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中级 (第二版) 豆瓣
作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 7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自出版以来广受学习者欢迎。由于正式出版后,日本有关机构于2010年公布了对日语学习者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日本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且与旧版出题基准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该书所附日本语能力测试模拟试题不再符合新版出题基准的要求,而该部分模拟试题对于学习者模拟检测自己的日语水平十分重要。鉴于此种情况,编写组对《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中级》进行了修订,即《新版中日交流日本语中级 第二版》。第二版依据新版出题基准,重新编写了相应级别的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模拟试题,以替换依据旧版出题基准编写的模拟试题,同时更换相应的试题参考答案及录音文字资料等,以满足学习者应对新的日语能力水平检测需要。
首版的模拟试题依据旧版出题基准编制而成,“中级上下册”对应2级水平,只有一套模拟试题。修订后的“中级第二版上册”新增一套模拟试题,对应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N3水平;“中级第二版下册”对应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N2水平。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提高学习效率,第二版配有电子书。内容不仅包括课文和生词、重点语法讲解、练习等文字资料,还包括课文、生词、听力练习等的录音。只需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要求安装IOS或Android系统)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输入激活码下载并安装后,即可使用。电子书的资源包提供本地下载,便于随时随地离线学习。
2023年7月27日 已读
难度飙升,磨磨蹭蹭两个月总算翻完了,因为再不往下学就要忘不掉自己给生词编造的发音和释义了(。练习自然是不做的,单词和语法也是不背的,学到第八单元”男性之间没有礼貌的交流方式”才打起精神,因为,我真正的教材,是 pixiv 和日推啊(现在只能叫 X Japan 了)!过了附带的N2模拟测试(但找不到听力音频),但显然依旧是个大文盲……只能感谢我推从不说敬语!
教材 日语 语言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豆瓣 Goodreads
言葉と歩く日記
8.2 (32 个评分) 作者: [日]多和田叶子 译者: 金晓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是多和田叶子基于旅居德国时的所闻所见所撰写的随笔集,是其“自我观察日记”系列的一部分。她从日常生活遭遇的微妙的违和感展开,以幽默风趣的文笔,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深藏在语言差异背后的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断裂处。
2023年7月12日 已读
已经把德语忘了个精光,日语也只能勉强够得上她所说的“只会一半”,读来仍获得许多乐趣。在翻译软件日益发达、人工智能学习速度胜过人类百倍千倍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因为,“只依赖于用母语获得的信息是危险的”,和日常熟悉的语言保持距离是必要的。问题不仅在于保证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人是语言的动物”,在用不同的语言描摹世界、感知世界的时候,不得不在“理所当然”面前退后一步,低下头来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与语言相遇,在语言中断处落入沉默的空白亦或勉力搭建新的语言之桥,这体验让我无比惊奇。而在这种惊奇之中再回头远眺母语,那又是另一种事件了。
语言 非虚构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2023年2月11日 已读
给坚信“诗不可译”的我上了一课。王维的诗里没有“我”的到场,更没有“我们”,他也并未为此费过多大力气。山没有听觉也不能观照,当然更不在乎被弃置或是荒废,山水原本无情。人的情感却正因融入山水之间才得以隽永,投向林间的一瞥与刹那日光一同成为永恒——然而这一刻于山川而言,仍只是普遍的一瞬。山终究会成为空山,人和日光月华、草木虫鱼一般,只是过客。山又不是空山,因它承载过人的情感与目光,也容许夕照探入其中。阅读中西历代译诗人的种种尝试,看着“我”出场,携伴同行,又退隐不见;人声噪杂,又几不可闻,甚至隐入记忆,在远处悠悠回响;日光洒落,斜照,又刺破林间枝桠(亦或只是一个幽深的暗影:作为整体的森林),最终聚于一隅,又有不知谁的目光投向“青苔之顶”,这使我惊奇。完美的对照终究不可得,但诗仍然是值得译的。
眼与心 翻译 诗歌 语言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1年6月26日 已读
极易引发PTSD,阅读需谨慎,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写?因为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不能假装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没有听到。观察,记录,思考,写作,这是疯狂年代里保住理智的最后的平衡杆。然后呢?活下来,得以幸存,甚至幸运到能够出版为人所知——然后在另一个政权底下忘掉或假装忘掉对语言的敏感性,沉默至死。“言语甚于血液”,“言语犹如砒霜”,它慢慢地渗入我们,再难分离。
二战 历史 德国 文化 欧洲研究
简明语言哲学 豆瓣 Goodreads
9.5 (1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在200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哲学》一书的基础上翻写而成。新书面貌一新,只有少数段落保持原样。虽然篇幅有所缩小,但通过更简练的表述保留了主要内容,纠正了原书中的错误和不妥,思想性和清晰性有所增强。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如意义问题、隐喻与隐含问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等。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极好的参考书,陈老师随意泼洒的吐槽让人莞尔。我们并不言说语言,而是在语言的层次上生存。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思考语言的本质,就是在审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在世存在。本书介绍的主要还是分析传统的语言哲学,读下来最喜欢的还是晚期维特根斯坦、奎因和莱考夫的隐喻学(实质是认知语言学)。Ted Chiang 的《你一生的故事》明显是受 Sapir-Whorf hypothesis 启发,反驳的人大多从经验论角度出发,要是能和本雅明的语言哲学结合就有意思了。“我们无需桥梁,因为本来并无鸿沟。”
分析哲学 哲学-语言哲学 思维 符号 语言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Lakof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1 其它标题: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Its publication should be a major event f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hould pose a major challenge for cognitive science. In addition, it should have repercussion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 . . Lakoff asks: What do categorie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reveal about the human mind? Offering both general theory and minute details, Lakoff shows that categories reveal a great deal."—David E. Leary, American Scientist
The Gift of Language 豆瓣
作者: Alexander Garcia Duttmann 译者: Arline Lyons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9
In this book Alexander Garcia Duttman explores and expands the works of Heidegger, Rosenzweig, Adorno, Benjamin, and Derrida. Out of his very fresh and pointed re-reading, he uncovers a peculiar correspondence of obsessions, interests, and priorities between these diverse twentieth century philosophies. And from these discoveries Duttman details a singular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memory and promise.Duttman's methodology is as groundbreaking as his discoveries. Alan Udoff writes: "This is not an exposition in the conventional sense: a scholarly, historical report, with some attempt at criticism. Rather, it is at every turn a thinking through of certain texts, a thinking that, in putting questions to the texts ... reveals or releases what is ... stored in those texts". Duttman's questions are so philosophically and theologically penetrating that the reader is set out in new direction of thinking.While Duttman's book helps the reader achie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gift of language in the works of Adorno, Benjamin, Heidegger, and Rosenzweig, his study also is fraught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Derrida, Deleuze, Levinas and Lyot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