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非常有趣。物质并不完全独立于人,语言操纵着所谓的真实,甚至会改变现实、创造新的现实。当然有许多并不新颖的东西:我们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理解世界,而我们的理解又被外部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环境所塑造——解释学循环;抛弃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经验构建中身体的中心地位以及该建构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现象学传统;摈弃意义图式理论、意义组块理论,强调意义是相对于语境和个人概念系统——后期维特根斯坦。最喜欢的是这条结论:“我们说话是线性序列的,因为说话与时间有关,而时间又是根据空间被隐喻概念化的,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空间来对语言进行隐喻概念化。”在我看来,《你一生的故事》整本书都在给这件事做注脚。就算在理解他人的道路上屡遭失败,我也依然想要继续研究人类思维、语言与隐喻,想要相信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与他人沟通的可能性。
哲学 心理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符号学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1年6月26日 已读
极易引发PTSD,阅读需谨慎,又或者——我们根本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写?因为他看到了,他听到了,他不能假装自己什么都没有看到没有听到。观察,记录,思考,写作,这是疯狂年代里保住理智的最后的平衡杆。然后呢?活下来,得以幸存,甚至幸运到能够出版为人所知——然后在另一个政权底下忘掉或假装忘掉对语言的敏感性,沉默至死。“言语甚于血液”,“言语犹如砒霜”,它慢慢地渗入我们,再难分离。
二战 历史 德国 文化 欧洲研究
反对单一语言 豆瓣
作者: [法]海然热 译者: 陈杰 商务印书馆 2020 - 6
本书是一部探究单一语言如何破坏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警世之作。
语言如何在人的塑造过程中发挥作用?
美国如何借助英语霸权取得其在世界范围的意识形态战争的胜利?
本书通过大量史实,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就单一语言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以及美国英语霸权必将遭遇的挑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剖。本书向世界发出了人类迫切需要文化多样性的强烈呼声。因此,本书将给予语言学、文学、戏剧领域的研究者、相关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读者特别重要的启示。
简明语言哲学 豆瓣 Goodreads
9.5 (1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在200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哲学》一书的基础上翻写而成。新书面貌一新,只有少数段落保持原样。虽然篇幅有所缩小,但通过更简练的表述保留了主要内容,纠正了原书中的错误和不妥,思想性和清晰性有所增强。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如意义问题、隐喻与隐含问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等。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极好的参考书,陈老师随意泼洒的吐槽让人莞尔。我们并不言说语言,而是在语言的层次上生存。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思考语言的本质,就是在审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在世存在。本书介绍的主要还是分析传统的语言哲学,读下来最喜欢的还是晚期维特根斯坦、奎因和莱考夫的隐喻学(实质是认知语言学)。Ted Chiang 的《你一生的故事》明显是受 Sapir-Whorf hypothesis 启发,反驳的人大多从经验论角度出发,要是能和本雅明的语言哲学结合就有意思了。“我们无需桥梁,因为本来并无鸿沟。”
分析哲学 哲学-语言哲学 思维 符号 语言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Lakoff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1 其它标题: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Its publication should be a major event f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hould pose a major challenge for cognitive science. In addition, it should have repercussion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 . . Lakoff asks: What do categorie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reveal about the human mind? Offering both general theory and minute details, Lakoff shows that categories reveal a great deal."—David E. Leary, American Scientist
符号学原理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符号学原理》一书的作者为法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和文化符号学家,本书为作者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发表以来,风行世界各国,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一。本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了一份简明教材,适合于关心美学、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广大读者研读。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是一部符号学导论,也可作为有关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的长期参考读物。
2020年1月2日 已读
其实是1月1日读完的。作为元语言的元语言研究的符号学,实在是太难了,组合段与系统一章把我击垮。“意义就是区分”,巴特为符号学设定的未来任务就是去发现人类实际经验中的分节方式。我在意的主要是能指所指的不对称导致的能指的溢出,以及“零度”/空能指概念。精读以后感觉自己变强了(也变秃了一点),语言学/符号学教我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真的很好玩。本书特别适合做思维导图,那么我为什么没做完呢?因为 margin note3 的试用到期了……
哲学 符号学 罗兰·巴尔特 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问题 豆瓣
作者: 埃米尔·本维尼斯特 译者: 王东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4
本书所收集的文章,均选自作者近年发表的作品。另有一些更为专业的论文。之所以在此冠之以“问题”之名结集出版,是因为这些文章整体上以及其中的每一篇,都是对言语活动(langage)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究。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论题包括:语言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符号与客体的关系,象征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的内部分析等问题。对于那些在其他领域发现言语活动重要性的人们来说,可借此看到一个语言学家如何来探讨大家共同面临的某些问题,并且或许会进一步意识到言语活动的形态决定着所有的符号系统。
——埃米尔·本维尼斯特
认知语言学基础 豆瓣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作者: 德克·盖拉茨 编 译者: 邵军航 / 杨波 2012 - 8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入门读物,由十二篇论文组成,每一篇论文各介绍一个核心概念:认知语法、语法识解、辐射状网络结构、元型理论、图式网络结构、概念隐喻、意象图式、转喻、心理空间、框架语义学、构式语法、基于使用的语言学。由Dirk Geeraerts教授主编这本认知语言学基础读物,涵盖了认知语言学所有重要的方面和核心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威性。主编和每一章节的作者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书中的章节均为这些学者的代表作,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核心观点。(2)将认知语言学领域分散的观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利于读者把握该领域的全貌。(3)该书的绪论详细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采取的视角、不同研究之间的联系、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召开的会议,为读者展现一张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全景图,其后记还为每一章节提供了详细的认知语言学相关论著信息,为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呈现一张精细的续读导图。
2014年6月22日 已读
未完本,有机会要再读。主要是Lakoff撰写的第六章,注意隐喻的运作机制和duality。隐喻的来源是我们生活世界的经验,所以我是要走上反形而上学之路了吗。
认知科学 语言学 隐喻 需重读
隐喻学研究 豆瓣
作者: 束定芳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 8
《隐喻学研究》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以及隐喻的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近年来,隐喻在国外是个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还缺乏一种统一的隐喻理论。在国内,隐喻研究还局限在修辞层次。从哲学、心理学和其他跨学科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对隐喻现象本质和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将对当代认知科学和艺术本体论研究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语言中隐喻特征的分析也将对揭示语言运转在本质与特征以及对语言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014年6月12日 已读
有点儿罗列的毛病,不过本来就是当入门读物~认真学习了以后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待世界的方式该换啦。
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
Metaphors We Live By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Metaphors We Live By
8.9 (18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4
People use metaphors every time they speak. Some of those metaphors are literary - devices for making thoughts more vivid or entertaining. But most are much more basic than that - they're "metaphors we live by", metaphors we use without even realizing we're using them. In this book,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suggest that these basic metaphors not only affect the way we communicate ideas, but actually structure our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from the beginning. Bringing together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Lakoff and Johnson offer an intriguing and surprising guide to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metaphors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the human mind. And for this new edition, they supply an afterword both extending their arguments and offering a fascinating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ink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metaphor.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收录巴特的两种著作,前者约14万字,后者2万余字。1952年巴特进入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词汇学和社会学研究,在其后的七年间在《新文艺》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揭露大众文化迷思的文章,后来集结成《神话修辞术》(Mythologies, 1957)。从此,巴特被公认是关于我们怎样通过语言、服饰、手势相互交流的最有独创性的评论家之一。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Critique et verite, 1966)与其对抗,控诉那种陈旧的、布尔乔亚式的不重视语言细节、刻意忽视其他理论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批评方式;他热情地呼吁读者要摆脱既成观念,按照现代思想看待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总是先由一种语言与其自身的冲突组成的。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 豆瓣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邓晓芒 译者: 韦卓民 / 邓晓芒(校订)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7
钟爱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来,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非常好的译本;二来,韦卓民先生是我母校的老校长,这也算是对他老先生的一个纪念。
韦卓民先生的译本,是196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而译的。他的翻译“主要是以英人康蒲·斯密(Norman Kemp Smith)1929年出版的英译本为蓝本,而对照Benno Erdmann莱比锡1878年的德文版和Ernst Cassirer柏林1922年的德文版,并参考穆勒尔(F.Max Müller)伦敦1881年的英译本,以及胡仁源、蓝公武两先生的中译本,旨在于这次翻译中不失康德原书的本意。”韦先生懂德文,却根据康蒲·斯密的英译本转译,理由之一是他自认为对于英语更有把握。他说:“我对于英语比较有把握。读德文本时,虽能理解,但稍不留意,便错误难免,而读英文本时则言从意顺,没有隔阂。依我的翻译经验,在我译外文时,如作者写作水平远远超过我写这种外文的水平,则我的翻译是有些靠不住的。康蒲·斯密所写的英文,我自感也勉强能写出,故不难翻译。”韦卓民:《〈纯粹理性批判〉中译者前言》,见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卷首,1991年初版,第1-2页;2000年校订版,第5-6页。由此看来,韦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肃、十分认真的。可惜,译出初稿后,尚未修订定稿,便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而韦先生也在1976年就过世了。译稿是由曹方久先生等人整理、校订并于1991年出版的。值得一提的是,韦译本于2000年出了校订版,校订版由邓晓芒先生“根据德国费利克斯·迈纳(FelixMeiner)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丛书》第37a卷(汉堡1956年版,1976年重印),对译文作了一些修改订正。”曹方久等:《韦译〈纯粹理性批判〉校订版跋》,见韦卓民译:《纯粹理性批判》,2000年校订版,第735页。韦译本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另一个通行译本。