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非常有趣。物质并不完全独立于人,语言操纵着所谓的真实,甚至会改变现实、创造新的现实。当然有许多并不新颖的东西:我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而我们的理解又被外部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环境所塑造——解释学循环;抛弃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经验构建中身体的中心地位以及该建构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现象学传统;摈弃意义图式理论、意义组块理论,强调意义是相对于语境和个人概念系统——后期维特根斯坦。最喜欢的是这条结论:“我们说话是线性序列的,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而时间又是根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空间来对语言进行隐喻概念化。”在我看来,《你一生的故事》整本书都在给这件事做注脚。就算在理解他人的道路上屡遭失败,我也依然想要继续研究人类思维、语言与隐喻,想要相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的可能性。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