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自然之后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任昱璞 2023 - 1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文学处女作,也是他第一部诗歌作品。长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中世纪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画作、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和他的北极之旅,以及塞巴尔德的私人记忆和家族历史,三者都经历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本书是塞巴尔德式书写的首次尝试,也是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永恒二元的一次文学探索。
2023年8月3日 已读
一脸茫然读完三部组诗才读懂。译文很难称得上诗歌,只能勉强猜测诗作的体裁、内容、书写对象与写作意图如何回环相扣,指向那唯一的宇宙法则:“一切,都在变老,生命在减少,一切在衰退,物种的繁衍仅仅是一个幻觉,没有人知道它将去往何方”。Nach der Natur是“自然之后”也是“仿效自然”,博物学家以减少世界之失序为目标,淌过寂静的冰海,与蛮荒交换礼物,却最终发觉自然与文明之间并无多少不同:苍翠的大地沉没于汝拉山的蓝色阴影之中,伊卡洛斯在光的潮流之中翱翔,“未来死亡伏在我们脚下”。
塞巴尔德 诗歌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戴望舒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费德⾥科·加西亚·洛尔迦(1898-1936),在西语⽂学的殿堂中是全球知名度仅次于《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的伟大诗人。在诗歌的世界里,美国有惠特曼,智利有聂鲁达,英国有叶芝,西班牙有洛尔迦。对于西班牙来说,洛尔迦是永远的“安达卢西亚之子”,他以纯真热烈的赤子之心,歌颂安达卢西亚澄澈的泉水、芳香的橙花、辽阔的⼤海、灿烂的星空,他的诗歌中蕴藏着西班⽛的灵魂。1936年8月19日,年仅38岁的洛尔迦因反对法西斯主义叛军而惨遭枪杀。洛尔迦之死,是西班牙现代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本书收录31首洛尔迦的传世之作,采用著名诗人北岛推崇的戴望舒经典译本,并收录北岛2万字长文,讲述洛尔迦的传奇一生,解析他的诗歌艺术及对中国诗坛的巨大影响。本书为精装、全彩印刷,配有墨西哥画家加布里埃尔·帕切科专为洛尔迦诗歌绘制的唯美梦幻插图,以及洛尔迦基金会官方授权的洛尔迦珍贵历史照片和绘画手稿,为读者呈现洛尔迦诗歌极致的浪漫与纯真。
2023年7月21日 已读
最喜欢《梦游人谣》和《小小的死亡之歌》,喜爱西班牙乡下的风、土地、大海、月亮,以及紫罗兰、迷迭香、鸟和橄榄树滋养的诗句,胜过纽约灯火辉煌的奇景之下诗人冷静旁观的双眼。诗人是值得被爱的,他看见了月亮的垂死的草场,听见了雪在呻吟而颤抖,他留住了长风带来的苦胆、薄荷和玉香草的味道。可是诗人死去了,因为他手中的笔影响更甚于枪炮。
诗歌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2023年2月11日 已读
给坚信“诗不可译”的我上了一课。王维的诗里没有“我”的到场,更没有“我们”,他也并未为此费过多大力气。山没有听觉也不能观照,当然更不在乎被弃置或是荒废,山水原本无情。人的情感却正因融入山水之间才得以隽永,投向林间的一瞥与刹那日光一同成为永恒——然而这一刻于山川而言,仍只是普遍的一瞬。山终究会成为空山,人和日光月华、草木虫鱼一般,只是过客。山又不是空山,因它承载过人的情感与目光,也容许夕照探入其中。阅读中西历代译诗人的种种尝试,看着“我”出场,携伴同行,又退隐不见;人声噪杂,又几不可闻,甚至隐入记忆,在远处悠悠回响;日光洒落,斜照,又刺破林间枝桠(亦或只是一个幽深的暗影:作为整体的森林),最终聚于一隅,又有不知谁的目光投向“青苔之顶”,这使我惊奇。完美的对照终究不可得,但诗仍然是值得译的。
眼与心 翻译 诗歌 语言
Great Poets of the Romantic Age (Poetry) 豆瓣
作者: Audiobook Naxos Audiobooks 1994 - 3
Poetry by definition, achieves its effects by rhythm, sound patterns and imager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reas of audiobooks -- spoken poetic form -- evokes emotions and sensations by bringing the voice of the poet to life in an appropriately intimate way, directly to the ear and mind of the listener.This anthology contains the works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poets of the Romantic Age, including Blake, Wordsworth, Shelley, Coleridge, Keats, Byron and Clare.
2021年3月8日 已读
辛老师为你读诗。(但我听完了一整本还是没睡着౿(།﹏།)૭)
有声书 英语 诗歌
寂静的深度 豆瓣
Hopper
8.2 (4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马克·斯特兰德 译者: 光哲 全本书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在大画家霍珀那里看到一个他似曾相识的世界:“ 常常感到霍珀绘画中的那些场景,是我自己过去经历过的”,总是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被一股莫名的张力所引导,在画作面前神游,最后却只见“自己与自己相遇” 。为寻求这迷魅所在,他选取霍珀的三十幅画作,从内容叙述和形式几何学上,以诗人的语言进行解读。
“所有那些因霍珀而激发的书写中,没有一部能比马克.斯特兰德这本小书更冷静、更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我们是如何为画作中的形式元素而感动、而惶然的。” 约翰.厄普代克说。
此译本由全本书店提供翻译校对,有别于先前的杂志版。
2020年8月25日 已读
翻译、装帧、内容都很好。斯特兰德用词精准得正如霍珀对那些瞬间的捕捉。霍珀画笔下的人物都太冰冷了。我们观看,进入,探究的目光在画面戛然而止处被打断,而画中人的目光永远投向虚空,姿态僵硬而怪异,正如我们记忆中的客体,空有理想姿态而无情感流动,永不与观看者相会。霍珀画里的光线是停滞的,不流动的,他捕捉的只有无比精准的孤寂而沉默的瞬间,而这孤寂从何而来,前因后果如何,他并不打算解释。他的画面的重心总不在画里,而在边界之外。观看的目光被打断,无法继续探究不可抵达之处。画面的不均衡性令观者不安,可见的一切呼喊着、逼迫着我们继续前进,而边界全然地拒绝我们。我们无处可去。
hopper 斯特兰德 爱德华·霍珀 绘画 艺术
恶之花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郑克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6
《恶之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十九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之一。诗歌的主题围绕青年人的忧郁和理想展开,以压抑、阴郁的意象表现人内心焦灼、不安的状态。波德莱尔一改往日古典主义拥护者对美的定义,主张在城市生活的丑与恶中发掘别样的美。《恶之花》在语言和美学思想上的创新,影响了后世诗人,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
2019年5月31日 已读
现在看来波德莱尔的“有伤风化”算得了啥呀,几首被法院判决删去的诗看得我喜笑颜开,多么纯洁的爱情。喜欢忧郁之二、忧郁之四、腐尸和吸血鬼,波德莱尔真是温柔又单纯。读译诗总是会失去很多,名家译作也不例外,什么时候能把法语捡回来读原作啊。
法国 波德莱尔 经典 诗歌 诗词
天狼星的阴影 豆瓣
The Shadow of Siriu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W.S.默温 译者: 曾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1
透过今秋的云光
看见我最初来的山谷
我半生以前
哦大半生以前的河流
映照手掌形的天空
从来既非已知也非未知
从来既非属于我 也非不属于我
在天以外的远方
山岭此时反映着白云
透过一个没有阴影的早晨
河流宛如凝滞
虽然那是同一条河流
——W.S.默温《没有阴影》
---- ------------------------------------------------------------
当你在翻译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译文永远不会成为原文。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翻译并非到你的语言为止。当你写一首诗,并且顺利地写了出来,用以表达唯一可能之事的唯一可能之词,就出现了。可能与不可能,这是一对矛盾。这也会发生在翻译过程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你可能会神奇地翻译出那个最恰当的词或句。一旦发生,令人振奋。
——W.S.默温
楚辞 豆瓣
作者: 沈德鸿 / 瞿林江 2018 - 1
1926年,由王云五、朱经农主编的《学生国学丛书》开始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套隶属在王云五做总主编的《万有文库》之下,为中学生和社会普及层面阅读古代典籍所做的文言文选本。今天,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社会需要,我们决定对这套丛书进行适应现代的加工编辑,将它介绍给今天的读者。
《学生国学丛书》是一套开放的丛书,我们会根据教学和读者的需要,补充一些当时没有被入选的优秀古代典籍选本,使新编的丛书不断丰富,通过新编激活,更好地发挥它在语文教育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2018年10月22日 已读
居然是百年之后的重版
诗歌
杜伊诺哀歌 豆瓣
Duineser Elegien
8.7 (2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林克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杜伊诺哀歌》内容简介: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他性情柔弱,精神却最充溢,堪称纯粹意义上的诗人。他的诗上接浪漫派的传统,下开现代派之先河,语言的创意和思想的深蕴,都达到了迄今未被后世诗人企及的境地。《杜伊诺哀歌》选译了诗人各个时期的佳作,尤以国内译介较少的晚期遗篇为重点。译者酷爱里氏之诗,多年来力求译出神形皆似的作品。
海子作品精选 豆瓣
作者: 海子 2006 - 8
海子,男,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生前留下大量诗稿和各种遗稿,反经其友人骆一禾、西川整理,先后刊于《十月》、《人民文学》等杂志,并出版诗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全集》等多种,他的作品还多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言语课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北大读书期间,海子与中文系学生骆一禾、西语系学生西川交往密切,形成了将现代与传统融于一炉、并关重表现以现代人乡愁意识、生命体验和存在价值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诗风,这种诗风对北大后来诗歌群体的兴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在当代,北大学生写诗的风气一直经久不衰,成为国内大学中少见的现象,但从创作角度真正为“当代诗”这重要一部分,和当代“著名诗人”的,海子应该算是第一人。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豆瓣
8.7 (6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李宗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收有“女人的身体”、“光笼罩你”、“我记得你往日的样子”、“陶醉在松林中”等诗歌。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作家出版社 2011 - 11
这是法兰西通灵诗人兰波的作品全集,其中包括他的全部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信、日记,是目前为止,国内翻译出版的最完整的一部兰波作品全集。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一位通灵者,被称为“屡风之人”,“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转瞬寂灭”。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全部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此后便放弃了文学,投身于苦涩的流浪漂泊,死亡降临时,他年仅37岁。但是,凭着通灵慧眼,他“看见了幻觉本身”,发明了“新的花、新的星、新的肉和新的语言”,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者;凭着通灵之心,他洞穿了世纪的苍茫与黑暗。他在诗歌中,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发现并创造了惊艳神奇的美;在生命里,以孤独的流浪与血肉之躯,撞开了世纪的黑暗大门;在人生的苦海中,犁出了一道深深的血痕。当后世的人们重新回望,才惊愕地发现,当年那个伤心的孩子,在欧洲这片阴冷的水潭里,放出了怎样“一只脆弱又如五月蝴蝶的轻舟……”本书正如这一叶轻舟、醉舟,满载着世纪之交,法兰西光怪陆离的诗歌幻梦,重新出发,向我们缓缓驶来。
苇间风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叶芝 译者: 李立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2
叶芝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主要选译他的情诗。对诗歌的热情在读者中现在有逐渐回潮的趋势,叶芝的诗歌又是现代主义的外衣下具有传统的浪漫之美与形式之美,可以说是容易被读者接受的现代诗歌。叶芝的情诗非常出色,也非常有名。叶芝的译本有许多种,但问题是,普遍译得缺乏美感,而且,装贞设计上也过于传统,把诗集当作纯文学的图书来包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本书的译文追求易于被现代读者接受的美感,并辅以彩色图片和优雅的设计,希望能够以此来引领诗歌阅读的回流。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4 (6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0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2011年11月14日 已读
头昏脑涨心情低落中用一天艰难地读完这薄薄的小书…有些地方看不懂,是翻译问题,还是只因为我果然是青年人?此外隐约明白了现代诗那奇妙的语感从何而来了…
书信 书信集 冯至 奥地利 诗歌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4 (22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2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1903至1908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我们必须认定艰难;凡是生存者都认定,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
“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这本书附录译者随笔《里尔克》及其选译里尔克斯文《论“山水”》、小说片段《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和诗歌等,是诗人创作的独特展示。
里尔克诗选 豆瓣
9.0 (2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黄灿然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7
《里尔克诗选》收入的《杜依诺哀歌》和《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是里尔克晚年呕心沥血的杰作,也是20世纪诗歌的重要里程碑。
纸上的伊比利亚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范晔(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 - 1
这本选集的突出特点是编者独特的视角。他没有循规蹈矩,既没按年代和流派、也没按文学门类编选(可能是由于篇幅所限),而是按作品的主题来编选。这就使编者有了充分的自由,只管收录自己熟悉并喜欢的名家名作。可谓独辟蹊径,聪明而又实用之举。此外,他在书中选用了一些译界前辈的文本,使我们对西班牙文学的译介过程有一个总体印象,这也是十分有意义并有趣味的。书中有些诗作是他自己翻译的,依他的文学功底,应很值得期待。
2011年5月16日 已读
诗歌很美。是这本书让我爱上西班牙。最喜欢的部分是眼睛和声音。对鲁迅天雷滚滚的翻译表示接受无能…
范晔 西班牙 诗歌
镜中的孤独迷宫 豆瓣
8.4 (13 个评分) 作者: 范晔(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8 - 1
本书集中编选了一批拉美文学中尚未受到国人注意的精粹作品。
拉丁美洲说西班牙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加上说葡语的巴西,从殖民地巴洛克时期到“文学爆炸”,几个世纪的辉煌,名家名作灿若星河。这本书无意展现拉美文学史的全景,只希望为汉语读者提供机缘来邂逅拉美文学中些许尚鲜为人知的吉光片羽。其中选入的作家作品对国内读者虽较为生疏,但其已在文学史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值得我们关注。
魔幻现实主义曾经为拉美文学赢得了空前的关注,但丰富多姿的拉美文学也不是一个标签所能涵盖。本选集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在尝试向读者展现拉美文学于“魔幻”之先、“魔幻”之外的一些风景。
里尔克诗选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11
里尔克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地位依然无可置疑,在他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他的诗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把他所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读他的诗,你无法不感到震撼,你会在恐惧中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