) 导演: Kensaku Kakimoto 演员: 坂本龙一 / 本条秀慈郎 Hidejiro Honjoh
其它标题: Ryuichi Sakamoto: Playing the Piano for the Isolated
2020年4月2日,为日本新冠疫情待在家中的民众,日本dTV免费直播音乐家坂本龙一与三味线演奏家本条秀慈郎的演出。
Setlist:
Ryuichi Sakamoto
M1. Andata

Hidejiro Honjoh
M2. honj Ⅱ
M3. Orikaebaya (Music by Hidejiro Honjoh)
M4. Vermillion study (Music by Hiroya Miura)
M5. Nocturne No.2 (Music by Kyoko Hirai)
Ryuichi Sakamoto & Hidejiro Honjoh
M6. improvisation - 20200402

Ryuichi Sakamoto
M7. 1900 (Music by Ennio Morricone)
M8. Minamata - Main Theme
M9. Gui
M10. Mizu no Naka no Bagatelle
M11. Bibo no Aozora
M12. Aqua
M13. Energy Flow
M14.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ending-
M15. Perspective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2022年3月7日 已读
敏锐。想起特德·姜的The Truth of Fact, the Truth of Feeling,当相机替代我们去观看,“把经验微缩化,把历史变成奇观。照片创造同情不亚于照片减少感情和疏远感情”。相机发明之前,人们怎样感受世界?绘画干涉现实,而影像只是现实质料的残余,如果你相信镜头所采集的既是现实——那么如卡夫卡所说,我们只是在误解世界,误解自己。影像无法为我们提供世界的全部样貌,哪怕是记录了一个人一生的影像也无法描绘 ta 生命的真正面貌。面对影像我们无能为力,摄影发生时,我们并不在场,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扭头不看,并为“观看者”的安全位置隐隐不安。关于中国的一段极好。此地作为监视手段的摄影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只允许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只允许凝视唯一一种影像,那唯一的陈词滥调。
摄影理论 桑塔格 艺术 观看之道
Wolves In The Walls (PB) 豆瓣
作者: Neil Gaiman / Dave McKean BLOOMSBURY 2004 - 10
全书由一篇简介开始,简介的内容其实就象是聊天,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聊天。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小花絮,那篇文章的灵感来自哪里,另外一篇写完之后的感受,诸如此类的话题,对于阅读理解后面的文章有一定的帮助。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awww可爱(但是也非常恐怖),我小时候也总疑心墙壁后头有秘密通道,大卫甜你给小孩子讲这么恐怖的故事居心何在。
NeilGaiman 图画书 奇幻 插画 漫画
魅影缝匠 (2017) TMDB 豆瓣 IMDb
Phantom Thread
7.6 (590 个评分) 导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演员: 丹尼尔·戴-刘易斯 / 薇姬·克里普斯
其它标题: Phantom Thread / 霓裳魅影(港/台)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伦敦,雷诺兹(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和妹妹西丽奥(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 饰)一起经营着名为“伍德科克之家”的制衣所,在伦敦当时的上流社会之中,能够穿上雷诺兹亲手缝制的礼服是每一个王公显贵和明星名流的愿望。
一次偶然中,雷诺兹在餐馆里遇见了名为阿尔玛(薇姬·克里普斯 Vicky Krieps 饰)的女服务生,两人一见钟情。雷诺兹将阿尔玛领入了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但阿尔玛眼中却一直凝望着雷诺兹的身影。在生活中,雷诺兹是一个特别难缠和挑剔的怪人,朝夕相处之下,他和阿尔玛之间屡屡产生矛盾。眼看着雷诺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阿尔玛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来捍卫她的爱情。
2021年8月7日 看过
“全然地交托自己”,我以为要做到这点需要的是天真,是勇气,亦或只是单纯的鲁莽。我以为年轻的女孩会顺从、沉默、陪伴,献出自己的全部,除了满足于做被凝视的客体以外别无所求。可是我错了,天真的是他而不是她,全心全意信赖着对方、敞开自我的是他,他看着她,微笑着吃下那口蘑菇,眼神里满是挑战,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他知道!”他知道脆弱能让自己重生,被打断原有的秩序,被迫去遭遇,新的创造力由此涌生。“我害怕被抛弃”,交托自己,显现脆弱,被占有,从此他不必再害怕。而这一切又是他自己一手促成,是他让她接纳了自己,扫清迷雾,为占有他而不择手段,然后与他默契地相视一笑。被凝视的人也在改变着凝视的那一方,这不是sub和dom的权力斗争,其间交织的比起情欲更多的是爱,是爱人之间的和解。
2017 传记 剧情 复古 奥斯卡
新艺术的自然与曲线:新艺术运动 20 讲 豆瓣
作者: 心安工作室 编著 2020 - 4
西方艺术史上的所谓“新艺术”,即Art Nouveau。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法文词汇。严格来讲,“新艺术”运动是一个有欠规范的名称,它所指涉的真实对象是百余年前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艺术设计思潮及艺术实践的总体风尚,但其范围并不局限于法国。Art Nouveau一词仅仅是法国对于上述思潮和风尚的称呼,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这同一种艺术风潮则有着不同的称呼,例如在奥地利,这一思潮和风尚被称为“分离派”运动(Secession),在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运动(Jugendstil),在意大利则被称为“自由风格”运动(Stile Liberty),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名称各异,但若从总体的和历史的观点来看,与19世纪前期和此前的西方艺术风格相比较,在各个国家发生的上述这一思潮和风尚又都同时体现了一个“新”字——它们都是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正统艺术风格的更新、扬弃乃至背离。因此,在这一意义上笼统地以“新艺术”来称呼它们,却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必须同时记住,在“新”这一共同特征下,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现也有着诸多差异。
新艺术运动发端于19世纪末,大致结束于20世纪初,它是一种广泛的艺术思潮和艺术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包括欧洲大陆、英美及其有关属地。以及部分东亚和中亚地区。新艺术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跨越世纪转折点的艺术潮流,它前承19世纪中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后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流行开来的装饰艺术运动,以及后来的现代主义思潮,因此新艺术运动作为一种转折和过渡,在西方美术发展及工艺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寂静的深度 豆瓣
Hopper
8.2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光哲 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总是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三十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厄普代克说。
此译本由全本书店提供翻译校对,有别于先前的杂志版。
2020年8月25日 已读
翻译、装帧、内容都很好。斯特兰德用词精准得正如霍珀对那些瞬间的捕捉。霍珀画笔下的人物都太冰冷了。我们观看,进入,探究的目光在画面戛然而止处被打断,而画中人的目光永远投向虚空,姿态僵硬而怪异,正如我们记忆中的客体,空有理想姿态而无情感流动,永不与观看者相会。霍珀画里的光线是停滞的,不流动的,他捕捉的只有无比精准的孤寂而沉默的瞬间,而这孤寂从何而来,前因后果如何,他并不打算解释。他的画面的重心总不在画里,而在边界之外。观看的目光被打断,无法继续探究不可抵达之处。画面的不均衡性令观者不安,可见的一切呼喊着、逼迫着我们继续前进,而边界全然地拒绝我们。我们无处可去。
hopper 斯特兰德 爱德华·霍珀 绘画 艺术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6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各个意义上来说都是我拥有的、读过的最美丽的书。文艺复兴三杰和伦勃朗的部分几乎令我感动落泪。2019/10/18 终于读到梵高的部分了,他的玉米地里空气中美丽的光线和他写给提奥的字句竟使我头皮发麻,艺术的伟大之处。这是艺术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是人几千年来不断地去理解这个世界也理解自己、并且努力展示自己的这一理解的过程。最珍贵的成果当然是:人们发现艺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别忘了,在艺术的潮流一次又一次转向时,贡布里希爵士时时提醒我们别忘了过去,别忘了艺术最初的样子。在这一刻我愿意放弃潜能、逃逸、延异等等时髦概念而去做赫尔墨斯的信徒:相信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可沟通性,相信灵光降临的那一伟大时刻。
历史 文化 科普 经典 美学
图像的命运 豆瓣
Le Destin Des Images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张新木 / 陆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现代人不屑于想象”,马拉美如是说。诗人、画家、戏剧家或工程师们都想用形式与行为的统一去取代现实与图像的古老二元性。生活本该因此而得到革新。
我们当代人不再相信革命,即使在过去,也没有重新赞美图像的崇拜:画布上的卓越闪光,摄影或平面图像的刺点。图像成为他者的感性在场:变成血肉之躯的语言或不可再现的上帝的印记。
针对上述观点,雅克•朗西埃将复合而又异质的自然与我们称之为图像的东西对立起来。图像既非纯粹的复制,又非原生的在场,而是一些独特的操作,它会重新分配可见物、可说物和可想物之间的关系。借助戈达尔的图像句子,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它叠加灰暗的电影镜头、灭绝犹太人的图像和哲学家的话语的情况,本书剖析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纽带,它们连接着诗学象征和工业设计,也连接着19世纪的虚构想象以及关于集中营的见证或是当代艺术的装置。
同一个计划推动着这种交叉的过程:将图像从神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把它归还给诗学的创新和政治的赌注。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糟糕的文风,我为什么不直接去读本雅明和鲍德里亚…最后一章有点意思,语言和艺术都要设法显现事件核心的不可再现物,自相矛盾的任务。
哲学 图像学 文艺理论 朗西埃 艺术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2019年5月8日 已读
普尔奇内拉是什么?是意大利戏剧的木偶,是嬉闹的笑声或泪水的秘密,言说的不可能性即是语言本身的经验。普尔奇内拉并不存在,他也并不经历什么—他只经历他未曾经历过的。普尔奇内拉不参演戏剧,他只打断戏剧。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只是找到通向本源的通路—通过打断。这是普尔奇内拉的教导。普尔奇内拉既不存在也不死—它属于存在的剩余,它的肉体通过无作为而向新的身体之用展开新的可能性。普尔奇内拉只在bio的彼岸生活,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伦理就是我们如何微笑。普尔奇内拉打破了纯粹生命和人、身体和语言(logos)之间的虚假连结,他只是一个身体之用,他就是zoe和bios重叠之时的显现。本然的人性的生命正是普尔奇内拉式的生命:通过不作为保持住潜能而向可能性敞开。
哲学 意大利 拜德雅 生命政治 艺术
无限的清单 豆瓣 Goodreads
VERTIGINE DELLA LISTA
9.2 (14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 UMBERTO ECO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0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等活动,并完成这本关于“清单”的图文专著。书中探讨了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出现的“实用清单”、“诗性清单”、“既实用又具诗性的清单”存在的意义与功用。艾柯将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在阅读文本或观赏画作时常常忽略,甚至厌恶的清单——有限的清单、无限的清单;名字清单、图像清单、地名清单、属性清单;混乱的清单、令人晕眩的清单、非正常的清单……寻找清单的本质。
我喜欢清单,就像有人喜欢足球或有恋童癖一样,人各有癖好。清单是文化的根源,是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组成部分。清单并不破坏文化,而是创造文化。无论看哪里的文化史,你都会发现清单。
——翁贝托·艾柯,摘自德国《镜报》访谈
◆ 艾柯可能是今日整个西方世界读书最多的人,近年挟其骇人学养连番炮制了三册图文并茂的概念史巨著。头两本分别论美论丑,我虽佩服他的广博,但没读出什么新意。只有最近这一本《无限的清单》才叫我大开眼界。照样是取材丰富地编选了你听过和没听过的文本段落,和你见过与没见过的图画相片,但这一回他明显地放足了心力,因为他要处理每一个爱书人都会碰到的最切身的问题。
——梁文道
◆ 艾柯,这位以博学与非凡才能著称的作家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代表作品:博雅精妙的文字、富有见地的分析、令人兴奋的阐释,全书充盈着迷人与神秘的信息。
——英国《卫报》
◆ 艾柯谦虚地“炫耀”着他那非凡的学识。这本书囊括了非常多精美的图片。那奶油般细腻的书页让人乐于翻阅;书中内容以不同字体的文字区别开来,适切又美观;观赏书中图片更是让人心生愉悦。
——英国《旁观者》杂志
◆ 这是一部丰富、奇妙的关于“清单”的“清单”。艾柯具有一种博采众长、深谙奥秘的能力,让思维在脑内自由流动确实是快乐所在。
——英国《苏格兰周末报》
◆ 如果流落荒岛,这本书将是莎士比亚与《圣经》之外的第三选择,它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The Tablet
◆ 艾柯的作品具有一种在书页上舞动、在脑中回荡的独特魅力。
——《每日电讯报》
◆ 艾柯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呈现“清单”这个概念是如何随世纪更迭或各个不同时期的演进而变换含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书中收录了众多精彩的文学文本与精美艺术品图片来阐释他的观点。
——goodreads.com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 豆瓣
DESIGNING DESIGN
8.8 (4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纪江红 /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对原研哉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作为日本中生代设计师的中坚,原研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当代日本设计的精髓。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作者亲自重新精心汇编多篇内容,大幅延伸、修订、扩增更丰富的图文,以最权威的面貌结集成册。
大陆简体版独家收录:北京前门再造计划视觉系统提案
新增内容:RE-DESIGN[建筑师的通心粉展]、HAPTIC——五感的觉醒、SENSEWARE[长崎县美术馆视觉识别系统、斯沃琪集团尼古拉斯·G.哈耶克中心的标识系统]、白、无印良品[历年视觉推广方案]、从亚洲的顶端看世界[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标识设计竞赛]、EXFORMATION[四万十川、度假地]、设计到底是什么?[人类史起源的考察]……
达·芬奇密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Da Vinci Code
7.8 (57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吴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2 其它标题: 达·芬奇密码
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人们在他的尸体旁边发现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密码。兰登与法国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深感震惊。这些线索,大家都清楚可见,然而却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兰登无意之中非常震惊地发现,已故的博物馆馆长是峋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的成员--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与达芬奇,这无疑给他们增加了风险。兰登感觉到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这是个数世纪以来就证明了的既能给人启迪又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足迹遍及巴黎以及伦敦的追逐中,兰登与奈芙发现他们在跟一位始终不露面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他们必须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峋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那隐藏了多年的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2010年5月21日 已读
初中时看的,现在大家都老了啊。。。那时感触还是神深的。挺不错。艺术,历史,悬疑都写的很好,虽然现在看发觉美国英雄主义了
宗教 悬疑 推理 艺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2003) TMDB 豆瓣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7.6 (441 个评分) 导演: 彼得·韦柏 演员: 科林·费尔斯 / 斯嘉丽·约翰逊
其它标题: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画意私情(港)
少女葛利叶(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家境贫寒,于是来到画家维梅尔(科林•费尔斯 Colin Firth 饰)家做女佣。维梅尔和妻子、岳母一起生活,她们常常摆出颐指气使的神情,妻子对正当青春的葛利叶更是戒心重重。在非常苛刻和压抑的氛围下,葛利叶在维梅尔家过得卑躬屈膝。
维梅尔的画带给了她一点生活的乐趣。她收拾主人画室的时候,流露出了对艺术的天分。她跟维梅尔谈论对画的理解,二人的交心让彼此的情意慢慢滋长。葛利叶知道不可能与维梅尔修得正果,但她愿意做模特奉献给维梅尔作画。她默默地,忍受着维梅尔给她的耳朵打上洞,戴上他妻子的珍珠耳环,画出这一刻的窒息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